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寺纪行

2019-07-13 05:13宋志坚
杂文月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兰亭序法师王羲之

宋志坚

己亥清明故乡之行即将结束的时候萌发一念:我想去看看云门寺。

想去看看云门寺,因为久闻其名,印象中似与王羲之的《兰亭序》失传有关,这印象相當飘渺,就像在“云”中之“门”一般;也因为近在咫尺,就在若耶溪边,平水江畔,无论是离我老家宋家店,还是离绍兴城区都很近,其实,我对同样近在咫尺而历史更为悠久的若耶溪的印象也相当飘渺,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具体方位。不去看看这道“家门口”的风景,实在枉为会稽山人。

我曾数次听农民画家胡阿寿说过云门寺。那天晚上,就给他发了一个微信,问他从绍兴城区的白马新村——这是我那几天栖居之处,我大姐家的所在地——到云门寺该怎么走。“你想去看看云门寺?”阿寿先生很热心,提议说,要去就早点去,岔开上班族开车上班的高峰期,还给出具体的方案:早上六点半之前,他开车到宋梅桥接。大姐大姐夫退休前就在平水铜矿工作,离云门寺更近,却也只是耳闻而已。次日清晨,我就与他们一起,准时赶到宋梅桥,坐上了阿寿先生驾驶的小车。

路上确实还人烟稀少,车开得很快,可谓一路绿灯。尽管进山之后拐了几道弯,我们到达云门寺时,也未曾超过上午七点。阿寿先生熟悉去云门寺的路,也熟悉进云门寺的“门”,当小车在那个隐逸于绿荫之中的橘黄色寺院里停下之后,他就掏出手机与云门寺的住持清慧法师通话了。

穿着同样是橘黄色的袈裟的清慧法师很快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并在那间只够他与我们几个人坐下聊天的禅房中接待我们,与我们进行无拘无束的随意交谈。云门寺是王羲之的儿子——与王羲之一起被后人并称为“二王”的王献之的故居。由王羲之的今草而演变为大草,或许是王献之对书法的重要贡献。因此。此处亦被后人称为“书法圣地”。说起王羲之的《兰亭序》,清慧法师就说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兰亭序》是由居住于云门寺的智永和尚收藏的,他圆寂之前,传给他的弟子辨才和尚,却被唐太宗时的御史萧翼骗走,史称“萧翼赚兰亭”。云门寺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源头。明代张元忭编撰的《云门志略》卷三所录,便是晋诗与唐诗,其中有唐代的宋之问、许敬先、李白、孟浩然、崔颢、张祐、韦应物、孙逖、李商隐、柳宗元、杜牧等大家的诗文。当然,这位年轻的住持并没有说得那么多,他说话很有节制,只是点到为止,有些东西,是事后我从网上、书上甚至微信上得知的。

清慧法师方才35岁,毕业于杭州佛学院,眉清目秀,正值青春年华。他为何选择佛学,为何皈依佛门,也是我想了解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在福州西禅寺就问过一位十七八岁的小和尚为何出家为僧,那位小和尚回答说,生死问题解不开。这或许是一种对于“死”的恐惧。许多人年龄越大,离“死”越近,恐惧越少。而在芸芸众生之中,也有人皈依佛门。乃是因为解不开无头无尾的时间与无边无际的空间之谜。清慧法师则认为。对于“解不开”的东西,总会有种种不同的解释,各种不同的人自会选择一种自己以为比较接近本源的说法,这大概就是他对于之所以会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的认知。

关于人的欲望,清慧法师认为以“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这一“佛言”解释“欲望”比较恰当,因而,对于欲望,也须“自律”。他还说,“吃素”之实质在于杜绝“杀生”,这已近乎如今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了。

云门寺总共就有两个和尚。规模不大,占地极小。直到我们告别,寺院中一直播放着颂经的录音,空荡荡的并无他人。我猛然发现寺院墙脚的一块牌子,上面写的是云门寺的等级或规格:它只是一个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告别之时。我向清慧法师索取名片,他带着几分歉意说,现在很少用名片的,都加微信。于是互相加了微信,还让阿寿先生为我们拍了合影。

离开云门寺时还不到上午九时,阿寿先生又带着我们去了附近的龙瑞宫。这是地处若耶溪分叉处的道观,占地面积约80亩。建筑物之气势雄伟,也远非云门寺可及。

但相对比较,我还是喜欢云门寺。

童玲/图

猜你喜欢
兰亭序法师王羲之
王羲之送字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书法作品
王羲之书兰亭序
不见悲则喜
AN ODE TO THE MOUNTAIN GOD 法师与山神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