鞠波 徐丽达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英美文学的重要价值,并分析了当前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进而针对具体教学问题,分别从改变传统教学结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采取问题导入模式、构建网络学习平台等维度,提出了转型期英美文学教学观念的创新路径。以期进一步促进英美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重新焕发其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重要价值;现状;影响;创新路径
d01:10.16083/j .cnkl.1671-1580.2019.06.01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9) 06-0084-04
近些年来,由于受到全球性浪潮的影响以及我国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的刺激,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重点都有着相似的转变,逐渐缩减了以往的语言教学,开始向语言探究实践方向迈进。在西方国家,为促进经济与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发达国家付出了上百年的努力,反观我国基于世界整体趋势,利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已经跨越了西方数百年的经济路线。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引发了就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出现了功利性及浮躁的心理。这些社会问题将直接影响着各大院校的校园生活,让许多学生的学习模式、课程选择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学生的思维模式与社会现实情况有着紧密关系,就业困难促使大部分学生更加倾向于挑选比较现实、对将来工作有益处的学科,而和现实联系不密切、实践性不强的学科受到了学生的抵制。这些情况在英美文学课程中也有着明显的表现,因此,怎样才能更加直接有效地激发广大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致,吸引他们的关注,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促进英美文学课程的创新性发展,这是目前各大院校英语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一、英美文学的重要价值
(一)文化价值
英美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重要遗产,当其以文字、著作的形式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时,人们也会按照继承优秀传统的基本原则和有效路径对英美文学展开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它,并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教益,也就是充分了解英美文学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对人们的积极作用,以及透过英美文学更好地掌握历史中英美各国、英美市场、英美人性的具体情况。从当代文学批判的角度来看,英美文学蕴含着众多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可运用英美文学简史这样基础的知识解析,了解其所映射的人们对于宗教、城市、生命、政治、经济、人性、乡村等各个方面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意识层面上,英美文学所带来的具体影响与对阅读、探究、学习它以后所出现的心理特彳正等。
(二)知识价值
在当代文学意义方面,英美文学的总量及质量都远超出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与英美文学提供的各种直接证据有关。上世纪,出现了类似英国的威廉姆斯与萨义德这样的著名文学批判家,这两位学者共同针对英美文学展开了全面性、深人性的解析,明确地根据扎实的基础理论、英美文学具体内容的分析,将英美文学所含有的各类故事、观点、现实等进行了文学理论上的提炼、历史经验层面的解析、人文价值方面的展现、政治经济视角的梳理。两位批判家均运用了复杂的文学批判研究方法,充分阐释了英美文学宝贵的知识价值,不仅有教训,也有数不尽的历史心酸。
(三)社会价值
英美文学把英语视为写作的重要语言,其有着英美国家历史发展历程中的深刻印记,其中,侵略为主导的拓展性、市场为主导的广泛传播性是英美文学最显著的特点。这样的社会价值在当代意义上的国际市场中无法对抗,且这种社会价值在具体实践当中,不仅隐性地包含了英美国家的交际礼仪,也承载了社会群众在运用英语进行社交过程中所必须认同、运用的不同文化属性的事物。例如,在称谓的选择、逻辑的使用、表达方式的认知等方面。
二、当前英美文学教学现状
现阶段,英美文学教学所陷入的尴尬境地值得反思,从有关的调查结果上看,当代许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主要有以下几种态度,即有兴趣、没有任何兴趣、态度中立,这三种态度的比重各占1/3。此外根据调查,广大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从整体看远不如过去,对此,上海复旦大学的陈教授曾表示:“学生学习兴趣不断下降,课后阅读数量也变得越来越少。”因此导致了英美文学教学出现了两个极端,其一是学生的学习过于敷衍,其二是教师抱怨的声音逐渐增多。有些学生不仅在课堂中的学习比较应付,并且在完成课后作业时也敷衍了事,比如读书心得汇报、读书感受以及评论等偷奸取巧,他们从网络中节选某些材料,然后将这些材料下载后,通过东拼西凑的复制粘贴方法试图蒙混过关,这为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而单纯就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英语基础课程,也就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技巧性的精读课程,同时也更加青睐关于外贸、信函与科技英语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的主要作用便是其实用性,即英语课程中实质性的内容。学生这种理解显然存在一定的偏差,侧面体现了他们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功利性学习心理。但无论怎样,教师不能不重视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功利性心理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巨大影响,致使许多学生严重忽视了英美文学课程的重要价值及作用。然而遗憾的是,某些英美文学课程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未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及时转变,教学方法也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无法集中,教学内容无法引起他们的关注,因而经常能够在课堂中看到学生打瞌睡、玩于机等现象。教师对于这种教学现状,更多的是抱怨,并且如果教师可以将当前社会大环境导致的学生厌烦英美文学課程的原因归结成他们自身的素质下降,则会出现恶性循环。
三、转型期英美文学教学观念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改变传统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基于某种教育思想、教学基础理论所实施的,由教师、学生、课程教材与教学媒体这几个关键因素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与学习实践的集中表现。只有利用改革与创新,构建崭新的教学结构,才能真正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才能够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的观念、方法、思维模式,让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我国各大院校中,教学结构通常包含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为从属的结构形式;第二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当指导辅助的结构形式;第三种则是以主导一主体为主的结构形式。而在市场发展、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当代社会背景下,以学生为核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结构,恰好是伴随着现代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建构基础理论的诞生。按照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能够得出,知识并不是通过别人的传授才能获得,而是学生利用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不同的教学材料,根据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数量与学生按照个人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内涵的能力有着紧密关系,与学生自身记忆与背诵教师所讲知识的能力没有太大关系。这种将学生作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但因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常会忽视教师教学的关键作用,不重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问题及疑惑上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因为忽视教师讲解的核心作用,当学生为主体得到较大自由时,会导致无法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而这是目前英美文学教学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
由此能够看出,若是单纯地利用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结构,以教师为主观核心为学生传授某些信息,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性,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与之相反,若是单纯地利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缺少教师对内容的深度剖析和讲解,就会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无法更好地掌握文章内涵,同时也无法有效激发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学习兴趣。对此,就需要利用主导一主体的教学结构,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外界环境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诸多不良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发出人。广大教师在日常课堂中和学生相互融合,从知识内涵上将被动转变成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促进他们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二)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许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材在内容的挑选上都过于注重其整体覆盖范围和数量,却严重忽视了教学内容自身的价值与内涵。以英国有关课程教材来说,是从远古时期的作品开始,由于英国有着较为悠久的文学发展历史,文学家们的作品风格各异,只利用一个学期是无法将整本教材内容全部讲解完的。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教材在挑选内容的过程中,当代文学作品所占比例一般较小。通过将当代文学作品与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能够发现大部分学生更加倾向于当代英美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和当今言语存在较大差距,且历史文化距离较远,让学生时常感到望而生却。
虽然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典性无法判断,但因创作时间比较短,从语言、文化背景以及语音等方面上看,作品内容更加靠近当前的英语语言形式,因而广大学生才容易接受和自己年代距离相近的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在挑选教学内容时,应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可选择年代偏近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阅读和欣赏内容,对于年代比较久远、和当代社会文化有着较大差距的作品,教师应尽量选择简短精炼的文章片段进行探究。此外,还要在挑选中.充分结合广大学生的接受程度。教材所选择的文学作品内容大部分都是名著,或是其作品有着鲜明的特色及深厚的内涵。因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与社会发展并不同步的语言文字上的各种障碍,让很多学生感觉望而却步。比如,美国文学作品,通常的创作背景为殖民时期、南北战争时期、自主革命时期、两战时期以及二战后期等,在这几个时期中,诞生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并且文学家的创作风格也完仝不同。加上早年文学作品都有着各自的特征、生僻词汇众多,造成学生无法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对某些文学作品的创作特征以及语言风格了解不够全面,进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想要转变这种尴尬问题,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探究英美文学作品的拓展,提高他们的兴趣,就需要缩减课程教材中古代以及和当代社会距离较大的文学作品数量,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调整,防止教师对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详细信息的过分介绍,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和学生进行讨论,并对文学作品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可针对英美文学作品来设计某些背景知识、作家成长趣事等环节,这样可以更利于学生接受,可让他们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对这些知识的搜集和学习。
(三)采取问题导人模式
若是可以让学生阅读完整的原著作品,让他们充分融人到故事情节当中,将会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中心主旨和内涵,掌握西方文化的精华、掌握语言艺术的运行原则,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原著作品。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是不现实的,因而可挑选短篇及诗歌,虽然它们的字数较少,可内容相对比较完整,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精品语言。此外,教师在文本选择上的核心指导地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中教师个人的文学功底得到充分展现,教师先选择其中某些和作品觀念、语言艺术相关的段落展开提问,随后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带领学生进入艺术殿堂。
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问题导人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主要指的是针对具体段落而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找到正确答案。问题的设定可与作品中的人物、场景、主题进行联系,也可和语言艺术、创作风格的欣赏有关,问题的合理设计将直接反映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和语感。问题要顺着语言的重点及核心促使学生思考,这样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以及课上思考的前提下进行同答,从而在同答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这种方法要比教师直接依据文学史进行解析作品更为有效,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应积极转变以往知识型的教学方式,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带领学生接触难点及重点,逐渐让学生摸索出一条鉴赏作品、解析文本、提高能力的英美文学学习途径。
(四)构建网络学习平台
想要实现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让广大学生从根本上接受其课程,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强英美文学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与资源的建设。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英美文学的各种知识内容,但由于网络平台内容种类繁多、信息复杂,学生在搜索具体学习内容时,还需进一步地筛选与处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他们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缩减了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时间,会对阅读效率产生不良影响。且因为学生资历有限,预习到的内容及课程的紧密度、精准性、权威性等会存在较大的出入,这些情况会降低学生整体学习效率。建设学生特色化学习积累材料的网络平台,可以有效避免上述不良情况的发生,真正做到了治标与治本。
英美文学教学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彳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按照教学目标与课后巩同展开研发和思考。在教学目标中,可划分为作品创作背景探讨、作者趣事简介、思想活动评价、对英美文学历史的巨大影响、名家点评等几大模塊。而课后巩同则可划分成课后作业、代表题库、教学方案、答疑解惑、学生教案构思、探讨专区等多个板块。此外,也可增加影片欣赏、课后拓展、主题深入解析、有关作品推荐等模块,以此来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被新颖的内容所吸引,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英美文学知识的学习中。
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同时还能更加深入地掌握到相关知识,利用探讨专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有英美文学创作还可以添加一个相对独立的模块,使学生针对别人的作品加以点评、欣赏与分析。教师可在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掌握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学习中的不足,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加强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增强英美文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四、结语
在当前转型时期,社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机遇和风险,英美文学应积极创新教学观念,主动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坚决不能一成不变,影响学科建设及发展的脚步。英美文学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为教学方式能否与时代同步,是否可以跟随社会发展潮流,将会直接影响广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不能再坚持以往的教学思路,这样会导致自身教学停滞不前,严重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可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的方法和路径,以期能够为英美文学教师提供有利的参考和借鉴,促使他们在课堂中积极探索与完善,从而推动英美文学教学观念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怡然.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J].才智,2018 (26).
[2]张会霞.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探索[J].英语广场,2017( 08).
[3]宋广波.人文主义教育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J].大学教育,2017 (01).
[4]阮国艳.教育转型时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优化[J].科技视界,2015( 32).
[5]覃春华.探究建构主义教学观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 (03).
[6]赵宏维.高校英美文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 (06).
[7]唐玉娟.“一带一路"背景下英美文学融人大学英语教学的路径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