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斯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当年毛主席所说的“人”,是指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当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劳动者的构成已经从体力劳动者演化为体力与脑力相兼有之的全口径劳动者,于是,就有了人到人才的素质提升。乡村振兴,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体力劳动者的艰苦奋斗,更需要具有体力与智力兼备的人才,甚至需要体力一般但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管理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中国的城乡差距,从经济表现上看,是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农村所占有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构成生产要素的资源在总量上占有的差距和质量上不均等的差异。经济规律告诉人们,这三大生产要素天生就有嫌贫爱富的“性格”。在现阶段,农村对产业开发的吸引力、聚合力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如果不采取措施改变农村的人才环境,城乡差距就不可能随着经济的增长逐年有所缩小,控制不好,二者的差距还有可能逐年拉大,这并非危言耸听。
经济学的一般规律还告诉人们,资金、技术、人才这三大生产要素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资金跟着技术走,技术追随人才行。利用这样的经济规律反向操作,那就是,只要有了人才,就可以聚合技术;只要取得了技术,就可以聚合资金。所以,人才是“三大要素”的核心。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关键是解决好人才问题。如果能找到一条亲才、育才、引才、用才和留才的有效途径,建立起一套尊重知识、善待人才的有效机制,就是抓住了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也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按照中央要求,解决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有四项振兴计划。一是农业科技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主要是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面向生物基因组学、土壤污染防控与治理、现代农业机械与装备等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每年选拔支持100名左右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开展重大科技创新。二是乡土人才培育计划。主要是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提升计划”,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电商人才,扶持一批农业经理人、经纪人,培养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是乡村财会管理“双基”提升计划。主要是以乡村基础财务和会计制度建设、基本财会人员选配和专业技术培训为重点,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和开展各种各类基本经济活动的规范管理能力。四是国家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主要是每年引导10万名左右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工作或提供服务,每年重点扶持培养1万名左右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急需紧缺人才。以上这四项是国家层面上的乡村人才振兴计划,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因此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落实国家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同时,在中央人才政策的引导下,抓紧制定本地的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并且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国省两级人才计划的实施,达到预期目的。
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梯度差异较大,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乡村人才工作应因材施兴。但是,解决乡村振兴的人才问题,也有普惠的“药方”。那就是,启用现存的,培养后续的,引进外埠的。所谓启用现存的,系指慧眼识才,发现本地人才,挖掘本地人才潜能,为乡贤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让他们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所谓培养后续的,系指在农村青年中选拔有发展潜力、有前途的人才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具有一技之长或者综合能力上台阶,实现从农村劳动者到乡土人才的华丽转身。所谓引进外埠的,系指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各路人才来本地投资,发展经济,带动本乡村民脱贫致富。实践经验证明,这三条人才渠道,在绝大多数乡村都适用,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施行的效果会更明显。
对于农村人才工作导向,也应该不失时机地进行观念更新。过去通常固有的人才观念是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才流动范畴的逐日拓宽,这样的人才观念已经变换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通俗的说,没有较好的人才待遇,靠感情是留不住人才的;感情处理得再好,如果事业没有发展前途,也仍然留不住人才。由此可见,情况变了,取舍标准变了,人才工作方式方法当应随之而相应变化。否则,可能落个“空谈人才心不随,望眼欲穿雁南飞”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