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有企业资金结算管理的创新研究

2019-07-13 07:50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黄婷婷
中国商论 2019年11期
关键词:监督管理财务人员资金

鲁南中联水泥有限公司 黄婷婷

1 资金结算的相关概念

资金结算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主要是指单位或者个人由于商品交易,劳务服务等经济往来引起的货币收付行为,根据是否存在货币交易。资金结算又可以分为现金结算和非现金结算两类,现金结算主要是指通过现金来进行的交易,非现金结算主要是通过网络转账或者票据的流通所进行的收付,相对应的,资金结算管理就是通过一定的财务手段对资金的结算方式进行有效的管理,保证资金收付能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水平,规避差错风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周转率,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目前来讲,有效的资金结算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资金结算管理必须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是指说无论选择何种形式的资金结算方式,必须保证资金的账实相符,保障企业的资金安全;其次,资金结算管理必须能够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最后,资金结算管理必须保证时效性,主要是指对资料进行准确的记录,保证能够在资金审核阶段提供可靠有效的参考资料,目前来讲,选择合适的资金结算方式,并且对资金结算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国有企业资金结算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促进社会的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有企业的业务的增多,资金结算也变得更加复杂,在进行资金阶段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资金账实不符,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信息化水平不高,财务管理效率较低等,这些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对国有企业的资金结算管理进行创新,提升资金结算水平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提升国有企业资金结算水平,保障国有企业资金安全性,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提升管理层的决策科学性,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等几个方面。

2.1 提升国有企业的资金结算水平,保障国有企业的资金安全性

在进行国有企业资金结算管理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对企业的资金结算手段进行创新,例如加强信息化管理,引入新型的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进行结算,降低差错发生率,最终保障国有企业的资金安全。其创新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对结算手段的创新,更改了以往的现金结算的繁琐,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网上交易,更加安全可靠,并且结算资金的数值更加明确,不易发生差错;其次,通过国有企业的资金结算管理的创新,可以对结算交易的发生时间,发生数值准确的记录,以便在资金审核,项目清查结算提供科学依据;再次,由于通过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处理系统对资金交易进行记录,可以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降低财务人员弄虚作假的概率,提升财务管理的透明度;最后,可以对结算资金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结算资金,按照集团或者子公司的需求合理调节资金,最终降低资金风险,实现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2 提升管理者的决策科学性,促进管理科学化与合理化

资金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资金管理,可以提升管理者的决策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金结算管理的创新可以对资金的使用、投资、回收等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并且制定出更加实时有效的资金管理方案,提交给管理层进行审核,管理层通过了解资金管理的方案,可以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等有更加准确的判断,进而能够提升管理者的决策科学性,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其次,通过资金结算管理的创新,可以更加高效的实施企业的资金管理目标,将资金管理目标层层分解,通过目标化管理提升整体的资金效益,例如通过战略目标确定内部资金的比率,集中集团财力,有效的资金结算管理的创新就可以科学高效的实施这些目标,减少内部的资金挤压,盘活沉淀资金,减低银行贷款或者贷款利息,节约资金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3 提升企业资金内控监督管理水平,促进资金使用的透明化与公开化

内控监督管理是国有企业长远发展运营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以往的结算方式中,采用现金结算或者其他繁琐的结算方式不利于对企业的资金业务进行监督管理,导致资金账实不符,一些财务人员有可乘之机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还存在做假账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因此,通过合理的资金结算方式的创新,规范了财务人员的行为,并且对于资金结算的数值与结算的时间等进行明确的记录,能够在企业进行财务内控监督时提供准确的数据,为企业的财务审核提供更加有效地科学依据,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与周转率,规避资金风险,最终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3 对创新国有企业资金结算提出的建议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业务增多,因此,需要对国有企业的资金结算管理进行必要的创新,从方式与内容上不断寻求突破,以降低资金风险水平,提升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可以从加强资金信息化建设,实现资金统一使用与调配,完善现有内控制度,提升资金结算监督管理,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资金结算管理系统相互配合,建立完善的资金结算风险管理体系,降低资金风险等几个方面进行,最终提升国有企业资金结算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稳健发展。

3.1 加强资金信息化建设,实现资金统一调配与使用

资金结算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资金结算管理的核心,因此,需要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分析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与核心业务,引进新的技术设备以及网银系统,导入报销业务,结算业务等相关程序,相关财务人员在对报销单以及结算单进行相关审核之后,将款项直接转入对方账户,逐步替代现金结算,支票结算等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实现现金零库存,减少提取,保管以及现金的管理风险;其次,需要对网上交易的业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实时记录结算的时间,现金交易的具体数值,定期汇总成报告,财务人员对结算报告的了解,可以实现对资金的统一调配与使用,节约资金成本,使得企业的资金调配更加科学合理,最终促进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与进步。

3.2 提升财务人员的结算水平,定期开展培训

由于资金结算方式的创新实现了从现金结算到网络结算的替代,因此,在平时的资金结算业务处理中,财务人员的业务也开始有所区别,需要对财务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提升线上结算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设定合理的财务人员准入门槛,招聘对于资金结算管理模式的创新有经验的员工,为了提升招聘的效率与透明度,可以通过第三方招聘的形式进行招聘,规避管理层任人唯亲的现象;其次,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仅强化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对于结算工作谨慎负责对待,还需要通过相关培训对企业内部的结算系统有所了解,熟练运用,对于可能产生的资金风险、报销业务、结算业务、资金结算报告等充分掌握,以便更好地完成资金结算工作;最后,鉴于国有企业经营特点,需要在企业内部设定合理的绩效管理指标,通过绩效指标对于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并且将考核结果作为财务人员职位晋升与薪酬确定的依据,以提升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学习的能力,最终提升员工绩效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3.3 加强资金结算监督管理,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

一个有效的内控监督管理机制是资金结算管理的保障,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资金结算的创新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机制,与资金结算管理系统相互配合,提升资金的使用透明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制定内控监督管理制度,针对国有企业的结算业务与具体情况制定资金结算监督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财务人员的工作,使得内控管理人员在进行资金结算监督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升财务管理效率;其次,需要设定合理的内控监督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对资金结算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制定监督管理报告提交给管理层审核,为了保证内控部门的独立性,其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与财务部门相互独立,提升监督透明度;最后,需要对内控监督流程进行分析与优化,对于资金结算工作的核心环节,例如报销环节、大额资金的往来等进行重点监督,对于一些小额资金或者非核心业务的结算定期监督,主次有当,最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与周转率,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3.4 建立完善的资金结算风险管理机制,降低资金风险水平

由于资金结算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网上操作,因此,面临一系列的技术风险等,需要建立完善的资金结算风险管理机制,降低资金风险水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提升资金结算人员的风险意识,对企业网络进行技术加密,防止出现信息泄露;其次,需要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优化等手段应对资金结算风险,对于可能发生的资金结算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判断,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方案,保证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合理控制风险,及时止损,针对资金结算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控制,保证结算流程符合相应的规章制度,在资金结算风险发生之后,需要及时实施风险应对方案,并且对方案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通过相应的优化方案才能够不断提升资金风险处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4 结语

资金结算管理是国有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本文通过对资金结算以及资金结算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的阐述,提出了提升资金结算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建议,例如提升人员的业务水平,建全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完善资金结算风险管理机制,以求通过合理的建议措施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猜你喜欢
监督管理财务人员资金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超大单资金净增(减)仓股前20名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
基于民营企业中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研究
守纪律讲规矩是财务人员立身守职之本
带头增强“四种意识”推动监督管理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