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引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2019-07-13 13:56:23
观察与思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共同体时代文化

魏 丽 娜 傅 守 祥

提 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走进“新时代”的国家实力较量,其高端形式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因此文化建设的成色与品质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发展向前推进,既需要文明自觉的不断反省,更需要文化自信的精神引领。中国在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和挑战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符合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时代潮流,体现了携手同行、共赢共享、造福世界的天下情怀、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也向世界传递了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新时代的中国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形成。

正是有了改革开放40年的坚实积累,党的十九大豪迈宣示继往开来的“新时代”的到来,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十九大标定的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总的看,“新时代”的国情定位可以从三个“转变”来认识:一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二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三是中国从被动适应的对外开放到为全球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的“转变”。因此,我们标定的“新时代”,是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更是与全世界合作共赢的“新时代”,是开创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中国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进入新的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意味着我们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当前,中国更重视的是发展质量,而不是数量;是人们的获得感,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速;是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全面发展战略,而不是只盯着狭义的经济增长。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的“新时代”最主要的内容是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中国国内的发展,而不是搞地缘政治或地缘战略。当然,“新时代”也包含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因为中国要发展,就要顺应世界潮流;中国只能在开放而不是封闭中实现发展,也只能在和平繁荣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发展。

所谓“时移世易”,当代中国正是抓住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顺应世界潮流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这里面既有中华民族血脉中特有的“勤谨”与“圆融”,也有文化传统精华中蕴含的“和而不同”与“有容乃大”。由此可见,在国际竞争日益残酷的新世纪,国家整体实力较量的高端形式最终还是文化与文明的较量,外在物质的丰富最终还须内化为一种“文明气质”和“文化优雅”。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新时代的文化实践定位与文化自信引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文化兴盛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十九大报告明确把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上升到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11月底于山东考察时就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②参见《习近平在山东考察》,人民网,2013年11月29日。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尤其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与推动;经济社会越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美好需求和向往就越高,改革发展越向前推进,就越需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的引领。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力、创造力。

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党的十九大发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搞好文化建设的前提是“明道”,就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最终实现美美与共,让文化葆有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解决“软实力”的提升如何跟上“硬实力”的发展等问题,以构建新的社会平衡并培育更加良性的发展机制与文化生态。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建立与时代相符合的“思想市场”①“思想市场”这个概念,最早见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1910-2013)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名为《商品市场和思想市场》的论文。该文认为:思想市场和商品市场没有什么不同。科斯提出,这两个市场里既有需要管制的内容,也有需要减少管制的可能,要依成本而定。在晚年著作《变革中国》里,他对“思想市场”也有详细论证。以及如何更好地坚守“制度正义”,在新型生态文明奠定的“美丽中国”的基础上更好地展现“文化中国”的魅力与优雅。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的重要精神力量,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实现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自强的前提。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才能通过增强文化自觉,最终实现文化自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觉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一个国家的国民对自己的文化越自信,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就越强。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强。缺少了深度文化自觉的文化自信有可能流于文化自大,而缺少了高度文化自信的文化自觉有可能陷于文化自卑,深度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合力形成健康的文化自强。简言之,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强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彼此有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全面深化改革,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科学的现实“制度”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支撑,正确“思想”的产生依赖“思想市场”的盘活,而更趋成熟与完善的“制度正义”则是“现实”趋向“思想”的保证。正如马克思所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我们反对任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和文化专制。

文化创业常比经济政治创业更复杂,其意识形态性常使文化创业更需要探索、决断与开拓,其精神滋养性更需要为生命立心、为民族护魂、为万世守神的深谋远虑;误用、滥用公共的文化权力,将延误文化发展的机遇,浪费公共文化发展的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不表示自我封闭,需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该学习别国的东西必须要学习,该与时俱进创新的必须创新,以此来互补互促、互相提高,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我们期待全社会能在敬畏与活用的基础上对待传统文化,在平视与善解的基础上对待外来文化,在包容与探索的基础上对待当代文化实践。这也正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反复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寓意和丰富内涵。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代中国文艺健康发展必须坚守“树三讲”和“去三俗”,即树立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创作风气以及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同时,贯彻好“艺术家应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精神,以“四个自信”主导文化发展并致力于锻造新常态中的价值共同体。①参见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年10月15日。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杰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好中国精神,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中国智慧与文明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3月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其后的近5年时间里多次重提、不断丰富并付诸多层面的国际合作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首先针对外交领域,其后论述范围不断扩展、内容不断丰富,范围从东盟、东亚、亚洲到亚欧、亚非直至全球全人类,内容也从安全、政治、经贸到文化、金融、互联网等领域。命运共同体共建的是制度、理念和思想创新,是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科技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互联网共同体的五位一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架构,包括强国方略、构建中国与世界命运共同体思想两大部分,二者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系贯通,构成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愿景走向实在的行动,中国已明确其宗旨在于实现人类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共担责任的内涵。

中国在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和挑战时发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的倡议,以“世界好,中国才能好”的鲜明态度反对“某国优先”的狭隘与孤傲,符合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时代潮流,体现了携手同行、共赢共享、造福世界的天下情怀、中国智慧和文化自信,也向世界传递了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融汇了传统的“大同”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思潮,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无论是“大同”“世外桃源”还是“乌托邦”“黄金国”,关于理想社会或“美丽新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想象与设计,共通之处是“共赢共享”的美好愿景和美妙梦境般的心想事成。殊不知,就像西方谚语“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那样,任何的“美丽新世界”的建成都需要特别的细致、勤奋与慎重,都需要在每个事务环节和时间节点上下足“功夫”。历史与现实中,严肃的社会理想奋斗常常因缺少像样的“功夫”和“智慧”而夭折、走样,甚至成为闹剧与笑柄。

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相互依赖、利益交融、休戚相关为依据,以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为支柱,以“对话而非对抗、结伴而非结盟”的哲学思维,扬弃和超越传统国际关系,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思想,其中包含了价值理念、制度设计在内的治理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文明进步,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来超越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之间的隔阂、纷争和冲突,强调彼此之间要弘义融利、风雨同舟、命运共担。

冷战结束之后,无论是文明冲突论还是历史终结论,都反映了自我——他者的“冲突”思维,国际规则的“文明”标准和“民主国家联盟”隐含着唯我独尊与歧视排他。当今的世界权力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世界上的事情不是一家说了算,而是商量着办,封闭排他的全球治理规则需要改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胸怀,超越了西方的解决世界问题之道,为人类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倡导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力回击了“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新殖民主义”等错误论调,体现了中国自觉把自身发展与人类发展相统一的大国担当,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当代中国在全面融入世界的同时也让世界读懂了文明中国。在如今的中国,“互联网+”更是让很多过去不敢想、想不到的事情变得触手可及,打开了梦想空间,激荡着前所未有的增长活力。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为全球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一带一路”方略不但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更引领各国实现共赢共享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说是中国文明型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同国际社会风雨与共中,当代中国已悄然成为国际话语的重要引领者和世界规则的主要优化者,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可靠引擎。一个更文明的时代必然是注重人类整体发展的时代,不应该只是将目光局限于自己的国家之内,而应该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要积极促成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发展,只有人类整体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实现了新世纪的“文明自觉”——以思想文化自觉为核心、以文明交往自觉活动为主线的人类创造历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经济可以致富,文化方能致强。资本立国还是文化立国,显然是更为深层的文化自觉问题。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可能变成可笑的夜郎自大,致使文化陷入故步自封的泥淖;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可能沦为妄自菲薄,致使文化缺少发展的动力而停滞不前。历史经验表明,要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甚至妄自菲薄,建设文化强国就无从谈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推进,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化用五千年的智慧积累。当前亟需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面对澎湃激荡的逆全球化浪潮,如何立足中国经验,整合优秀思想资源、汇聚开明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层次合作平台,打破保护主义、孤立主义与自我中心的阴霾;二是面对近两百年的西方中心主义泛滥,如何避免和纠正生搬硬套与盲目的唯“新”主义,增加文明开创的定力和自信;三是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跨文化沟通,尽快消除文化壁垒与精神隔阂,建立广泛的民间互信与人文亲善等。总之,走进“新时代”的中国需要“重新定义”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古人有所谓“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荀子·大略》)的哲学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各方齐心协力,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前行,才能不断推进这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文明进程。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先进理念的引领,更需凝聚行动的力量。要弘扬义利兼顾、德力具足、刚柔并济的“务实王道”,即两手并举、双管齐下、恩威并施,区别对待不同对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还要警惕现行国际体制与机制对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阻滞与掣肘,正视国际交往中的战略博弈和利益差异,防范那种损人利己的霸权行为以及损人不利己的零和思维。

结语:以人为本的发展与文化滋养的共享

世界上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不可能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繁荣。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经济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文化是价值,创意是生活,品质是保障;在“品质为王”的时代,文化和创意最终都是为了人。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是对当代世界民主潮流与规则的一种回应,是一场中国化的人文认同与道义实践。在这种社会共识和思想基础之上,“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①龙应台:《什么是文化?》,搜狐网,2018年3月16日。。也可以说,在正义基础上的文化生态和谐,应该是存在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博弈性的并驾齐驱。“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正义的、高尚的文化在精神层面应该是自由、温润、丰富而厚实的,它既包括先哲们的领悟,也包括今人的探索,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知识、思想和道德都是人类的文化财富、是无价之宝。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时代”,怀揣着伟大的梦想踏上新的征程,准备迎接历史的考验。“新时代”不是历史的自然程序,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新时代”是奋斗的目标、是拼搏的结果。传统典籍《礼记·中庸》载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古训,它确实是当前中国转型发展过程中所必备的危机意识和战略警醒。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中华文化目前的重要任务不仅是重建,更要强调中华文化自信,使中华文化以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的姿态立足于“全球化”的文化大潮,达到“虽不同但可以通”的境界,同时,中华文化自信要适切地融入人类文化共同体当中去。犹如“恶补”硬实力的经济、军事等一样,我们亟需通过制度正义、体制调整与实践创新等充实中华文化的实力和提升中华文明的水准,才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实现和平崛起的21世纪目标。我们应坚持保护传承与发展创新并重、文化事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并举、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融合、文化发展繁荣与经济转型跨越互促,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文化交流体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努力吸纳创新,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总之,整合全社会的精神资源,凝聚人心并团结民众,推动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最大程度文化认同与文明共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真正形成,这才是“中国梦”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兴盛的价值所在。①参见傅守祥:《文化正义:消费时代的文化生态与审美伦理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269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的明确,鼓舞着全体中国人的信心,也激荡着整个世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愿意向世界提供中国机遇、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带给国际社会更加强大的正能量。十九大擘画的蓝图,使人相信中国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十九大报告阐述了中国自身发展的议程和国际关系建设的议程,展现出强大的战略思维;深刻回答了中国和世界共同面临的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球治理体系的更加完善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嘹亮进军号,此时更需坚定信仰的指引,更需人心与力量的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民众,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足以为中华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共同体时代文化
爱的共同体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谁远谁近?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