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媚媚 (浙江理工大学 310018)
章海虹 (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 310018)
草编工艺,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为原料加工编制的工艺,草编的原材料主要是各种柔韧的草本植物,因其原料生长范围广且易得,因此在民间流传范围广,并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中国传统的草编工艺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劳作中地慢慢摸索和代代传承,一直发展成熟。为了使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将原始时期的山洞改为后来的用稻草搭建房屋,再到草席的出现;为了使生活劳作更加便捷高效,人们因古代山路崎岖,道路行走不便,于是则用智慧编制出了草鞋,因外出天气的风吹日晒雨淋,创造出了草帽、斗笠等,为了方便物品的存放及外出携带方便,出现了草篮、草篓等。
草编是一项古老的编织手工技艺,种种迹象表明草编先于文字早在原始时期出现,因学者们曾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过苇席,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的一些陶器,其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残竹片。到了周代,就出现了工艺较为精巧蒲草编织莞席,并且这种草席已十分普遍。据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用萱麻和蒲草编织的斗笠。到秦汉时期,草编制品不但在民间广泛使用,而且品种也在不断丰富,从草席到草鞋、草扇,当时还出现了僧侣信徒打坐用的蒲团等。到唐代时就已有了十分著名的草编工艺品,有广东藤编的编织花卉、鸟禽等图案的帘幕,有浙江东阳的竹编龙灯、花灯和走马灯等,工艺十分精美巧妙。再到19世纪末我国的草编制物开始出口,远销国外。
从原始时期单一的草编席到唐宋明清时期种类丰富,做工精美的草编生活用品和工艺品,都表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于艺术美感的追求不断提高,草编工艺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中国的部分草编制品已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制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草编制品的生产效率,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但是机械批量式的大生产让本来极具地域特色的草编制品变得毫无生命,款式单一。另外,由于机械化的盛行使得草编制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而传统的草编手艺人制作的草编产品因其编织耗时长、工艺复杂而价格偏高,在市场上难以生存。因此,中国的传统草编手艺人急剧减少,使得中国传统草编工艺的传承断代甚至是陷入无人传承的境地。
在社会水平发展不高的古代,我们的草编产品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比如说,最早期的草篮子,主要是农家盛放谷物、药材、粮食等等。当传统的草编制品一层不变的从古代发展到了现代,其内在实用性和外观审美性都不能满足当下人的需求。从内在的实用属性来说,传统的草编制品因其材质的特殊性并不易长期保存或使用,但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早已出现了易保存又耐用又廉价的材质来代替。从外观的审美属性来说,传统的草编制品在外观上达不到现代的审美要求。因工业化社会对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少有年轻人愿意去学习传统的草编工艺,现存的传统草编手艺人大部分为中老年群体,老一辈人对于社会潮流趋势的变化并不敏感,因此编织的草编制品与当下的流行脱节。传统的草编制品在普通人的眼里就如鸡肋,并不受欢迎。
草编属于环保手工艺,符合现代人对于低碳生活的追求,整个编制过程都是自然环保并且可逆的。从编制的取材开始,都是选用自然界的草本植物的根茎叶等进行编织,以原生态的竹、藤、柳、草、麻等原料为主,且此类植物原料都属于天然的可再生资源,符合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草编工艺是中国人民群众在几千年历史里从生活生产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最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并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手口相传传承下来。先民们通过草编制品这一载体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风貌、精神智慧和文化价值。因此,中国传统草编工艺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仍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被大家关注着。
草编工艺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在民间发展起来,并扎根于民间,其出现与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而现代社会提倡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中国的传统草编工艺也正在悄然兴起。传统草编制品中反映着人民群众在草编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收获,而现代人又有渴望对话祖先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共鸣,使中国传统草编工艺重回大家的焦点之中。
草编工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通过笔者的实地调研,因草编手艺人的老去和草编制品本身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草编工艺在传承方面遭遇到了瓶颈。以对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的徐行草编考察为例,通过对徐行草编工作室——“阳光工坊”的走访,采访了徐行草编的手工艺人和志愿者们,了解到传统草编工艺在现代审美不同以往的大环境下遭遇了在传承和发展方面的重重压力。通过对“阳光工坊”的手工艺师傅采访得知,由于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专门来学习草编手工艺,对于草编工艺的传承人选择上越来越难。于是,便和嘉定区的“残疾人联合会”进行合作,招募残疾人来学习草编工艺,一方面可以将草编工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可以给残疾人创造收入来源。但由于残疾人自身有某些缺陷,对于草编工艺的学习只能是基础性的,一些复杂的工艺还是只有专业的手工艺师傅掌握,难以传承。且“阳光工坊”位于法华塔下的步行街内,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一方面可将制作的成品进行展示和售卖,另一方面可提供来往的游客参观手工艺人们的创作与实践过程,加强草编工艺在民间的流传度。徐行草编在全国都有不俗的名气,这就归公于政府和社会对于徐行草编传承所做的努力。只有在国家大力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在草编手工艺的传承保护意识,才能使中国传统草编工艺继续传承下去,在历史的长河里屹立不倒。
第一,传统工艺与现代手段的结合。通过半机械化生产与手工艺进行结合,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又能保留手工艺的痕迹。以徐行草编为例,在徐行草编的编织工艺中有一项搓绞的工序,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已不需要人工搓绞,可由搓绳机来直接完成,提高了整个编织工艺流程的效率。
第二,符合当代的潮流趋势的发展。无论在哪个时代,设计一定是为了服务于人类,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最开始的草编制品旨在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但若仅仅只有实用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现在大部分的草编制品的图案和样式还是很传统,比如天女散花、五谷丰登等。在图案上,则还是沿用传统的几何图案或吉祥图案;在色彩上,还是以往的大红大绿等艳丽的颜色。这就导致了如今草编制品在市场上流通不畅,针对的消费者范围小,只有老一辈人欣赏,不能满足大多数普通人的基本审美。因此为了让社会上的年轻一辈接受并认可这一传统手工艺,可以关注国际上的时尚大牌对于草编工艺的运用,从造型、图案、色彩上打破了传统草编的固定形象。
第三,传统原材料与现代新型材料的结合。如图2的圆环形手提包是用天然的草原料编织包身,圆环提手处和肩带则用了现代的亚克力材质进行设计搭配,亚克力的材质更透亮一些,光泽感较强,削弱了原本草编包的乡村感,更有都市感。
中国传统草编工艺诞生于民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审美的反映。虽然时代在变迁,但是草编工艺的本质不会变,其本质还是为大众服务。所以,草编工艺要顺利地传承下去,就不能一尘不变,固步自封,要顺应时代潮流,要被现代的人民群众所接受,要顺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牢牢抓住传统手工艺要“创新”这一核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