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 ·报·告(四)

2019-07-13 08:46于小军张艳琴
戏友 2019年4期
关键词:孝义木偶戏皮影戏

王 越 于小军 张艳琴 武 超

四、戏曲人才情况

(一)全省戏曲人才结构

戏曲的传承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振兴戏曲就必须拥有一批编剧、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方面的人才。戏曲人才的培养成长周期长,速度慢,见效不快。由于自身的培养周期特点,加之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因此全省戏曲人才结构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传承戏曲剧种的阵地逐渐萎缩。

当今社会,一些传统民俗被日益淡化,传统节日特别是乡村庙会逐步由现代节日代替,戏曲演出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演出场次降低,剧目逐年减少,经济效益不佳,难以自给;一些有造诣的演员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亦或相继谢世。还有一些因维持不了生活而改行,致使很多优秀演员离开剧团,另谋出路。而年轻演员在观众中享有威望的很少。同时剧团、剧目的不景气严重影响了艺校戏曲专业的招生情况。

2.人才老龄化倾向严重,后备人才建设严重不足。

人才缺乏是目前戏曲发展最关键的问题。近年来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戏曲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剧种的各类人才储备严重萎缩,出现“断层”。非遗类小剧种虽然有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相应的传承活动,但受众不是很多,民众普遍反应不积极、不踊跃。由于剧种和剧团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不断下滑,人才外流严重,人才断层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业务能力强的老艺人已经退休或者面临退休,剧团的中坚力量多为40至50岁左右的演职人员。剧团中年轻人少,且业务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在戏曲编、导、音乐、舞美等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甚至威胁到了个别剧种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下,“慢”功出“细”活的培养方式无法吸引更多的孩子学习戏曲,一些好的苗子可能转去学其他更容易出人头地的专业。当地艺术院校经过5年培养出的人才,毕业之后却因没有合适的院团可待,同样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危险。而现有体制下,全省大部分院团人员结构面临老龄化,一方面是年轻人才奇缺,一方面却因生计和其他原因难以招到新人。很多上世纪培养出的演员如今已近50岁,“以老扮嫩”的现象层出不穷。戏曲舞台应该更新换代,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却常是老面孔,剧团的活力自然不足,难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近几年戏曲专业的报考人数逐年下降,而且学生的专业素质也大不如前。这无疑将严重影响到为剧团培养优秀演员,对戏曲的发展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3.人才培养途径缺失。

多年来各剧种的发展比较缓慢,资金长期短缺,很多小剧种,其中也包括一些大剧种在创作人才方面只能依靠一些老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翻阅遗存下来的老剧本,甚至是通过回忆、口述、现场表演的形式对一些传统剧目进行恢复。挖掘整理出剧本或曲谱之后,再由当地的艺术人才整理、改编、排演,最终搬上舞台。人才培养途径不完善,导致了一方面是戏曲剧团业务人才后继乏人,尤其是表演人才的缺乏。另一方面是戏曲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无处可去,只能落脚于民营剧团。因为毕业待业缘由,能吃苦学戏的人也越来越少。最后导致好苗子也很难被发现和培养。

由于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特殊性及地域局限,一些濒危戏曲剧种的艺术人才是半农半艺的从业者。他们在多年的传承演出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艺术基础,有一定的表演功底,但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与业务学习,导致这些濒危剧种的人才培养更是难上加难。

4.各专业人才配置不合理。

剧种人才严重匮乏,也体现出各级院团人员配置不合理的情况。由于经费缺乏,很多剧团除必须上台的演员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主创人员。主创团队主要依靠外请或临时聘用。剧团依托艺术学校或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专业设置上一般都以演员、音乐、舞美为主,并未设立编剧、导演专业。编剧导演人才主要依托优秀学生深造、优秀演员深造以及剧团在实践中形成的“演而优则导、演而优则写”的渠道培养。所以,专业人员配置的不合理也严重影响了剧团乃至剧种的发展。

(二)剧种代表性人物与传承情况

1.剧种代表性人物

我省现存38个剧种。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0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82人,包括1名市级传承人。其中,晋剧国家级传承人9人,省级传承人19人。蒲剧国家级传承人8人,省级传承人8人。北路梆子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2人。上党梆子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3人。锣鼓杂戏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人。朔县大秧歌国家级传承人2人。上党落子国家级传承人1人。临县道情国家级传承人2人。耍孩儿国家级传承人2人。灵丘罗罗腔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传承人2人。祁太秧歌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晋南眉户国家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3人。河东线腔国家级传承人1人。晋北道情传承人7人,其中晋北道情(神池道情)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3人,晋北道情(右玉道情)省级传承人3人。襄武秧歌国家级传承人1人。豫剧省级传承人2人。孝义碗碗腔省级传承人2人。汾孝秧歌省级传承人2人。平陆高调省级传承人6人。浮山乐乐腔省级传承人2人。洪洞道情省级传承人2人。曲沃碗碗腔省级传承人1人。左权小花戏省级传承人4人。晋中弦腔省级传承人2人。广灵大秧歌省级传承人3人。河曲二人台省级传承人2人。

2.传承情况

据普查报告显示,目前我省戏曲艺术的主要传承方式依然是传帮带、口传心授、成立传习小组等,很多艺人为了本剧种传承,可谓是倾囊传授。

全省四大梆子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在带徒授艺,他们为各剧种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各剧种的后备力量。现在他们大多都举行正式的收徒仪式。通过收徒仪式,对地方戏曲人才的精准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去培养演员外,其他音乐、舞美也均有带徒授艺的人才培养方式。从收徒调查情况看,收徒年龄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左右,学员整体素质偏高。

然而,一些地方的小剧种特别是县级剧团,没有剧种代表性人物,只有个别传承人员,且年龄偏大,带徒授艺力不从心,使得戏曲传承面临断层之险。由于一些小戏的剧本还在挖掘整理中,因此传承人只能从一些老艺人那里收集资料、进行口传故事整理,而后再进行编排。如晋中的高跷竹马戏、晋中弦腔、凤台小戏等剧种,因老艺人年事已高,只能勉强对原有剧目的基本技艺进行传承。

(三)戏曲人才培养情况

我省在戏曲人才培养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院校培养、团带班、宗族传承这三种方式。总体来说,省里及各地市艺术院校或技术学校开设戏曲专业的班级,除专科戏曲院校常年招生外,其余都是根据需求招收学员,或院团依托学校定向培养,人数一般为30人左右,学制2—3年。毕业生去向基本为20%考入高等专业院校继续学习,70%进入各级艺术院团就业,10%选择在艺术表演行业就业。

近些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各地市对戏曲院校或艺术技术院校中开设戏曲专业的学生实行免学费及助学补助等制度,同时还邀请知名艺术家、民间老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优质资源走进课堂承担起“教师”角色,参与戏曲职业教学。同时,开展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学习(实践)基地及人才培养基地,保证了学校戏曲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和良好发展。在教学中,戏曲表演教学延续了戏曲传承中师父带徒弟的教学模式。老师先根据学生的基本条件按行当将其分类,然后再因材施教。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材与课本,基本以学习传统剧目为主,通过学习其中的唱念、身段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艺术感受和艺术修养。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充实到戏曲院团成为主要业务骨干。很多院校的戏曲专业毕业生成为院团吸纳新人的主要渠道。除了这些人才培养方式外,一些地市还设立了地方剧种传习所和专题培训班,由戏曲名家不定期传习。

不同的剧种有不同的培养方式。团带班式的培养方式常见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剧种都有过“团带班”的人才培养形式。因专门的培训机构较少,所以,学生入学后一边接受戏曲基本功训练,一边由剧团邀请老师传授文化课。由于“团带班”模式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偏重于艺术培养,这就容易出现个别演员在艺术表演上冒尖,但文化素质不高的情况。传统“团带班”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戏曲发展,现在也逐渐减少。只有“传统科班制”和“学院教学制”相结合的新型地方戏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确保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宗族传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用于发展一般和濒危的戏曲剧种。这些剧种没有专业的院团校培养人才,“口传身教”就成了传承的重要方法。其以学生为主体,以剧种传承人为载体,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发展濒危剧种。传承内容大多是依靠多年保留的剧本、传承者记忆中的剧目与唱段。老艺人们是传承剧种艺术的宝贵财富,他们长期演出积累下来的舞台经验更是剧种艺术传承发展生动的活教材。但后学者甚少,且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有缺苗断垅和剧种失传的危机。

五、皮影戏、木偶戏普查概况

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木偶戏指的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

(一)全省皮影戏、木偶戏概况

1.分布

(1)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流派。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当地戏曲、曲艺、民歌小调等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山西皮影是其重要分支之一。

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的运用更为别致。按照地域特色不同,山西皮影又分为孝义皮影、清徐皮影、晋南皮影、侯马皮影等。此次普查,统计出山西仅剩吕梁和临汾两个地区保留有皮影剧团。

据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孝义皮影戏分皮腔纸窗影戏和碗碗腔纱窗影戏。随着从事皮影戏的名老艺人年老或离世,以及观影人群越来越少,孝义皮影戏逐渐走向衰落。2006年,孝义皮影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一系列保护措施先后出台,对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孝义皮影戏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侯马皮影戏分布在山西侯马、曲沃一带,明清时期由陕西华阳、华县传入,同时也带来了皮影雕刻技艺。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侯马皮影戏十分兴盛,达到村村有皮影、人人爱皮影的程度。侯马皮影戏演出的“影人”,初以素纸雕簇,后用驴皮、牛皮,经过剖制、刮平,根据戏中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簇、敷色、熨平、装订、制作。侯马皮影戏唱腔即为当地剧种之一“碗碗腔”,同时吸收了晋南广为流传的蒲州梆子、眉户的音乐元素。演出时影人在表演艺人的操作下,靠灯光透射映现在屏幕上,同时配合乐器伴奏与唱腔,便成为“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戏剧表演形式了。2006年侯马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木偶戏

木偶戏在山西的传播历史悠久,山西省境内的木偶戏分为提线和杖头两种形式,主要分布在吕梁、运城、大同、临汾四个地区。

孝义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戏,早年曾用孝义秧歌干板腔调,以后用皮腔调,中路梆子兴起后采用中路梆子腔调,即晋剧唱腔,上演的剧目也以移植晋剧剧目为主。建国后,少部分剧目仍用晋剧唱腔,大部分剧目则采用孝义碗碗腔。同样,孝义木偶戏也因为老艺人年老或离世、观影人群减少、演出市场份额急剧缩小等原因而陷入濒危境地。2006年,孝义木偶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后,得以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先后新创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义虎千秋》等剧目,分别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南充国际木偶艺术节,并获奖。孝义木偶戏演出区域遍布全省内外,已跨界加入影视剧的拍摄等。

临汾的浮山木偶戏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及周边地区,以及运城一带。2006年被列入首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大同广灵县壶泉镇沙河村木偶戏,属傀儡木偶艺术,它的活动范围和演出区域为广灵县各村镇。

地处山西省南端的运城市芮城县,是西周时代魏国的旧地,具有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中华戏苑的珍贵稀有剧种——线腔就诞生于此。线腔亦称“木偶戏”“扁担戏”“线腔戏”,传统的演出形式为舞台上由艺人操作戏偶表演各种戏剧动作,台下由演员配以唱腔,并有乐队伴奏,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戏剧表演方式。芮城木偶戏是来自于民间又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使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散发着浓郁的黄河泥土香味,其纯正易懂的唱腔一般流行于晋、秦、豫接壤的黄河三角地区。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民间艺术都受到极大地冲击,面临着衰落甚至消亡的危机,芮城木偶戏也在其中。

吕梁和临汾两个地区既有皮影戏也有木偶戏,目前都合并成皮影木偶演出团体。大同和运城没有皮影戏,只有专门的木偶演出团体。

2.现状

此次普查,孝义皮影和孝义木偶的演出区域主要在农村地区。改制转企的团体,因各级财政对原有财政负担人员继续负担60%—100%的工资经费,每年会承担部分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任务;演职人员相对比较稳定,演艺水平基本能够保证;也能在演出旺季开展一些营业性演出活动,演出收入略有盈余,但开支负担也较大。受资金制约,创新能力普遍不足。其余民营团体、民间班社,演职人员流动性大,艺术水平相对不高;主要以季节性演出以及在城乡的婚丧嫁娶、庙会、庆典活动上跑场子、唱堂会为主,但互相之间有竞争,市场不大,自生自灭成为常态。无论国有团体,还是民营团体,大多没有专属的办公场所、排练场所,以及必需的设施设备,基本处于“老演老戏,老戏老演”的状态。

皮影戏和木偶戏的各类人才储备严重萎缩,出现“断层”。虽然进入非遗保护名录后有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开展相应的传承活动,但受众有限,民众普遍反应不积极、不踊跃。

运城市从2013年实行“送戏下乡”“四心剧场”等系列活动以来,地方剧团发展势头得到改观,演出市场出现好转,但面临的生存发展压力仍不容乐观,特别是皮影戏、木偶戏等濒临失传的剧种出现了极大的困难,没有专门的演出团体、人才传承断档、生存状况危急,未来的地方戏剧事业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侯马皮影戏、浮山木偶戏属濒危剧种。侯马皮影戏目前有2个演出团体,常年在旅游景区及田间地头演出,其中侯马皮影雕刻艺术研究会曾赴美国参加交流演出,使得皮影戏在国外得到了宣传和发展。浮山木偶戏只有1个演出团体,由浮山县文化馆管理与运营,可上演剧目30个左右。

(二)演出团体概况

据普查数据统计,山西省境内的皮影木偶剧团、研究会、演出公司等共计8个。各地区均没有国办演出团体。

吕梁孝义皮影木偶演出团体共计2个。一个改制转企团体即山西省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演出有限公司。原团成立于1954年,2013年改制转企。在职人员26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4人。代表剧目:木偶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义虎千秋》,皮影戏《桃花计》。另有一个民间班社即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成立于1996年。有固定排练厅面积100平方米,专属剧场座位数30个。在职人员21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6人,主要演出区域山西省境内。代表剧目:《牧童遥指杏花村》《母亲之歌》。两个团自2012至2014年三年演出场次共计797场。

运城地区皮影木偶演出团体共计2个。一个民营团体即芮城县河东提线木偶剧团,成立于2007年6月。移植排练剧目《隔门贤》《秃子娶亲》《洞宾回故里》等,参加了山西(芮城)永乐宫第八届书画艺术节开幕式表演。还有一个民间班社即常旗营木偶艺术团,有指导员、团长、导演、演员共计21名。两个团自2012至2014年三年演出场次共计816场。

临汾地区皮影木偶演出团体共计3个。一个民间班社即侯马市刘秀珍碗碗腔皮影戏艺术团,还有一个民间班社即侯马市皮影雕刻艺术研究会。2个演出团均由4至5人组成,1人负责音乐播放,其余3至4人负责操纵皮影。另外还有一个民营团体即浮山县木偶艺术团。演职员由4至5人组成,1人负责音乐播放,其余3至4人负责操纵木偶。三个团2012至2014年三年演出场次共计947场。

大同地区的皮影木偶演出团体共计1个,即广灵县木偶皮影戏剧艺术协会,属民营团体。现有从业人员53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2012至2014年三年演出场次共计179场。

(三)人才情况

据此次普查数据统计,山西省全境皮影木偶戏从业人员共计160人。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

对于濒危剧种的皮影木偶戏,全能人才屈指可数,即便是掌握部分技艺的人才也十分紧缺。为了拯救、保护和传承这一濒危失传的稀有民间艺术,从事皮影木偶戏的老艺人们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坚守和保护着这片阵地。传承培养人才多靠名老艺人口传心授传习为主。

例如:太原理工大学孝义分院、吕梁职业技术学院计划设立皮影木偶专业,并邀请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授课传承。运城芮城县线腔剧团演员尚文彬,将芮城木偶戏艰难地传承和保护了下来,把流传千年的芮城肘猴戏重新搬上舞台,展示给观众。尚文彬自小受父辈影响,13岁拜当地肘猴戏艺人张项有学习木偶戏。毕业后被分配到芮城县线腔剧团工作。此后一直从事戏曲和杖头木偶表演,并擅长于杖头木偶的制作。

为了将当地的木偶戏发扬光大,尚文彬研制了各种角色的戏剧木偶道具、服饰,并恢复了20多出剧目。如传统戏有《隔门贤》《小姑贤》以及《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的片段;民间小戏有《小放牛》《王小二过年》等;现代剧目有《七斤三两》《人·偶》等。尚文彬通过现代手法将传统的皮影、木偶、人偶、真人多维空间等表演形式相融合,与“蒲剧”“线腔”等传统曲调相互衬托,使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格外喜爱。

在木偶制作方面,尚文彬自己设计制作的木偶可以变脸、喷火、吹胡子、吸烟吐气、喝茶喷水等。表演技巧方面,如变魔术、甩手帕、写字作画、耍帽翅、甩梢子、甩翎子、缩颈等,都是木偶戏里的绝活儿。

多年来,尚文彬除了正常演出和外出交流学习外,现已培养杖头木偶演员21人;收藏老杖头木偶道具16个,各类表演服装30余件;收集、整理杖头木偶文字资料、演出资料、剧目资料共31本等。许多皮影木偶从业者都像尚文彬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传承着这个老祖宗留下的精湛艺术。

(四)剧目情况

按照普查结果分类,剧目可分为传统剧目、新编剧目、可上演剧目三种情况。

吕梁地区孝义皮影木偶剧团演出有限公司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13个。其中,传统剧目10个,新编剧目3个。目前可上演剧目3个。其中,传统剧目1个,新编剧目2个。2000年后新编剧目2个。

吕梁地区孝义皮影木偶艺术研究会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10个。其中,传统剧目8个,新编剧目2个。目前可上演剧目10个。其中,传统剧目8个,新编剧目2个。2000年后新编剧目2个。

临汾侯马市刘秀珍碗碗腔皮影艺术团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15个。其中,传统剧目10个,新编剧目5个。目前可上演剧目12个。其中,传统剧目8个,新编剧目4个。

临汾侯马市皮影雕刻艺术研究会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11个。其中,传统剧目8个,新编剧目3个。目前可上演剧目5个。其中,传统剧目3个,新编剧目2个。2000年后新编剧目4个。

运城永济常旗营木偶艺术团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18个。其中,传统剧目12个,新编剧目6个。目前可上演剧目15个。其中,传统剧目10个,新编剧目5个。2000年后新编剧目2个。

运城芮城县河东提线木偶剧团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35个。其中,传统剧目25个,新编剧目10个。目前可上演剧目20个。其中,传统剧目10个,新编剧目10个。2000年后新编剧目8个。

大同广灵县木偶皮影戏剧艺术协会新时期以来上演剧目15个。其中,传统剧目10个,新编剧目5个。目前可上演剧目22个。其中,传统剧目15个,新编剧目7个。2000年后新编剧目2个。

(五)制作机构

制作机构指专门制作剧团需要的皮影人物和道具的机构。目前,我省专门制作皮影木偶戏道具的机构有2家。一家即山西省孝义市皮影木偶剧团演出有限公司,从事木偶制作工艺的人员有3人。主要制作品种有:传统木偶、影视剧木偶、工艺木偶,主要工艺方式为手工制作。还有一家即为侯马市皮影雕刻艺术研究会。

小 结

通过此次全省戏曲剧种普查,对全省戏曲剧种的数量、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区域、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有了全面的了解,客观评估了我省戏曲剧种的发展现状,为今后制定山西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普查促进了山西文化艺术信息采集长效管理,加快了山西戏曲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共享交流平台的建设,为将来各类文化艺术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孝义木偶戏皮影戏
我们来演皮影戏
孝义与仇杀
孝义:积极防治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
传统戏剧——木偶戏
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以宿州市灵璧县皮影戏为例
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
皮影戏
木偶戏
木偶戏
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