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甲戏发展困境及创新探析
——以厦门金莲陞剧团为例

2019-07-14 09:12孙思悦王燕芳韦文语胡佳颖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福州350108
名作欣赏 2019年32期
关键词:金莲剧团

⊙孙思悦 吴 昊 王燕芳 韦文语 胡佳颖[福州大学人文学院,福州 350108]

高甲戏产生于明末清初,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深受当地群众欢迎,于2006 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发展,文娱方式日益多样化,文化产品更是日新月异,高甲戏的发展遇到了诸多问题,为了突破困境、保持剧种活力,高甲戏行业诸多从业者进行了多方探索,成效显著,其中尤以厦门市金莲陞高甲戏剧团成绩最为突出。为了解新世纪闽南高甲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从业者所做的创新、努力,笔者在晋江、安溪等地对当地民众进行问卷调查与采访,分析当前高甲戏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同时,以厦门金莲陞高甲戏剧团为主,通过实地走访,对剧团目前负责人陈炳聪、骆景忠及编剧黄相平等人做了深入访谈,对金莲陞剧团在高甲戏创作、演出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做了较全面了解,其探索经验为整个行业的发展乃至传统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一、高甲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剧团演出草台化,整体实力弱化

据统计,目前高甲戏现有8 个专业剧团和100 多个民营职业剧团,从数量上看应该有良好稳定的发展,但20世纪90 年代初,剧团体制改革,大批省市和基层剧团均走向市场。迫于生存压力,解决资金问题,大批剧团游走在乡村舞台,每年商业演出长达8 个月以上。常年奔走于村野戏台,使不少高甲戏剧团的演出走向粗放化,演职人员的技艺得不到锤炼,更放弃了对演出内容和演出形式精益求精的追求。这种“草台化”、纯商业化走向,影响了演员的艺术生命,限制了高甲戏的艺术水平提升。

(二)剧团人员编配失衡,编创人员匮乏

以丑为主是高甲戏的特点,高甲戏在将丑角的艺术魅力发扬到极致的同时,导致剧种内部对其他角色注重不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行当的发展潜力,使其丧失了丰富性和多样的舞台魅力。据了解,目前福建原有的18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项目传承人中,14 名的角色为丑角。

同时,各剧团编剧紧缺,这也导致了优秀原创剧本稀缺。民间职业剧团通常没有自主编剧能力,甚至一些大剧团也没有正式编剧,依赖外聘,剧本编写依靠与研究院或编创中心的合作。一些发展较完备的剧团在职编剧往往不过二三人,有原创能力的资深编剧少,而剧本创作需要时间积淀,年轻创作者剧本成活率不高。福建省虽进行三年一届的剧本征稿,邀集全省剧作者参与创作,但时间跨度长,难以填补原创剧本的缺口。

(三)演出形式单一,内容脱离时代

目前,许多民间职业剧团多沿用传统剧本,日常演出剧作不超过十种,如《陈三五娘》 《五虎平南》 《桃花搭渡》等,新创剧目演出少。大多剧团囿于村野戏台,以“唱念做打”为主,剧本内容较为陈旧,演出形式单一,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笔者在晋江、安溪等地对当地民众进行了关于“高甲戏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发现25 岁以下年轻人中74.54%从未观看过高甲戏,且没有观看的兴趣;45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只有45.83%对高甲戏了解深入。可以说,新时代高甲戏发展面临极大危机,其各类受众都在悄悄流失,求新变、求发展是相关从业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厦门金莲陞剧团新世纪以来创作与演出实践

近年来,厦门市金莲陞剧团为突破高甲戏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多方实践。在剧本创新方面,该剧团不断从中国历史和西方戏剧中寻找创作灵感,从社会生活和时代热点中挖掘可创新素材,同时对语言加以创造性地处理;在形式创新方面,尝试剧种混演,改编校园剧,并不断改善舞台效果。经过探索,该团获得卓著成效。2002 年,该团作品《上官婉儿》获得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剧目奖;2009 年,该团作品《金虎迎亲》入选虎年春晚;2012 年,该团赴台湾进行了为期13 天17 场的巡回演出,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2014 年,作品《阿搭嫂》 获得福建省第二十三届戏剧会演优秀剧目奖;2017 年作品《大稻埕》获得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一)剧本内容的创新

1.旧史新创与美学关怀

金莲陞剧团于2002 年完成了新编历史剧《上官婉儿》。从剧情逻辑方面分析,《上官婉儿》一改传统戏曲单线演进的剧情模式,采用主副线并进的手法,以婉儿与武则天之间君臣关系为主线,婉儿与李贤的爱情波折为副线,详细刻画了上官婉儿由纯真少女蜕变为成熟政客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也折射出封建时代的知识女性在个人情感和自身价值之间的两难处境。该剧导演陈大联说:“鲜艳欲滴的花朵,必须历经‘赤热’‘逼射’‘干涸’强大对手的三个反贯串动作不断被证实和递进的阶段,从苦痛难当到心甘情愿地蜕身为标本一般的纸花。我们将此三个渐次递进阶段配合本剧叙事结构中主要人物上官婉儿‘轻松七步成诗’‘ 匿藏黄台瓜辞’‘从容点评应制诗’的三个演进层面,紧扣主要人物上官婉儿全面展开,同时着力组接呈现三个层面的扭结点场面来传递全剧的诗情和哲思。”写诗、评诗均与武后作为“压迫者”和“征服者”的主线演进有关,黄台瓜辞则与婉儿和李贤的爱情副线有关,两条线索齐头并进并相互交织,主线对副线不断施加作用和影响。这种结构使《上官婉儿》的剧情紧凑、立体、张弛有度而富有感染力。

在人物设定方面,该剧目大胆改变以往高甲戏黑白分明的人物设置和二元对立的价值逻辑,着重刻画人物的成长性和复杂性。该剧编剧郑怀兴曾在自述中这样说道:“改到第八稿时,忽然心血来潮,推倒重来,连立意都变了,从原来只想于女学士与女皇帝的恩恩怨怨中反映在朝知识分子跟最高统治者的关系,变成写上官婉儿在权力面前人格蜕变的历程:她如何由一个水灵灵的天真无邪的才女,一次又一次被武则天的权势所挤压,所风干,不知不觉地、心甘情愿地成为御用文人,成为一个没有情感、工于权谋的女官——一朵大红大紫的纸花。”不同于传统高甲戏中人物非黑即白善恶分明的人物叙事,该剧主角上官婉儿显然更接近成长性叙事,人物性格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动的灰色地带,同传统的高甲戏剧目区别显著。

同时,在戏曲美学方面,《上官婉儿》一改传统高甲戏的民间俗文化特性,向高雅艺术和西方戏剧趋近,带有浓厚的知识分子性质,贴合编剧郑怀兴等主创人员的知识分子身份。该剧导演陈大联在其自述中说:“从鲜花到标本,可以洞见上官婉儿那一切肇始于充满青春朝气的狙击,最终结束于对武则天五体投地的臣服的全部过程。”《上官婉儿》是一部关于封建时代宫廷知识分子人格被权力异化后的塌陷和蜕变的悲剧。传统高甲戏中是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的定义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从中可见该剧主创对西方戏剧元素及美学形态的熟谙和借鉴。

与《上官婉儿》形成对照的是,在实地调研中笔者采访到金莲陞剧团青年编剧黄相平,他正在尝试将中国晚清的历史背景与西方戏剧《椅子》的荒诞性有机结合,创作一部全新的高甲戏剧目。目前黄相平编剧的设想是延续原作中老人回顾往事与椅子上坐着的看客对话的主体情节,但建立新的时空,将故事背景设置为破坏与建立并存的时代——晚清,强化荒诞效果。同时结合高甲戏傀儡丑的特色,借用荒诞傀儡表达作者对时代和世界的反思,触碰人类的精神内核,触发观众思考。但目前该戏曲还在创作阶段,尚未正式上演,舞台效果究竟如何还需市场的反馈。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和《上官婉儿》具有类似的创作模式,即从中国自身的历史中寻找创作灵感,从西方美学形态中寻找立意的立足点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这表明,金莲陞剧团在剧本内容的创新方面已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2.紧扣时代,贴合热点

金莲陞剧团在剧本创作中始终力求关注时代热点和社会民生,使其剧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金莲陞剧团于2015 年聘请曾学文编剧创作《大稻埕》。该剧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为背景,以富商林天来的一家面对巨变的不同态度为焦点,展现台湾岛民的抗日悲歌。

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是2015 年的年度热点事件,《大稻埕》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抓住“一个中国”热点问题进行创作。大稻埕现位于台北市大同区,因清代康熙年间汉人在此耕种,有一个很大的晒稻谷的场子而得名,此地从命名之初已然埋下两岸剪不断的血缘。《大稻埕》中林春生(三子)形象反映出中华儿女抗争日本侵略者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进而延伸到两岸一家的血缘关系。加之因构思精巧、舞台表演精彩,《大稻埕》自2015 年首演以来,就获得福建省第26 届戏剧会演第一名,入选“2016 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并作为2016 年“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的开幕大戏在金门演出,获得了台湾普通观众和社会媒体的高度评价。

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长曾学文结合时代热点编创的高甲戏获得了市场与业界的良好反馈,表明了高甲戏不止可以展现传统题材,同时可以表现现当代内容,具有时代的包容度,这为高甲戏的进一步创新指明了可行的方向。

3.语言的创新化处理

金莲陞剧团在剧本内容创新的同时,也对剧作语言进行了相应的变化和调整(由于闽南方言唱词的特殊性,这里所举的语言主要指念白),跟随剧作整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相应的创新化处理。如上文所提到的《上官婉儿》因宫廷历史剧的题材,语言随之典雅化。如“母仪天下难如意,君临四海才称心”表现出武则天的政治野心;彩楼评诗中,大臣所作“抚古思今巧用典,歌功颂德表寸丹”表明大臣的忠诚;太监的唱词也富于文学性,如“千篇一律期圣眷,应制诗如纸花般”。以上语言一改传统高甲戏通俗特性,人物对白运用大量诗化语言,颇具雅趣。同样,在上文提到的《大稻埕》,人物语言与剧作内容同步,仿佛穿越到民国年间,例如在第五场中:

林天来:只要我林天来活着(喝了一口茶),林字永远都是两个木(将手中的茶朝地上一泼)!

伊藤:(淡淡地)既然洞箫可以变成尺八,那柴削的祖宗牌位也就可以当木屐。

林天来:(林天来捏住手中的杯子)好啊!谁要是敢动我的祖宗牌位,就提他的狗头来称重!

金莲陞剧团通过聘请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国家一级编剧郑怀兴创作《大稻埕》和《上官婉儿》等优秀剧作,结合剧团自身特色排演,有力地促进了高甲戏高雅化、去世俗化,同时注重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紧密贴合时代。

(二)演出形式的创新

1.剧种混演的《阿搭嫂》

2018 年6 月1 日至3 日,高甲戏创新演出形式“阿搭嫂三下锅”由梅花奖得主、厦门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吴晶晶与台湾戏曲学院客家戏老师李文勋、歌仔戏老师邱秋惠领衔出演的三家剧团分场演出的剧种混演作品在台北城市舞台剧场上演。

针对本次创新演出,台湾戏曲学院校长张瑞滨表示,此次联合制作的形式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年轻戏曲人才,期待两岸的传统戏曲艺术共同精进,增强多元化和趣味性,在娱乐多元化的当下增强传统戏曲的竞争力。台湾戏曲学院主任秘书、《阿搭嫂》艺术总监王学彦则说,两岸的剧种在地域、语言、风格上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相近之处,这相近之处成为剧种混演的前提。剧种混演对交流两岸文化意义重大,有利于将传统的东西继承发扬并交融在一起。相同文化语境下不同地方剧种的交流和融合,无疑对高甲戏的形式创新极为有益,从而增加传统戏曲的多元化和趣味性,强化传统文化的竞争力。

2.新颖别致的校园剧

戏剧进校园是当下流行的文化现象,由此创作出各种校园剧,如《西门豹》 《渔夫与魔鬼》等,而金莲陞剧团无疑是其中的先锋者。笔者在调研中得知,该剧团将《论语》 《孟子》引入高甲戏,使传统戏曲融入国学文化,将表现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故事编排成相应的折子戏,一个章节讲述一个传统故事,从而表现传统文化。在《论语》 《孟子》之外,该剧团同时广泛取材。例如,用尾生抱柱来表现“信”的可贵,用季庄挂剑出使、佩剑赠剑表现不言之诺等。为加强高甲戏的观赏性,编剧在挂剑部分将剑灵人物化,使其具有独立的思想和性格,同时以女性角色冲淡了两个男性角色在形象上的单一,增强戏剧的矛盾和张力。这种校园剧的最大特色是短小易懂、形式简洁,每出仅有二十分钟,一改传统戏剧冗长的特点,使其易于在校园中推广。

3.不断改善的舞台效果

金莲陞剧团在舞台效果的呈现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包括使用现代灯光,加入西洋乐器,改善叙述手法实现影视化可视化等,其中最为成功的是灯光和舞美创新。剧作《上官婉儿》将灯光和舞美有机结合,营造戏曲意境,表现哲学内涵。

为了配合剧情发展和人物蜕变,本剧的舞美设计师黄永碤,运用了新颖的设计手法,通过牡丹花和牡丹团扇表现内在化、诗化的意象,构建出花与诗的空间。剧团一改传统高甲戏舞台昏暗压抑的特征,利用灯光与烟雾配合塑造出辉煌壮阔的大唐气度,并不断改良灯光的集散和控制能力,突出人物与情节,塑造出与戏剧表演内容相贴近的舞台意境。观众在欣赏演员的表演,关注人物的命运时,也从团扇中的花的变化,看到光与暗、美与丑、乐与悲、生与死、合与分等意象,透过浅层的表面看到更深刻更凝重的东西。此设计堪称黄永碤舞美生涯中的一件精品。在第八届中国戏剧节、第二届中国舞美展上备受行家好评。

传统高甲戏的表演形式已难以满足当下多元、杂糅的文化形态。在消费性为主导的文化市场中如何吸引观众,使其获得视觉、听觉和情感的多重享受成为重要考验。金莲陞剧团以多种演出创新的演出形式突破了高甲戏的困境,其创新理念和精神值得肯定。但剧团在创新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剧团内部缺失高水平编剧,外聘编剧缺乏对闽南语和高甲戏表演程式的了解;演员文化水平较低,难以理解新编创的剧本;在尝试借鉴西方戏剧元素进行创新的过程中,由于中西语境的差异,偶尔会出现“不中不西”的现象。可见,高甲戏在不断创新中仍有新的问题在不断出现,其创新之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三、对传统戏曲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政府加强支持力度,剧团抓住时代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足见文化遗产对社会精神培养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政府除了给予财政支持外,还应着眼剧团长期的发展需求。笔者了解到,近年来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搜集整理高甲戏的剧本、曲牌、谱例出版成书,并组织录制高甲戏DVD 等宣传资料。还建立网站,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来普及扩大其影响。同时,推动高甲戏走进文化教育领域,例如金莲陞剧团长期与厦门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厦门大学等单位合作,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夏令营,由高甲戏艺人对学生进行辅导,现场教授戏曲,激发学生兴趣。此外,剧团也要抓住“一带一路”时代机遇,例如金莲陞剧团曾赴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提升高甲戏在东南亚的知名度;剧团要借助“走出去”的机会,推动高甲戏的发展,例如,厦门市金莲陞剧团于2016 年赴金门演出,台湾新北市新锦珠剧团于2018 年赴厦门与金莲陞联合演出《重台别》,反响热烈,有望推动两岸高甲戏齐繁荣。

(二)加强专业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

目前,传统戏曲产业培养人才的方式仍是师父带徒弟的模式,定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意识尚薄弱,及时为剧团输送优良的教育资源至关重要,例如,金莲陞剧团青年编剧黄相平曾在上海戏剧学院进修,系统学习剧本创作。

由于高甲戏语言的地域性,剧团拥有夯实闽南语基础的年轻演员愈来愈少,匮乏能较好理解剧本的高素质演员。对此,笔者建议剧团应该打破僵化的人事体制,允许人才自由流动;返聘退休人员进行教学,学员参与培训深造;可以随团习艺也可以到省、市剧团聘请优秀演员,加强阵容,增强艺术实力。此外,剧团也可以与高校(如中山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建立长期的学术合作,以增加培训交流的机会。

(三)注重创新实践,专注原创作品

高甲戏剧团应着眼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青年人与老一辈观众的期待视野的差异,加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创作剧本。剧团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需要紧扣时代气息,例如金莲陞剧团创作的关注时代热点和社会民生的《大稻埕》和《阿搭嫂》剧本,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剧团也应将更多新鲜活力的元素注入传统戏剧中,创作出属于该剧团的品牌原创作品,树立口碑意识。

(四)以观众为中心,做好包装宣传

创新需要结合时代潮流,但也应该坚持“以观众为中心”,努力在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上介绍文化遗产、宣传戏曲艺术,提高观众接受度,使戏曲能开拓阵地,扩大影响。例如,金莲陞剧团因势利导,凭借年轻化的团队,在网络上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论坛上,有一群志趣相投的戏迷们在热心地关注着金莲陞剧团,自发地成立了戏迷团体,为金莲陞剧团的发展献计献策;为了沟通在线戏迷,金莲陞剧团曾举办见面会,让高甲戏与当代观众又有了一次难忘的场外互动。宣传疆域的开拓使剧团工作有了新亮点,也使传统艺术具有时代气息。

四、结语

高甲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特色地方戏,其繁荣与创新意义重大。厦门市金莲陞剧团近二十年来从现代性、时代性、高雅化和艺术化出发推出多部优秀新作。笔者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该剧团在剧本内容方面进行了三点创新:依托传统题材和西方现代戏剧题材展现现代情感;紧扣社会热点;创新剧本语言。在演出形式方面尝试了剧种混演,改编校园剧,通过灯光舞美设计不断改进舞台效果。这些新作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赢得了较高的声誉。在此基础上,剧团可通过注重把握时代机遇,培养高素质人才,专注原创作品,同时观众、传播两手抓,推动高甲戏再上一层楼。

①笔者实地走访了厦门金莲陞剧团和泉州安溪高甲戏剧团,分别访问了厦门金莲陞剧团的团长陈炳聪先生、编剧黄相平先生、资深演员骆景忠先生,以及泉州安溪高甲戏剧团的负责人谢志斌先生。调研期间,跟随厦门金莲陞剧团到石狮实地观看了高甲戏表演;设计了调查问卷并结合随机现场采访的形式,调查了石狮当地的群众、演职人员及安溪艺术学校的戏剧学生对高甲戏传统剧目改编为现代传媒方式的改进意见。

② 王晓珊:《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种现状调查报告》《福建艺术》2008年第4期,第17—21页。

③④⑤ 郑怀兴、陈大联、黄永碤:《〈上官婉儿〉主创告白》《福建艺术》2002年第5期,第53—54页,第53—54页,第53—54页。

⑥⑦ 贾钊、陈键兴:《两岸合创〈阿搭嫂〉融合高甲、客家、歌仔三戏种》,央广网,(2018-06-01).http://ent.cnr.cn/jd/20180601/t20180601_524254350.shtml

⑧ 闵喆:《两岸民间艺术“跨界创新”》,《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30日。

⑨ 魏明:《老团新传“金莲陞”》,《福建艺术》2009年第3期,第40—41页。

猜你喜欢
金莲剧团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三尺讲台,一生情怀
春日垂钓
张华全 金莲 曹严匀
一席拒绝娱乐的思想豪宴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浅谈贫困山区专业剧团内部制度建设与执行现状及对策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