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智库建设的定位与思路

2019-07-13 01:36黄仁刚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智库

黄仁刚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世界银行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60%的经济总量是由港口海湾区及其直接腹地所创造的。“湾区”主要是指沿海地区城市、城镇所构成的城市群,全球排名前三的湾区分别为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2017年,中国提出了建设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目的为了建设经济发展新引擎,引领经济新发展和科技创新升级。本文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探讨该地区教育智库定位及发展战略,让高校智库充分发挥在经济政治建设智囊团的作用。

一、智库概述

(一)智库概念

智库一词起源于美国,最初是指二战时期美国军事家讨论战情的机构,后期智库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到了政治、经济、社会、国防等公共领域。在我国早就有智库的雏形,智库成员的称谓也不断变迁,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尝君有三千门客,这被认为是中国史上最早的智囊团队,在后期有谋士、言官、谏议大夫等。国内外对于智库的界定莫衷一是,如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第一任总裁弗兰克认为,智库是一个思想工厂,它的目标明确,追求明确,不受束缚;国内学者王廷炯认为,智库是权力与知识间沟通的纽带,创办宗旨是为施政决策机构提供信息,增强政府各项决策的科学性。综上所述,可以将智库界定概念为:“专门从事决策咨询和研究工作的社会组织”,主要服务对象为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创建的目标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实施和制定。

(二)智库分类

从智库的设立机构来看,分为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和半官方智库三种;从研究内容划分,智库可分为综合性智库和专业性智库;根据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的智库分类,笔者根据研究内容和查阅文献,认为智库可划分为党政系统智库、社科研究系统智库、高校智库和社会智库等。本文主要是研究教育系统的高校智库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和发展战略。高校智库应由高等院校的下设公共政策研究机构或者专业学科研究院构成,从属于高校,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企业或者私人赞助等,高校智库相比于其他类型智库来说具有较强的优势,学科门类更加齐全、人才资源更加丰富,但目前高校处于“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与政府决策机构的联系并不是直线式的沟通,而是通过具体项目委托的方式开展为多,决策建议大多是以项目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比较知名的智库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和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高校智库在发展规模和数量上落后于北京和上海,为此,我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亟需高校智库的理论体系作支撑,进一步加强珠三角高校教育建设。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教育智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纽约、旧金山、东京分别为世界三大国际湾区,这三大湾区的崛起,不仅与经济全球化及区域天然的资源要素有关,也与智库的研究支撑密不可分。如东京湾区的兴盛与日本学者对“大湾区”本质的思考和献策有重要关系。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是在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第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包含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外,还覆盖广东的广州、深圳、东湾、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等9个市,占地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达六千万,但就是这个地区,总面积不到全国面积的1%,人口数量不到全国的5%,在2017年的GDP总量达到1.36万亿美元,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城市群之一,也是比肩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的第四大湾区,深化粤港澳合作也是中央推进“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在2018年4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分论坛会议中,广东省省长马瑞兴表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湾区指日可待,相关发展规划将尽快出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11个市、行政区发展各具特色,城市之间互补互动欠缺,整合性有待提高,相比于其他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结构、资源配置、国际贸易网络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二)重要性

按照中国智库圈层结构特点,党政智库属于核心层,而社会智库属于外围层,高校智库处于中间层,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高校是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职能于一体,由此高校在智库建设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位就是一个无形的“智库”,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行业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发展变革方向。具体来说,一是高校智库建设能推动决策科学化。智库的研究课题一般是根据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而开展的,通过高校智库的数据调查、总结分析,能为政府梳理形势、筹划好顶层设计,避免决策的盲目性;二是监督决策结果。高校智库作为第三方,能对政策实施后效果进行反馈,进而调整优化,提出更完善的建议。

三、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智库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现状

目前全国有一千多家大学智库,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对各智库进行数据收集、实力比较,并提出了中国纱线智库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即契合度、活跃度和贡献度。2017年发布的《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结果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位列第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位列二三名,而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位列第四名。中山大学于2015年成立了粤港澳研究院,也是国家的首批高校智库试点之一,是集港澳治理与粤港澳深度合作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整合了校内的优势专业学科的研究力量,致力于“一国两制”“粤港澳动态发展”“粤港澳国际合作”等几个方面加以研究,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此外,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排名22,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排名27,暨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81名)和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82名)也榜上有名。根据调查显示,全国高校智库前30强位于北京地区的有43.3%,而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智库建设受到地域因素限制,研究主要是集中于港澳问题,以呼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特色。

中国大学智库100强广东情况一览表

在2018年4月初,由华南理工大学、广州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联合了奥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广州金融服务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基地等多家人文社科重点机构,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探讨,但目前各个智库之间的沟通联合不够紧密,各自为政,只是一个个孤岛,如何汇聚各智库的研究资源,深化跨地区、跨部门、跨体制合作,将孤岛转变为“群岛”,集思广益,汇聚发展的正确理论指导,成为了当前智库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智库发展区域分布不均衡。《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中国大学智库百强榜中,位于粤港澳地区的高校智库仅有5所,排名前20位的高校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智库仅有中山大学。在区域上,北京的智库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上海、湖北次之,浙江、江苏、陕西、四川、广东等省份的高校处于第三梯队。广东省在全国GDP排行榜中始终位列第一,但其智库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适应,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及广州大学等高校在智库建设上明显落后,呈现松散的组织状态。

2.智库研究定位不清晰。高校智库的从业人员多为高校教职员工和应届毕业生,智库的组建者大多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政府或企业从业背景的人员比较少,他们在从事智库研究过程中,都会按照学术性思维去研究、解决问题,缺乏对政策和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就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智库建设而言,主要集中在经济、公共管理、金融、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并没有清晰的导向指引作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政治定位、文化定位、科学定位、价值定位上未加以充分研究。

3.智库研究成果质量不高。智库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决策提供意见咨询,要求高校智库的定位应该是坚持实用主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为政府提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战略研究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关数据支撑。但目前粤港澳地区高等教育智库建设更倾向学科化,主要原因是高校智库由学校的二级学院或者研究室转型而来,职能定位还是以科研和教学为基础,学术性远大于应用性,这是全国智库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部分院校智库建设形式主义较明显,务实作风不够,有些高校智库注重轰动效应,请名人办论坛,但研究成果质量并不高,研究内容缺乏创新度,材料没少发,报告没少做,但为政府提供的针对性、前瞻性、储备性的政策意见价值不高。

4.智库影响力小。智库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渠道对施政主体产生正面积极作用,这是智库存在的核心价值和根本意义。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智库发展现状来看,高校智库的影响力并不显著,对于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在决策影响力方面,智库大多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在期刊、学报发表,也有部分智库出版研究专著,并向政府决策部门报送内参、咨询报告或者项目论证报告等,但多数内参报告石沉大海,政府采纳提议的概率小,一些项目论证会形式主义明显,多数是为政府机构背书行为。在社会影响力方面,智库研究成果能否具有公共属性是决定智库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智库建设的定位与思路

在国外,智库是政府施政决策的智力保障,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美国将“智库”定义为“第五权力”,由此可见智库对于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高校智库是智库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全球高校智库排名前十位中,美国有四所,美国的智库建设呈现出综合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特点,研究领域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外交等公共领域扩展到了网络安全、医疗保障、全球气候变化、科技创新等国际性话题。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粤港澳高校教育智库建设可以借鉴美国的智库运行经验,结合实际,取长补短,建设有自身特色的智库发展道路。

(一)明确目标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是我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其发展对标的是世界三大湾区,广东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制造业发达,科技创新活跃,香港拥有成熟的金融体系和航运系统,其商业网络遍布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澳门亦有葡语国家的经贸服务平台,谋求三个区域之间的“互通互联”策略是高校智库建设的主要目标定位。具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智库建设的价值定位主要是咨政、启民、聚才、伐谋、外交,功能上主要是指提供思想产品、引导舆论导向、招揽复合型人才、辅助政府决策和进行文化交流的等五大方面。如研究探讨如何以大湾区推动“一带一路”发展、如何制定税制改革、如何实现民生对接、如何共建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如何通过大湾区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二)建设思路

1.深化对外交流,建设国际化智库。粤港澳大湾区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决策议题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亟需高校教育智库深度参与到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上来。从世界三大湾区的发展来看,国际化是其主要特征,而发达国家智库建设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粤港澳智库建设起步晚,政治文化环境极具特殊性,并未出现具有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的品牌智库,所以在未来的发展战略中,粤港澳高校智库建设应加强创新思维,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如美国的兰德公司,最初的研究领域为军事和国防,后来逐渐将目光扩展到了人口老龄化、网络安全、资源可持续发展、尖端科技等方面。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智库必须高点站位,放眼国际,提前谋划,对国际各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研判、系统布局。同时,智库也要加强走出去,承担其他国家的专项课题研究,提高智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创新人才资源管理机制。目前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多为专家、学者,理论性要远高于实用性,为此在智库建设中,要注重智库成员人才的引进。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国外智库“旋转门”机制的有益经验,向社会招聘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企业高管和退休人员,可以实行专项聘用机制,针对某类研究议题临时组建研究人员团队;另一方面,要坚持“任人唯贤,不分国界”的原则,引进国外优秀智库人才,采用聘任或者合作的方式与国际优秀智库研究人员加强联系;此外,还需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保证智库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摒弃传统的职位晋升机制,多采用物质激励机制。

3.加大创新成果的推销转化。高校智库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需不平衡问题,高校智库不清楚政府决策部门的研究需求,而决策部门认为智库提供的研究成果不实用,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与高校智库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不畅通导致的,也侧面地反映了高职智库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智库建设要着力避免这一问题,首先要提高决策咨询成果的质量,其次是提升智库的品牌知名度,让政府更多的关注智库研究成果。借鉴兰德公司成果管理经验,一方面在报刊发表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增加使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如公共网站,开通微博,QQ号码和微信公众号码。 此外还可以举办学术讲座、论坛、沙龙等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政府、智库、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参与,全面提升智库特性和专业知识以及广泛研究结果的价值,改善智库、知名度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智库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