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吉高 (浙江音乐学院 310024)
盂兰盆舞作为日本的全民舞蹈,同时也是日本独有的传统民间舞蹈。在每年的盂兰盆节日本各地都会举行大型的盂兰盆会活动,也吸引了大批国外游客。盂兰盆会起源于印度,后随佛教的盂兰盆经传入中国,形成中国的盂兰盆节,并传入日本。在现代中国几乎已经不存在盂兰盆节,仅在闽南的部分地区保存着中元节等传统习俗,而盂兰盆舞更是未曾载入中国的史册。然而,笔者认为受到中国古代文化深远影响的邻国日本所流传的盂兰盆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定与中国传统舞蹈存在紧密的联系。本文将通过分析盂兰盆舞在日本的成因及现状,以在日本流传最广的盆舞“阿波舞”为例,从盂兰盆舞的行进方式、动作姿态等方面,分析对比中国传统舞蹈,探索日本盂兰盆舞中的中国舞蹈元素。
印度盂兰盆经中有“目连救母”的故事,这被认为是盂兰盆会的起源,但在印度它只是佛教徒的一个法会,并非民间的节日。而当盂兰盆经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历代帝王认为这个故事与中国提倡的孝道相同,十分推崇。《佛祖统纪》记载,“大同四年(538年),梁武帝亲临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盂兰盆节的开端。
南北朝时期,佛教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得到日本皇室的大力推广。而盂兰盆会虽随佛教一并传入,但皇室起初对其采取观望态度,直到日本推古天皇十四年(606年),根据《日本书记》记载,“自是年初,每寺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设斋”,这里的七月十五日指的就是盂兰盆会开始的日子,设斋也就是盂兰盆节。直到齐明天皇三年(657年),“庚寅,诏群臣,于京内诸寺,劝讲盂兰盆经”,才真正把盂兰盆会作为祭祀活动举行。
虽然盂兰盆节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未曾有过关于盂兰盆舞的记载,而日本的盂兰盆舞一般被认为源自“念佛舞蹈”。
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国宝《一遍圣绘》(卷七)描绘了镰仓高僧一遍上人出游长野县的佐久以及神奈川县藤泽的片濑地区看到当地民众“踊跃念佛”的场景。此画由镰仓后期的著名画家法眼圆伊作于正安一年(1299年),是日本现存念佛舞最古老的确证。而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则是在《大日本古记录蔗轩日录》,文明十八年(1486年)七月十四日“夜间敲鼓击钟之声和唱阿弥陀的声音惊动天地,这是当时的风俗”,人们高声念佛,围着舞蹈,被日本人称为“念佛舞蹈”。
念佛舞经过很多变化,与更早以前就有的祭祀先祖的盂兰盆节的活动以及民间流传的舞蹈相结合,从念佛舞,经风流舞,最终形成了盂兰盆舞。日本盂兰盆节期间,各地的寺院、街道都会组织跳盂兰盆舞,有的以此来祭祀先祖,有的则是为了防止新逝的灵魂迷路。
日本最著名的三大盂兰盆舞分别是德岛县的“阿波舞”、岐阜县的“郡上盂兰盆舞”和秋田县的“西马音内盆舞”。而其中又以“阿波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关于阿波舞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是德岛县蜂须贺家政建成德岛城时,为表纪念,允许城内的人们肆意起舞,在日本民谣中也有“阿波的殿下,蜂须贺殿下将阿波舞流传于世”这样一句歌词佐证;另一说是起源于镰仓时代的念佛舞蹈并将供奉祖先的含义融入其中,在德岛度过晚年的葡萄牙人Moraes于大正时期写给祖国的《德岛的盂兰盆舞》一文中就记述了自古以来日本民众“为表达对死者的敬意而舞蹈”的精神;第三种说法是起源于战国末期胜瑞城流行的风流舞蹈。
本文且不追究阿波舞的来源究竟为何,仅就阿波舞在日本发展的过程作简单阐述。江户时期,阿波舞(当时称为“德岛舞”)因与战争起义有关而被一度禁止。而“阿波舞”一词从大正时期开始才陆续出现,直到昭和3年(1928年)在民俗艺能学家林鼓浪的提议下,正式从“德岛盂兰盆舞”更名为“阿波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波舞再次被中止,直到1957年才以高圆寺阿波舞大会为契机在全国举行阿波舞。随后,1970年大阪召开世博会,由德岛县展示的阿波舞传向世界,实现了由“德岛阿波舞”向“日本阿波舞”的转变。时至今日,阿波舞已经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在日本各地流传。
公元630年以来,日本多次向中国唐朝派遣使团,其中包括专门负责学习唐乐的声音长和声音生,而他们所带回日本的唐乐中也包含了唐代的各种舞蹈。他们较多吸收优美柔婉且符合日本舞蹈形态美感的软舞,并根据本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征把外来舞蹈元素进行改造,与日本传统舞蹈相结合,形成了现在别具一格的日本舞蹈。阿波舞作为日本的传统舞蹈,大约出现于400多年前,其行进方式、动作姿态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的影响。
盆舞一般以村落或街道为单位,是有着圆形、长队形等多种形式的集体舞,过去的形式构成一般为“道行-圆阵舞-道行”,而到了近代则只保留了圆阵舞,但阿波舞保留的则是道行。但不论是阿波舞还是其他盆舞,其特征之一都是一边舞蹈一边前进,属于行进式舞蹈。
在中国的传统舞蹈中也有许多行进式舞蹈,特别是民众自娱性及民间祭祀和寺院中的舞蹈。例如,泼寒胡就是在唐朝很多城镇的露天集体场所中都会有大型的歌舞游行表演。虽然表演形式和目的与阿波舞不同,但仅从行进方式来说都是舞者集体沿着道路边唱边跳。
这类舞蹈大多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动,随着社会进步、科学发达,人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感情逐渐淡薄,祭祀礼仪也愈加呈现简单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祭祀活动也就逐渐演变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祭祀舞蹈的主要目的也就变成了娱乐。
阿波舞最主要的动作是须同手同脚轮换向前伸出。脚步动作是脚抬高,脚尖点地踢出去,再换脚重复动作。手部动作是双手抬高后稍微放松,一手在上一手在下,双手掌心朝内,手微微张开,好像兰花指,两个手肘要往内扣。手指有捏放的感觉,尽量轻柔,慢一点。阿波舞男女分开起舞,大致动作相同,但风格迥异,主要区别在于,女舞踢出去的时候两个脚膝盖要朝内侧,而男舞则是脚朝外打开站立与肩同宽,男舞相较女舞动作幅度更大,上半身更加前倾,且膝盖有明显下蹲。
中国传统文化传到日本后,日本本土文化的自觉“物哀”“幽玄”的审美意识逐渐占据了主流,表现在舞蹈动作上,就形成了动作平稳、节奏缓慢、舞姿柔和等特点。而唐代舞乐中的许多较大幅度的腾踏跳跃等激烈动作,则逐渐从日本舞乐中淡出。根据记载,日本最早出现“踏歌”是在日本的皇宫内,是由中国唐代的汉人举行的娱乐活动,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中国传统舞蹈“踏歌”被汉人带到了日本,流传至今。日本“踏歌”的脚步动作是:先抬右脚,一拍子踏下,然后再抬左脚,重复动作。仅从脚部动作来看,和阿波舞是存在相似之处的。
盂兰盆舞是盂兰盆节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形成的富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舞蹈。虽然盂兰盆舞是日本独有的传统舞蹈,和中国传统舞蹈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通过剖析其行进方式、动作姿态等方面,笔者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的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前往日本旅游的人数剧增,国人对日本文化的渴求也日益强烈,而盂兰盆舞作为日本特色的民族舞蹈,往往被作为旅游观光的重点。笔者认为分析盂兰盆舞中的中国舞蹈元素,能够满足国人对异国文化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敬畏之情,进而增强国人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