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岳 杨鸿鹏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对比InterTan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术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9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观察组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3、6个月, 对照组Harris评分分别为(77.98±6.40)、(83.77±
6.74)、(89.35±6.76)分, 观察组Harris评分为(78.31±6.41)、(84.35±6.75)、(90.11±6.79)分,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 低于对照组的35.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术用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InterTan髓内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InterTan髓内钉;髋关节置换术;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6.035
髋关节置换术是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虽然能促进骨折愈合, 但是手术风险较高、创伤较大, 再加上部分伴有多种内科疾病, 导致患者手术耐受性较差[1-3]。InterTan髓内钉具有稳定性强、保护周围组织及抗压等优点, 而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但是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较少[4]。因此, 本文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研究, 探讨并对比InterTan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术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4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5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32例, 女13例;
年龄60~89岁, 平均年龄(78.35±5.71)岁;病程4~14 h, 平均病程(8.35±2.41)h;骨折原因:交通伤25例, 摔伤14例, 其他6例;Evans分型:Ⅲa型14例, Ⅲb型20例, Ⅳ型11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15例;年龄61~90岁, 平均年龄(79.78±5.87)岁;病程4~15 h, 平均病程(8.41±2.45)h;骨折原因:交通伤23例, 摔伤17例, 其他5例;Evans分型:Ⅲa型15例, Ⅲb型21例, Ⅳ型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5]:①符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②符合InterTan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适应证;③能在医嘱下完成有关检查及治疗。排除标准[6]:①合并凝血功能异常、伴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伴有精神异常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者;③近期使用其他方法治疗或影响预后评估者。
1. 3 方法
1. 3. 1 对照组 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取仰卧位姿势, 行全身麻醉, 待麻醉生效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从后外侧入路依次分离关节囊, 完成股骨颈截骨, 取出股骨头后, 最大限度保留大粗隆粉碎骨块。清理髋臼与股骨端髓腔, 利用钢丝或螺钉完成大粗隆骨折部位固定, 帮助患者逐渐恢复或重建臀中肌止点、外展力臂;利用钢丝环扎固定股骨小粗隆较大骨块, 逐级扩髓后试模, 置入相应的骨水泥, 并选择合适的假体, 完成股骨矩缺损重建, 待关节复位后给予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常规放置引流管完成手术, 术后进行6个月随访。
1. 3. 2 观察组 采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取仰卧位姿势, 行椎管内麻醉, 待麻醉生效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手术过程中将患者放置在牵引床上进行牵引, C臂X线下进行闭合复位, 在髂前上棘下股骨大粗隆延长线交点为中心作长为4~6 cm的切口, 在大粗隆顶点偏内部位植入导针, 在正、侧位透视下进一步确定骨折的部位, 利用开口钻开口, 置入髓内钉(美国施乐辉公司提供), 外导向架引导下导入股骨颈, 置入组合螺钉, 拧紧防旋钉, 远端置入锁钉后置入主钉尾帽, 缝合手术切口, 完成手术, 术后进行6个月随访。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术前、术后Harris评分。采用Harris评分量表对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总分100分, 分值越高, 表示髋关节功能越佳。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切口感染、坐骨神经损伤、静脉血栓、髋内翻、股骨头坏死发生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术前、术后Harris评分比较 术后1、3、6个月, 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InterTan髓内钉在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得到应用, 且效果理想。InterTan髓内钉是一种新型的髓内钉固定系统,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能避免传统重建钉产生的“Z”字效应, 发挥抗旋转、防切出等作用, 适用于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同时, InterTan髓内钉的使用有助于增强稳定性, 能获得良好的力学效果, 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骨质与周围软组织[7-11]。臨床研究表明, InterTan髓内钉与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良好的效果, 但是InterTan髓内钉手术创伤更小, 有助于提高患者耐受性及依从性。
综上所述, InterTan髓内钉和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InterTan髓内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林艳, 吴永东, 等. 防旋髓内钉与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对围术期隐性失血影响. 临床误诊误治, 2018, 31(2):87-91.
[2] 樊向阳, 刘力培, 王天保, 等. 半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6):126-127.
[3] 刘少华, 周观明, 卢绍燊, 等. 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9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吉林医学, 2016, 37(6):1377-1378.
[4] 吴可沁, 刘师良, 秦力, 等. 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比较. 中国乡村医药, 2016, 23(4):33-34.
[5] 苏世先, 刘前前, 刘真. 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3):118-120.
[6] 杨延伟, 邓少林, 刘金标, 等. 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四川医学, 2015, 36(8):1110-1113.
[7] 熊健, 佘远举, 许永涛. 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比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10):1106-1108.
[8] 庞向华, 欧兆强, 欧阳建江. 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重庆医学, 2013, 42(10):1086-1088.
[9] 王丹, 章汉平, 曾尚广, 等. 术中体感诱发电位改善与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功能恢复及手术疗效的相關性分析.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8(2):13-14.
[10] 吴明超, 曹铭华, 江顺福, 等.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27):
45-47.
[11] 龚翰, 何平, 张荫坤. 中西结合治疗7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16):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