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芳 文晨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422000)
湘西南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其地理环境闭塞,多个民族聚居,孕育了极其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传统的口传身授传承方式对传承人有很强的依附性,由于传承人的相继离世,非遗文化内涵随之衰减和流失,且湘西南非遗的传承环境极不乐观。随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5)、《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等相关政策的出台,运用互联网等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各方力量来解决非遗传承困境的思路被提上议程。
湘西南“非遗+SoLoMo”智能移动平台建构是将地方非遗文化与现代信息手段相结合,以湘西南非遗智能移动平台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研究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非遗传承方式,深度挖掘湘西南特色非遗资源,并应用SoLoMo模型对非遗传播的社交性、本地性、移动性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整体的思考。平台的建构不仅是思考互联网信息时代非遗有效传承的出路,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振兴提供思考和依据。将传统非遗文化与人们生活、非遗产业的系统观念进行整合思考,提出非遗文化回归民间与整合非遗产业资源、联动升级的发展途径。
非遗的数字化从20世纪90年代始在全球广泛展开,欧、美、日等国及联合国等机构都积极开展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目前国内外针对非遗保护与传播数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通过信息采集各种非遗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建立非遗数据库,如美国记忆、虚拟罗浮宫等;二是通过动画技术、全景技术、虚拟封装等新媒体技术手段重现非遗文化的背景和具体操作,如数字故宫,泰国数字神庙等。
互联网传播的移动化近年来已成为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遗的移动平台开发上起到了表率作用,2011年在韩国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信息和网络中心,2015年10月专为非遗开发的移动终端应用“ICHCAP”在苹果应用商店正式发布,应用主要包含非遗、组织、节日和表演、出版物四个板块,用户可通过名称检索联合国非遗项目,了解有关非遗的资料、表演资讯和电子出版物,上线以来已经吸引了上百万的用户下载,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与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故宫从2013年5月到2015年12月共计推出了《每日故宫》《故宫陶瓷馆》《清代皇帝服饰》《故宫展览》等8款移动APP客户端,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故宫文化。
“SoLoMo”概念是2011年由美国冒险资本投资家约翰·杜尔(John Doerr)提出的,是Social(社交)、Local(本地)及Mobile(移动)3个方面的创新整合,其核心是通过移动化、本地化、社交化来满足用户参与性、互动性、个性化需求,现已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模式。对于SoLoMo模式的研究,从相关研究文献分布年份来看,2011年到2016年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文献研究内容,可将SoLoMo模式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11-2013),集中于对SoLoMo概念的解读及发展趋势预测。如Francois Muscat(2011)在WSI发布的白皮书《Social Media and Mobile Marketing Collide: Overview of So-Lo-Mo》(社交媒体与移动营销的冲突:SoLoMo概述)、Rob Reed(2013)的白皮书《The SoLoMo Manifesto》(SoLoMo宣言),国内学者邓煜熙的论文《互联网未来发展方向——SoLoMo模式分析》(2012)也都是对SoLoMo概念的解析及趋势的展望。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学者开始尝试构建基于SoLoMo概念的新模式,并逐渐被应用到具体行业和企业,主要集中在品牌营销、移动服务、图书馆服务等领域,如刘婧的论文《SoLoMo理念在档案馆移动服务中的应用》(2016)、蔡朋龙的论文《SoLoMo模式在体育赛事网络营销中的应用研究——以腾讯NBA营销为例》(2016)。将SoLoMo应用于非遗传承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只有2015年姜楠在其硕士论文《基于SoLoMo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推送研究》中提出了基于SoLoMo的非遗信息推送思想,并建立了简单的推送模型,但仅用于非遗知识和信息的推送。
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的归纳,可得出以下结论:
(1)非遗文化数字化的研究集中于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如VR技术、3D 建模技术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移动平台的研究有一定局限。国内外不少相关机构都已经在非遗移动平台的建构上做出了积极探索,但是目前还仅限于展示和传播,在移动平台的智能化以及与非遗产业的对接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始阶段。
(3)将SoLoMo模式应用于非遗平台的研究相对薄弱。目前关于SoLoMo应用的相关文献主要围绕品牌营销、图书馆服务等领域,把SoLoMo模式应用与非遗融合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随着媒介的发展与变化,社会化媒介开创了新的社会形态和个体交往渠道。大众传媒时代以媒介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链形成了新的社会空间,并成为信息分享和消费的通路。去精英化的社交化传播是基于兴趣的信息分享,这为湘西南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分散的、彼此陌生的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通过社会化媒介建立起新的、稳定的人脉关系,在人际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非遗信息的流动。另一方面,基于群体性认同的趣缘社群突破了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单一关系,网络平台又打破了物理空间的局限,使聚集的形式更为多样化,扩展了非遗传播的“圈子”。
湘西南非遗智能移动平台的社交化营销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通过社会化媒体扩张非遗传承的“面”。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湘西南非遗信息的分享方式更加多元化。长视频/短视频、静态/动态图形、长/短文本、音频……社会化媒体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工具,使参与者创造和分享信息的方式更为丰富。除了信息交流之外,用户还可以通过红包、打赏等功能,在内容生产者和内容阅读者之间形成互动的激励措施和认可欣赏的感性链接,使得虚拟的网络关系更加真实。
(2)社会化媒体的显著特征是内容生产与人脉关系的融合。个体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和个体话语权的崛起促进了分享型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分享的本质是信息的互动,用户乐于分享能够满足与其他用户交互的内容,因此非遗文化内容传播是否具有社交属性应受到重视。
图1 《穿越故宫来看你》H5故宫博物院与腾讯NEXT IDEA出品
内容的社交属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是否与“我”相关。Huan Chen在《College-aged young consumers’interpretation of Twitter and marketing information on Twitter》一文中通过调查探索年轻消费者对Twitter中营销信息的看法,提出了相关性是Twitter营销的三个重要因素之一。不少非遗研究专家认为,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有必要把它与休闲经济紧密结合,使之置于一种“活态”环境中,使人们感受到非遗的价值和魅力,形成保护和传承的自觉。因此将湘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分解为娱、游、购、食四部分,在内容上与人们生活接轨。同时结合非遗文化的地理属性重新组织,便于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推送。二是内容的娱乐化属性。娱乐性是社会化媒体与生俱来的基因,是吸引用户阅读和分享的重要因素。内容的娱乐化是在内容生产时转换传播语态,以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述,从而获得更好的信息传播效果。如故宫博物院与腾讯NEXT IDEA团队合作制作的《穿越故宫来看你》H5(图1),在2016年7月一经推出,马上刷爆朋友圈。在这个H5中,距离人们遥远的古代皇帝、嫔妃、大臣一反人们印象中庄重的形象,充满了潮流感。如唱RAP和玩自拍发朋友圈的朱棣皇帝、戴VR眼镜的后宫娘娘都具有明显的娱乐属性,在无形中推动用户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用户自发加入信息再传播的循环裂变环节,也使信息的传播呈病毒式增长。
湘西南非遗资源的本地化策略的本质是对非遗现实资源的数据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地理区域中孕育生成,体现了地方的文化记忆,必须依赖实体才能在现实中存在。基于本地化的湘西南非遗智能移动平台构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络和真实地理信息的湘西南非遗数字地图,依据非遗项目的级别、类别和行政区域建立区域地理信息。非遗数字地图包含非遗基础信息和衍生资源信息。非遗基础信息是对非遗项目的数据采集和整理,通过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和 AR/VR多种介质综合呈现,通过为遗产项目设置标签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提高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非遗数字地图的应用场景宽泛,用户可以通过地图进行检索、浏览和下载。非遗衍生资源信息是针对非遗文化进行相关资源依存及衍生关系的发掘,如旅游线路及景点、非遗产品售卖点、文化创意企业等商务资源、非遗活动和展览资讯等公益资源、附近好友等社交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关联性标注。
其次,结合LBS定位技术对地理环境进行识别和匹配,从而将湘西南区域内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用户所在的空间数据相结合,精确定位并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针对用户网络痕迹的采集判断用户的喜好,预测用户的需求进行信息匹配。非遗爱好者或传承人可以以一定范围为缓冲区,搜索在该区域内的其他非遗传承人。平台也可提供推送功能,自动推送满足要求的用户名片和地理位置。这样用户可以有效地结识附近具有相同志趣的好友。交互与位置的结合也使人更有参与欲望,如伦敦博物馆结合手机定位功能的APP,当用户将手机对准所在地理位置时,系统自动反馈当前地理位置几十年前的老照片。通过基于位置的信息推动、用户社交、参与交互将虚拟的湘西南非遗网络和现实的地理位置结合在一起,提出高匹配度的各类有效信息服务。
“Mo”是湘西南非遗+SoLoMo的技术支撑,泛指信息接收终端从桌面向移动端迁移。便携的移动终端扩展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由静到动的转变。湘西南非遗与“Mo”的结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Mo+So:在场感与线上线下的互动体验
移动化时代,“我在这里”的叙事方式是以主观视角重新组织信息,在虚拟的网络场域营造共同的在场体验。2017年7月,全民直播平台自制的系列非遗直播综艺节目《说好的中国话》通过网络直播介质,将中国传统节气、手工技艺、民间戏曲、民间美术等非遗项目融入娱乐因子,吸引了数百万网友观看,数十万粉丝关注,使众多网友通过弹幕评论获得了参与式的在场感。
(2)Mo+Lo:场景化的内容传播打通线上线下非遗产业链
除此之外,将非遗文化与具体场景的应用相结合,如“食”“娱”“游”等。即时搜索功能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移动服务带来的便捷性,因此在非遗内容的整合上以具体的生活应用场景为入口,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非遗产业链将在移动服务中得到更多实惠。
基于SoLoMo模式社交化、本地化、移动化特点构建对应以互动性、智能性、实时性为主要特征的湘西南非遗智能移动平台,将湘西南非遗文化与用户生活相结合,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湘西南“非遗+SoLoMo”模式在融合过程中首先应该总结湘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社会功能及艺术特征,并主要考虑湘西南地区非物质文化与人们生活的关联,从实用功能的角度将其按使用场景进行分类。其次分析SoLoMo模式在湘西南非遗智能移动平台建构中的应用模式。运用商业模式相关理论定性地对“非遗+SoLoMo”的特色模式构建进行分析,分析其模式构成要素及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非遗+SoLoMo”智能移动平台的组织架构与具体模型,并从用户需求分析、功能定义、信息构架、交互设计、感知设计五个层面对智能移动平台展开设计。
将SoLoMo模型应用与湘西南非遗传承与非遗产业链构建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变湘西南非遗传承的现状。
“非遗+SoLoMo”智能移动平台接入社交媒介、电信运营商和移动网络三者的力量,可提高现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参与度;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务将线上与线下无缝对接,使线下活动、体验和交流更为即时便捷。
“非遗+SoLoMo”智能移动平台将社会性网络服务与非遗传播相融合,社交网络提供了大量现成的用户基础及用户的信息资料,大数据为用户提供匹配的个性化服务,使信息利用率更高。同时移动平台传播的及时性、广泛性及信息可分享性使传播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非遗+SoLoMo”智能移动平台有效整合非遗商业资源,其经济规模庞大,有助于非遗产业链的形成。非遗传承人、非遗品牌一方面实时共享全球上中下游产品的供应和市场信息,实现低运营成本和高交易金额;一方面衔接科研机构、文创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抱团转型、联动升级,使非遗产业具有自身造血、持续运营的能力。同时,SoLoMo模型在非遗领域的应用将有利于实现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展现出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SoLoMo核心价值建构湘西南非遗智能移动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非遗产业连接起来,为个人用户和相关行业提供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信息支撑,完善与丰富多元化的湘西南非遗产业链。解决湘西南非遗传承欠缺的社交性、开放性、精准性和即时性。创新地将SoLoMo模型应用于湘西南非遗智能移动平台的建构,充分依托互联网、物联网、移动平台发展的巨大优势,构建非遗传承的新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了非遗传承回归民间的传播概念,阐述了非遗智能移动平台的构建应将非遗与人们的生活连接在一起,以用户为中心搭建非遗的线上线下消费桥梁,推动非遗产业链的形成,协同实现非遗主动传承,为解决非遗传承困境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