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抬工号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19-07-14 08:56陈泠朱赖沁怡成都师范学院611745
大众文艺 2019年16期
关键词:仁寿县唱词号子

陈泠朱 赖沁怡 (成都师范学院 611745)

高师声乐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声乐技巧,还需掌握相关的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同时,还应了解我国各地各民族传统声乐演唱特点。因此,为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除了在声乐技巧和教学法上给予学生提高,增加他们对传统声乐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仁寿抬工号子不仅仅是四川省仁寿县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将其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彰显教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仁寿抬工号子国内外研究现状

仁寿抬工号子,是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仁寿县文化馆及一些民间艺人对其进行过相关探究,其中包括抬工号子唱词的文学性、仁寿抬工号子音乐和唱词的特点、仁寿抬工号子与仁寿民俗活动的融合以及仁寿抬工号子发展现状。首先,仁寿抬工号子唱词的文学性,抬工号子主要反映的是老百姓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具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文学性。袁泉 《抬工号子唱词的文学性》(选自仁寿县文化馆编印的《仁寿抬工号子》)。王平康 《仁寿抬工号子简介》。他们都介绍到了抬工号子唱词的文学性。其次,仁寿抬工号子音乐和唱词的特点由于仁寿的浅丘地形造就了抬工行业的兴盛,从而形成了仁寿的特色民歌——抬工号子。吕伟 《仁寿抬工号子音乐、唱词的特点》(选自仁寿县文化馆编印的《仁寿抬工号子》)。徐宁《“另类抬工号子研究”——以四川省仁寿县抬工号子为个案》。他们都介绍了仁寿县抬工号子的音乐、唱词特点。最后,仁寿抬工号子与仁寿民俗活动的融合。自古以来,民歌的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民大众的生活,其传承和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王平康 《仁寿抬工号子简介》。吕伟《 抬工号子与仁寿民俗活动的融合》(选自仁寿县文化馆编印的《仁寿抬工号子》)。他们都分析了民歌与民俗活动的融合。仁寿抬工号子发展现状,仁寿抬工号子已经申请到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廖文凯王敏 (2006)《仁寿抬工号子,喊亮团结丰碑》(选自《眉山日报》)王平康 《仁寿抬工号子简介》。他们都对仁寿抬工号子的发展现状做了阐述。

目前,高师声乐教学更多地是以美声教学为主,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冲击,仁寿抬工号子的挖掘和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本文试图弥补这不足,对高师声乐教学中仁寿抬工号子的价值和运用做出探索。

二、仁寿抬工号子的历史、现状及艺术特点

1.历史与现状

抬工,仁寿人称抬匠;号子,仁寿人称哨子。抬工以歌辅工,在抬石头木头等重物,或者是在造房架桥、婚葬嫁娶出列时,用喊号子的方式统一步伐、分散负重。抬工是一门工种,也是一门手艺。在过去的仁寿,乡间小路崎岖不平,弯道多、路面窄,交通十分不便,运输全靠肩挑背扛。而重物靠一人之力无法搬移,就产生多人合作整体用力。通过长长短短的木棍将所抬物体的重量均匀分散到每个人的肩上,使得大家齐心协力。抬工号子形成的初试阶段没有实际的内容,只是一些调整呼吸的语气词。后来抬工将自己的生活现实和生活理想融入了抬工号子之中。当年仁寿县修建黑龙滩水库时,几万名抬工上工地,抬条石、砌大坝、建渡槽,许多首号子都是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的。抬工号子有着各种技巧,创造出特定的暗语,以歌唱的形式用暗语来协调劳动者的步伐节奏。将唱号子与上肢、下肢、肩部以及全身的动作融为一体。抬工是以父传子、师带徒的形式传授技艺。他们口耳相传的号子,保存了古老的生活格调和气息。2007年,抬工号子被列入了四川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交通设施日益完善,货物运输越来越方便,抬工迅速退减,如今只有在农村丧葬仪式上才得以见到。面临此种情况,仁寿县政府、县文体局高度重视,将抬工文化视作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确定了虞丞、汪洋等六个乡镇作为“抬工文化之乡”,并且这些乡镇还先后组建了自己的抬工队。

2.艺术特点

仁寿抬工号子世代相传,腔调因地域方言而异。分为东部、南部、西北三支;按步伐赋予抬工号子不同的曲调;内容以宣扬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为主,也有针砭时弊、叙事抒情的;有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故事、歌谣、说唱等多种形式。有通俗文雅的严肃号子,也有打趣调情的花花号子,反映了人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勤劳朴实的仁寿人民还把本地历史与风土人情编成抬工号子传唱,这些号子句式整齐,诙谐幽默,寓意深刻,唱腔高亢热烈,富于节奏,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仁寿抬工号子的调式因地域不同略有差异,但一般都分为“跨腔”和“闪腔”两种。唱词则内容丰富,富有情趣。通过研究唱词,可以看出虚字作用变化大,随心所欲。有的时候加一句“幺幺嘿罗幺喂”这种自帮腔以增加兴致。有时候又把一句话分成两节唱。不管虚字怎么加,停腔落板均在脚上。和腔均是一句“唉嗨”。主腔的奔放和和腔的固定使整个场面既闹热又激昂。仁寿抬工号子的唱词字数大体上统一,偶有长短或整段字数变化的情况。抬工号子的唱词字数大体上统一,偶有长短路或整段字数变化的情况。如果在一首号子中,前面为九字句,中间段多出两个字,则采用局部快节奏和运用虚字的方法处理,以达成时间长短一致、节拍不乱的要求。抬工号子发音、吐字清晰有力,为统一字数而加的虚字则较为轻缓。让号子的调式干净、欢快、悠扬。让沉闷单调的劳动都可以那么的有声有色。劳工号子除了自创歌词外,部分仁寿抬工号子还借鉴了地方戏剧、民间歌谣、童谣、民间说词和其它号子的唱词。这种借用不是完全的套用,而是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仁寿抬工号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方式探索

1.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从西方声乐教育逐渐与我国传统声乐结合,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传统声乐文化,结合美声唱法的先进又科学的技术特点,在理念上赋予仁寿抬工号子的新时代审美需求。课堂的质量取决于教师对仁寿抬工号子的掌握程度和声乐功底,需对仁寿抬工号子的演唱特点、语言等有深入的了解,并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探索一条长期的、可促进仁寿抬工号子发展的有效途径。

2.重视教材建设

逐渐提高仁寿抬工号子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当地文化馆和文化传承人,收集整理,做好教材建设,在选曲方面选一些积极向上,有代表性、有价值性、有特点的曲目并适合大学生学习的进行教授。最好能配以相关的历史音像资料,辅助教学。

3.课程设置具体化

课程设置上,做出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生源地,尤其是仁寿学生(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不同年级里,根据学生专业的具体情况,较低年级的学生或程度较低的学生,选取一些简单的抬工号子运用在练声曲中,可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声音与呼吸结合的技术特点。较高年级,有一定演唱基础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较为复杂的抬工号子。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取符合大学生心理和嗓音条件的曲目,激发学生学习仁寿抬工号子的激情。

4.建立双向互动模式

带领学生多走访,多做田野调查,收集民间相关资料,整理更多适合学校教学的抬工号子,将传承人和相关专家请入课堂,言传身教,让更多的学生们感受、学习仁寿抬工号子,逐渐扩大仁寿抬工号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同时,积极开展相关讲座,教学比赛等,激发教师和学生对仁寿抬工号子研究和演唱的兴趣。

5.重视实践环节

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技能和积累实践经验。艺术创作和表演,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声乐课堂的延续,也是强化学生学习和表演仁寿抬工号子的重要手段。艺术实践的方式可以多样,如可以有独唱形式,也可以选择合唱、轮唱、对唱等形式。

四、仁寿抬工号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教学内容和模式的丰富

高师声乐教学目前所开设的声乐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其单一性,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另外,高师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地方基础音乐教师人才,因此,了解本地的传统声乐文化,尤以地方方言演唱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歌词内容,生动且趣味,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运用。同时,改变当前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让声乐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统文化并传承发展

地方高校的音乐类招生,多在本地,本地学生比例较大。仁寿抬工号子作为非遗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历史背景和流传方式都承载了劳动者的思想、审美、生活等。通过学习仁寿抬工号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本地的传统文化,感受家乡音乐的美,在学习仁寿抬工号子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相关文化知识,加深对当地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结,学生学有所成后回馈家乡,传承发展仁寿抬工号子。

五、结语

仁里寿乡,仁义之邦。“仁义文化”是仁寿文化的代表,抬工号子则是仁义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仁寿抬工号子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有利于促进仁寿抬工号子文化的传承发展,提高学生审美、培养学生民族情结,是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使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并运用了部分收集到的仁寿抬工号子,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内容和模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研究摸索,为我国的传统声乐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仁寿县唱词号子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唱词(外一首)
我家的“号子”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浅析农业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仁寿县核桃林业生产与管理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