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燕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面临着突破改革瓶颈、提升市场活力的挑战。本文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对国有企业体制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国有企业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 市场活力 激励与约束
一、研究背景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当前国企改革“1+N”文件顶层设计已构建完成,“十项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消除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更是国有企业进一步融入市场经济,提升市场活力的重要体现。
二、国有企业市场活力不足的体制弊端分析
(一)国企人事制度存在短板,薪酬激励有限
国企干部选拔任用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管理管理人员大多由政府相关部门任命,其薪酬水平与行政级别密切相关,且受文件规定严控。2015年颁布实施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规定了央企负责人总收入不能超过在职员工平均薪酬的一定范围倍。薪酬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企高管的积极性。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国企高管薪酬普遍低于民企同行业高管薪酬。同是房地产龙头企业,近几年来万科高管的薪酬是国有保利地产高管的数倍,而在金融领域,非国企高管薪酬更是国企高管薪酬的7到8倍。长期以来,国有企业脱离市场机制、不与经营绩效挂钩的薪酬制度,不利于稳定高管团队和吸引高级人才。
(二)国企产权主体责任不清
国有企业名为全民所有,而无法与其所有者建立应有的责权利关系。这种产权现状使得许多国企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并不彻底,企业内部无法建立起硬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导致内部决策程序形式化,在外部人不完全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内部又产生不了有效制衡因素。
虽然部分国有企业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未形成,企业权力集中在“关键少数人”手中、“一言堂”现象时有出现。其次,国企管理者往往身兼数职,既是企业高管,又具备行政级别或行政职务。国有企业大多拥有雄厚资本,甚至掌握着稀缺资源,在市场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对权力有效制衡的机制,必然导致某些决策脱离实际,阻碍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一些管理者改革担当意识不足
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的内部成员如董事长、总经理等直接参与企业战略决策以及具体生产经营决策的主体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外界难以判断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究竟是由市场的客观因素引起还是国企管理者主观行为造成的。巡视组、审计、监事会、社会媒体等各种外部机构组成的领导班子履职监督力量发挥的作用有限。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新问题新挑战,一些管理者缺乏担当意识。由于心存顾虑、不敢作为,在改革创新的路上步履迟缓,甚至止步不前,导致国有企业丧失发展机遇。
三、构建国有企业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相关建议
(一)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优化激励机制
防止国企高管既享受体制内行政级别,又拿体制外高薪酬,可以根据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市场化程度等不同情况,有序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逐步扩大、稳定职业经理人队伍,通过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有序推行市场化薪酬机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企业经营管理层与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式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占比,加快建立退出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同时创建“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实现国企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完善激励机制,需要在薪酬的预期上处理好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通过加大中长期激励,促使经营者关注企業可持续发展,制约经营管理者的短期行为。长期激励除常用的股权激励外,可以考虑建立延期支付职业基金制度,国有企业管理者服务岗位工作的时间越久,其在退休后可以领取的职业基金数额相应也越大,同时可以根据任期考核结果,调节延期支付职业基金系数,促使国有企业管理者围绕企业运营效益开展工作。精神激励方面,可以考虑建立职业声誉机制,如建立终身成就企业家荣誉制度等,激发其职业荣誉感,保持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职业声誉机制与职业经理人市场竞聘机制紧密关联,获得越高职业声誉评价的体制内高管,说明其工作能力越高,进入职业经理候选人的机会就越大。
(二)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落实国有市场主体地位,形成有效制衡的股权结构,保证市场化运行的机制。根据国有企业充分竞争、关键功能及公益性的分类特点,在确定企业是否保持国有资本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非国有资本持股,形成股权多元化,实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东航物流为例,2017年6月东航物流混改完成,改制后社会持股45%,员工持股10%,国有持股45%,这样就防止一股独大;实施员工持股,不仅可以激励企业员工尤其是核心管理层的责任心和积极性,还可以在产权多元化改革中,进一步解决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从而带来更市场化的机制、更灵活的管理体制和更高效的决策。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相关职责,形成权力相互制衡机制。根据国务院发布最新改革的相关要求,建立规范的董事会首先需要明确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相关法定地位,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的权利义务和具体工作方式,使党组织真正成为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还应落实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提高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比例,增加财务、法律等专业人才担任董事,实现决策层与执行层分开。董事会对重大决策进行审核把关,依法选聘高级经营管理者,并授权经理层依法依规自主开展生产经营,同时加强和改进监事会监督工作,真正实现分权制衡。
(三)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改革容错机制
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向干事创业者传递鲜明的鼓励支持信号,鼓励国有企业管理者面对困难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通过综合运用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切实鼓励勇于创新者,宽容改革失误者,鞭策改革滞后者,从而建立起激励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
当前,改革正值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必须建立宽严结合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干部的政治、历史和责任担当。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需要全程公开:首先是制度公开。在制定的过程中需广泛征求相关意见,最大限度细化具体措施,提高制度可操作性。其次是程序公开。除需保密情形外,容错纠错的组织架构、实施细则、免责认定条款等详细内容需公开发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最后是结果公开。容错纠错实施对象、相关事件以及启动容错纠错机制的原因和结果需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树立制度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