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的哲学结构

2019-07-13 13:56:23
观察与思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韩 琪

提 要: 当今时代,对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进行提炼研究极具现实价值。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哲学结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认识上的应用及其实践价值共同构成恩格斯无神论思想之哲学结构。立基于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思维和历史唯物论观点认识宗教和有神论问题,并将之运用于社会实践。他还提出了辩证的生命观以启迪后人。这一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不仅奠定了今天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和宣传的基础,也为我们今天制定宗教政策、做好宗教工作、处理好各种宗教关系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引 言

一般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观点的最终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它继承并超越了整个西方无神论思想的发展史,成为西方无神论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一种科学的无神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石。

正因为如此,既有的关于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的研究,一般的路径是与马克思放在一起,作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这样一个整体来进行论述。比如王肖燕对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的形成研究①王肖燕:《马克思和恩格斯无神论宗教观的形成简论》,《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4期。,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无神论思想与实践观的研究②张强:《马克思恩格斯的无神论与实践观——一种基于经典著作的考察》,《科学与无神论》,2015年第6期。,等等。而将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单拿出来进行研究的,往往侧重于历史情境下的分析,着重阐释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贡献,比如王祥对恩格斯科学无神论思想的研究③王祥:《论恩格斯科学无神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等。将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的精髓单独提炼出来进行探讨的研究相对较少。

事实上,相对马克思,恩格斯直接涉及宗教的研究更多,研究内容也更明确。他的无神论思想非常丰富,堪称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形成之后,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宗教相关的历史、现象以及生命本身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它们共同构成了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

本文尝试脱开历史性的分析,对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的结构进行一个哲学上的呈现,试图勾画一个基本样貌并提炼出关键点。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思想先驱,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本身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非常契合当今这个时代。他运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分析宗教相关的历史和现象,并指导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这些经验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并予以继承。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的丰富性使得他不仅是一名无神论思想的先驱,还是一位持有无神论立场的客观的宗教研究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总结并提炼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对于我国宗教政策的制定、宗教工作的实施,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都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及鲜明的时代价值。

同马克思一样,青年恩格斯也经历了一个从基督教信仰到怀疑、泛神论,再到历史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过程。1848年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观点形成之后,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著作中:《德国农民战争》《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启示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等等。

从哲学结构上,本文将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分为三部分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基础,即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部分;其次,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认识上的应用,即恩格斯对宗教和有神论的批判;第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实践价值,即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运动中宗教有神论问题的政策指导。以下将逐一对各部分的关键思想进行简要介绍。通过对这些思想本身的呈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对当今这个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特定的哲学结构中呈现它们,有助于充分展现出这一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力量所在。

一、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理论基础: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做了大量贡献。他将马克思主义具体运用到宗教相关的领域,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阐释,主要体现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尤其以《反杜林论》为主。鉴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一自觉地将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阐释堪称经典,尤其对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他发表了精辟的见解。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实质

恩格斯指出,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历史,抑或人类的思维,都遵从一种规律,即唯物辩证法。旧的自然主义哲学不承认自然界有时间上的发展。然而,已经发生的自然科学革命使得哪怕最顽固的经验主义者也无法否认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类社会,都必须掌握辩证法思维。

古希腊朴素的世界观把握住了万事万物不断运动变化的特性。而近代以来分门别类的科学研究却日益将事物置于孤立和静止的状态进行考察,这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固定、僵硬而且一成不变的,应分别加以考察;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西。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符合常识,然而,一旦超过一定的领域,它就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中。因为它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事物的生成和消逝,以及事物本身的运动。它无法理解对立的两极总是相互渗透的。

而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总是从其联系、联接、运动、产生和消逝方面去看。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现代自然科学为这种检验提供了极其丰富且与日俱增的材料。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下出现的现代唯物主义思想,在本质上也是辩证的。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6、90-92、92-95、98-100页。

(二)人的思维并不具有至上的意义和无条件的真理权

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虽然是作为无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体思维而存在的,但并非真的是单个人的思维。历史发展屡次表明,我们现在的认识极可能被后代更新和纠正。因此,每一个人的思维所能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根本不存在。事实恰恰是,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着的人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这两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6、90-92、92-95、98-100页。

(三)永恒真理或者说终极真理并不存在

人类如果达到了只运用永恒真理以及具有至上意义和无条件真理权的思维成果的地步,那么可以说人类就穷尽了知识世界的无限性。然而,考察人类的整个认识领域,不论是数学、天文学等精密科学,还是如生物、医学等研究活的有机体的科学,抑或如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跟人类社会生活相关的科学,都不存在永恒的或终极的真理。因为我们的认识必然是相对的,并将在漫长的世代更迭中逐步趋于完善。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6、90-92、92-95、98-100页。

(四)道德,或者说善和恶的领域,更不可能存在永恒真理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善恶观念,它们甚至直接相互矛盾。归根到底,道德观念总是一定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道德永远是阶级的道德。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并且也遗忘了这种对立的社会里,才可能有真正超越阶级对立的人的道德存在。同样,平等、自由等观念,也是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这里也不存在永恒的真理。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6、90-92、92-95、98-100页。

总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这部著作中批判了杜林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杜林认为自己的学说是终极真理,他虽否认上帝的存在,却在思维方式上处处给上帝、终极真理或第一推动留下空间。恩格斯这些阐释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五)辩证的生命观:生就意味着死

正是唯物辩证法,使得科学从神学中解放了出来。恩格斯进一步在《自然辩证法》中分门别类进行了大量考察和科学论证。

关于生命的起源,恩格斯认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是蛋白体的化学成分不断地自我更新。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辩证的生命观。恩格斯说:“今天,不把死亡看做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从本质上说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了,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如此。但是,无论什么人一旦懂得了这一点,在他面前一切关于灵魂不死的说法便破除了。……因此,在这里只要借助于辩证法简单地说明生和死的本性,就足以破除自古以来的迷信。生就意味着死。”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6、46-47、283-285、557-558页。

综上所述,辩证法规律就是从自然界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象出来的。它无论对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的运动,还是对思维的运动,都同样适用。唯物辩证法其实是对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它当然不是概念的自我发展,也不会给神灵和上帝留下空间。正是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确保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它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二、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

在《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年英文版导言》等主要著作中,恩格斯对历史唯物论进行了阐述,并就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相关的一些关键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性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即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人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人们的存在。这世界的每一种思想,总是在客观上受到历史状况的限制,在主观上受到得出该思想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的限制。哲学家黑格尔试图以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去证明一切思维产物的现实性,这是非常荒唐的。世界真正的统一性正在于它的物质性。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6、46-47、283-285、557-558页。

(二)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宗教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6、46-47、283-285、557-558页。。因为一切都是从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故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进行解释。历史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一切研究人的和神的有关事物的科学,都应该致力于发现这些在人类社会历史上起支配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致力于从社会事实中发现联系。正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宗教。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6、46-47、283-285、557-558页。

(三)不可知论其实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

至于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绝大多数哲学家给予肯定的回答。但仍有一些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至少否认彻底认识的可能性,比如休谟和康德。恩格斯认为,不论是休谟的不可知论,还是康德“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都已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驳倒了,这种企图就是在科学上开倒车。

具体来说,不可知论其实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义。因为不可知论者的自然观完全是唯物主义的,他们承认整个自然界受规律支配,并绝对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只是他们无法肯定或否定已知世界之外的某个最高存在物的存在。不可知论者认为,人类的知识以感官提供的反馈为基础,但是他们无法确定感官反馈的正是所感知事物的正确反映。恩格斯则认为,这一问题其实是虚构出来的,因为人类的行动完全可以解决它。当我们按照所感知事物的特性来利用事物的时候,这些感性知觉是否正确便会受到准确无误的检验。如果感性知觉是错误的,那么这次利用就不会成功。反之,如果我们达到了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该事物的观念,并产生了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507、507-508、502-504页。

而且,康德那著名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也可以被人类掌握。新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者会说:我们可能正确地感知事物的特性,但是我们不能通过感觉过程或思维过程掌握自在之物,这个“自在之物”处于人类认识的彼岸。对此,黑格尔早就回答了:如果你知道了某一事物的一切性质,你也就知道了这一事物本身。恩格斯认为,“自在之物”更多是康德身处于那样一个时代的一种猜想,现如今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很多不可理解的事物已经接二连三的被理解、分析甚至制造出来,根本不存在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生命,从其最低形式到最高形式,都可以为我们所认识。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507、507-508、502-504页。

(四)自然神论也不过是一种摆脱宗教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此外,对实际的唯物主义者来说,自然神论③自然神论推崇理性,将上帝解释为非人格的始因;它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认为上帝不过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在创世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事务,而让世界按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只不过是一种摆脱宗教的简便易行的方法罢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认为,现代唯物主义起源于英国。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培根认为,自然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而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物理学则是自然哲学最重要的部分。不过培根思想还带有神学的不彻底性,标榜自然神论。霍布斯继承培根,并消除了其唯物主义思想中的有神论偏见。洛克进一步论证了培根关于人类的全部知识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而柯林斯等后来者则进一步消除了洛克感觉论中最后的神学藩篱。因此,在唯物主义发展成型的整个过程中,自然神论事实上成为无神论在当时的一种隐蔽形式。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6-507、507-508、502-504页。

由此可见,历史唯物论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提供了世界观和认识论基础。恩格斯专门对与宗教相关的一些认识论误区进行剖析阐释,澄清不可知论的实质、以及自然神论在历史上的真实作用,进而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认识上的应用:对宗教和有神论的批判

凭借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坚实的理论基础,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分析宗教相关的历史,研究相关现象,并在其有生之年对宗教和有神论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批判。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德国农民战争》《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以及晚年的基督教研究三部曲《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启示录》《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恩格斯通过自身的努力,给后人留下了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宝贵财富。

(一)宗教的本质

恩格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2-335页。只要人们还受到异己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支配,宗教就会作为人们与异己力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情上的形式而存在。只有当人们不再被不可抗拒的异己力量所支配,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宗教才会消失。因此,宗教归根到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它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历史的进步而自然消亡。然而,一旦我们将宗教看作世界历史的决定性杠杆,那必然会导致纯粹的神秘主义。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277、287-295、309-312页。

(二)唯一神观念的产生过程

恩格斯分析了唯一神观念的产生过程。远古时代,人们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产生了一种观念,即思维和感觉不是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中,发展出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再加上自然力的人格化,从而产生了最初的神。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神的观念。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277、287-295、309-312页。

(三)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

恩格斯严肃批评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固然费尔巴哈提出了人本学说,否认上帝存在,认为基督教的神只是人的虚幻的反映,但其宗教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因为他决不希望废除宗教,而试图使宗教完善化。他试图以一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为基础建立真正的宗教,这就等于把现代化学当作真正的炼金术。因为无神的宗教是不可能存在的,而且宗教并不必然出现在人类所有的重大历史变迁中。

费尔巴哈的“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抽象的人,而非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因此,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取代。而这一超出费尔巴哈且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则是由马克思予以完成的。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277、287-295、309-312页。

(四)宗教作为统治阶级的精神控制手段

恩格斯揭示了宗教作为统治阶级的精神控制手段。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作为国教的基督教逐渐成为一种同它相适应的、具有相应的封建等级制的宗教。它越来越变成统治阶级专有的东西,使下层阶级就范的统治手段。而且,每个不同的阶级都利用它自己认为适合的宗教或教派,比如占有土地的容克利用天主教的耶稣会派或新教的正统派,自由的和激进的资产者则利用理性主义,至于他们自己是否真正信奉,则无关紧要。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1、277、287-295、309-312页。

英国的中等阶级曾顽固地坚守各种各样的宗教信条,正是迫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唯物主义和自由思想的危险传播,他们认为必须要使普通民众保持宗教情绪,并花费重金向下层阶级宣传福音。对统治阶级来说,影响群众的首要精神手段仍然是宗教。然而,宗教并不能永保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的平安,因为社会的变革根本上由经济基础决定。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516、510-514页。

(五)历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宗教外衣

恩格斯分析了历次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外衣现象。由于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成为神学的科目。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由宗教培育起来的群众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当时新教异端的不可根绝是同正在兴起的市民阶级的不可战胜相适应的。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311、310-311页。

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斗争即发生在德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即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这场宗教战争其实就是阶级斗争,不过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隐蔽在宗教外衣之下。路德提出反对教会的宗教改革号召,引发了下层贵族和农民起义。然而,以路德为领袖的这支市民异教既不够强大又不够发展,不足以把其他的反叛等级——城市平民、下层贵族和乡村农民——联合在自己的旗帜之下。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而路德教派则成为封建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

不同于德国人路德,法国人加尔文以真正法国式的尖锐性突出了宗教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使教会共和化和民主化。因此,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德国引向灭亡之时,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为日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在这里,加尔文教派显示出它是当时资产阶级利益的真正的宗教外衣,其宗教信条正适合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分子的要求。英国1689年革命③1689年革命指1688年英国政变。这次政变驱逐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斯二世,宣布荷兰共和国的执政者奥伦治的威廉三世为英国国王。从1689年起,在英国确立了以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妥协为基础的立宪君主制。这次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政变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做“光荣革命”。之后,国教会虽然恢复,却强烈地加尔文教派化,成为新的资产阶级化的国教会。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311、310-311页。

与此同时,唯物主义从英国传到法国,并显露出革命性。法国唯物主义者不止批判宗教信仰问题,还批判当时的每一个科学传统或政治体制。在《百科全书》这部巨著中,他们大胆地把这一学说应用于所有的知识对象,以证明其学说的普遍应用性。这样,公开的唯物主义,或者它的另一种形式自然神论,就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信奉的教义。在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唯物主义这个曾由英国保皇党孕育的学说,成为法国共和党人和恐怖主义者的一面理论旗帜,并且为《人权宣言》⑤指1789年8月26日法国制宪议会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阐明新的资产阶级制度的政治原则,宣布拥有自由和财产等是每个人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提供了底本。因此,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三次起义,法国大革命是完全抛开宗教外衣、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的首次起义,也是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彻底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完全胜利的首次起义。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5-516、510-514页。

通过对三次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外衣现象的分析,恩格斯揭示了宗教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背后的经济根源和阶级基础。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宗教从来不只是一个单纯的信仰体系,它复杂的社会功能和表现尤其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六)自然科学领域的有神论思想

恩格斯认为,科学与唯物主义愈发展,有神论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自然辩证法》强调了科学在反对宗教神学中的重要性。近代自然科学从中世纪神学中解放出来,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时也开辟了以科学反对宗教神学的新纪元。固然关于科学和神学之间是否绝对对立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是自然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踏步前进,直至自然界的领域全部被科学征服,不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尽管科学可以成为驳斥宗教的有力武器,但是自然科学领域仍然存在有神论思想,恩格斯对之仔细考察并进行了批判。他认为,那些一味吹捧经验、极端蔑视理论思维的科学家,往往容易在这方面犯错。培根开启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但他也试图将其经验归纳法应用到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乃至研制丹方等方面。当时著名的动物学兼植物学家英国人华莱士迷恋上了招魂术和降神术。恩格斯以同样科学的方式重做催眠实验,发现所谓的催眠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而华莱士却试图证明催眠者和被催眠者之间有着神秘的感应关系。作为一位科学家,华莱士并不是以严谨的科学方式探究江湖骗术的真相,而是直接一脚踏进了神灵世界。除英国之外,欧洲大陆也有科学界的降神者,以及唯灵论者。

经过诸方考察,恩格斯指出,蔑视一切理论、怀疑一切思维的最肤浅的经验,是从自然科学走向神秘主义的最可靠的道路。固然我们可以对理论思维表示轻视,但是如果没有理论思维,确实无法洞察自然界中两件事实之间的联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思维是否正确,而轻视理论显然是自然主义地或错误地进行思维的最可靠的方式。经验主义者只要蔑视辩证法就容易陷入迷信和唯灵论。因此,单凭经验对付不了唯灵论者,经验要能够摆脱降神者的纠缠,就不得不借助理论思考,而不仅仅靠经验性的实验。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2-453页。

(七)恩格斯晚年的基督教研究三部曲

此外,恩格斯认为,对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仅仅用嘲笑和攻击也不可能使之消亡,而应该从科学方面来研究它,从历史上来说明它。只有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让科学事实说话,才能战胜宗教。在《布鲁诺·鲍威尔和原始基督教》《启示录》《论原始基督教的历史》中,他客观剖析了基督教发展的早期历史,对于基督教何以成为世界宗教,原始基督教与现代工人运动的相似之处等,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剥去宗教信仰的外壳,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客观分析历史事实,探寻宗教历史、宗教现象中体现的社会发展规律。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份对基督教客观科学的研究,仍然没有离开恩格斯批判宗教的立场。

恩格斯认为,我们只有根据宗教借以产生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去说明其起源和发展,才能真正解决与宗教相关的社会历史问题,发现规律。通过分析基督教的起源、最初形态和自身特点,恩格斯发现基督教确实适应了当时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成功地成为世界性宗教。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599页。他还发现,原始基督教与现代工人运动存在相似之处。它们在产生时都是被压迫者的运动,都宣传将来从奴役和贫困中得救,都遭受过迫害和排挤,也正由于这些迫害和排挤,它们都胜利地为自己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只不过基督教所宣传的得救之处在死后的彼岸、在天国,而社会主义则是要在现世、在社会改造中寻求。

事实上,恩格斯指出,原始基督教与后来成为罗马国教的基督教存在天壤之别,它没有后世基督教的教义和伦理,却有着对整个尘世进行斗争的渴望以及这一斗争必将胜利的信心。因此,原始基督教与现代工人运动存在相似之处的根本前提就在于,它们都是群众运动,因而具有群众运动的一些共同特点。最初的基督徒主要来自属于人民最低阶层的“受苦受难的人”,因而很容易形成革命因素。罗马征服者用铁拳荡平了他们曾经的天堂,迫使这些被奴役、受压迫和沦为赤贫的人们不得不为自己寻找一条出路,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出路即便找到了也不在现世,只能在宗教领域。于是基督教适时出现,造出天国和地狱,提供了一条把人们从苦难尘世引入永恒天堂的道路。也正是靠着创始人的牺牲带来的信从者的救赎,以及在彼岸世界获得报偿的希望,原始基督教才得以发展成为吸引被压迫群众的世界性宗教。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5-493页。

综上所述,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对宗教相关概念、历史和现象进行剖析,形成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统治阶级的精神控制手段以及宗教外衣等,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无神论观点。恩格斯对自然科学领域的有神论思想的剖析和批判,以及晚年对基督教的研究,尽管相对不是那样大众化,但却是恩格斯运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认识世界的重要成果,即便拿到今天,它们也充满了鲜活的时代价值。对于自然科学领域有神论思想存在的原因,以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它们都具有很强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

四、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实践价值:应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宗教有神论问题

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宗教有神论问题非常关注,也深知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的基础上,通过对宗教相关概念、历史和有神论问题的详尽探究,恩格斯已经为这一关注现实的主题做了充分理论准备。然而,由于他主要跟随马克思创建马克思主义,辅助澄清马克思的思想观点,进而指导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实践,因此对于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宗教有神论问题,只是结合实际情况有少量的涉及。尽管这部分内容不多,但鉴于恩格斯精深的理论水平和长远的战略眼光,他所提的几条原则后来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准则。

(一)迫害是巩固不良信念的最好手段

恩格斯提出:“在我们的时代唯一能替神帮点忙的事情,就是把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条,并以禁止一切宗教来超越俾斯麦的文化斗争②文化斗争这一概念是由左翼自由派医生鲁·微耳和提出的,是对19世纪70年代以俾斯麦政府与资产阶级自由派为一方,以具有资产阶级分裂主义倾向的教会中央党和天主教教会为另一方,展开的政治论战的概括。由于内政和外交上的原因,俾斯麦政府与天主教教权主义势力处于敌对状态,教会中央党与其他分裂主义势力结成联盟。俾斯麦认为这一联盟危及具有普鲁士特征的、以新教为主的帝国的进一步巩固,因而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法律措施。俾斯麦政府压制波兰居民的文化活动,推行其普鲁士化;在普鲁士统治下的波兰地区加强民族压迫,同时煽起宗教狂热使一部分工人脱离阶级斗争。80年代初,在工人运动发展的形势下,俾斯麦为了纠集反动力量,取消了大部分法律措施。中的反教会法令。”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0-362、360-362页。恩格斯在《流亡者文献》中明确批评了流亡的布朗基主义者的激进做法,他们在公社里用法令取消神,迫使人们成为无神论者,禁止一切宗教宣传和宗教组织。恩格斯认为,他们的手段过于激进和极端,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迫害正是巩固不良信念的最好手段。将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条,禁止一切宗教,可能会反而帮了神的忙。因为历史上已经有过俾斯麦文化斗争中实施反教会法令,最后却不得不以失败告终的先例。

(二)政教分离

教会和国家应完全分离,国家无一例外将一切宗教团体视为私人的团体。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提出了这一政教分离原则,并强调国家将宗教团体视为私人的团体,停止用国家资金对宗教团体提供任何资助,并排除宗教团体对公立学校的一切影响。但是并不禁止宗教团体用自己的资金办学,并在那里传授他们的观点。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7页。

(三)社会主义者是实践的无神论者

恩格斯在《伦敦来信》中提出,“在社会主义者当中也有理论家,或者,像共产主义者称呼他们的那样,十足的无神论者,而社会主义者则被称为实践的无神论者”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7页。。由于金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资产者从无产者那里把钱拿走,从而把他们变成了实际的无神论者。因为无产者贫穷到处境悲惨和食不果腹时,只会更加蔑视一切的社会秩序。因此,社会主义也成为工人不信仰宗教的最坚决表现,因为贫穷迫使他们抛弃了信仰,这种信仰只会使他们变得软弱,更屈服于命运,对榨取他们脂膏的有产阶级俯首帖耳。

这里,恩格斯提出的第一、二条原则,即不将无神论宣布为强制性的信条、并强行禁止一切宗教,以及宗教和国家相分离、宗教和教育相分离,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处理宗教和有神论问题的基本准则。第三条原则,社会主义者是实践的无神论者,则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的一个基本准则。

五、结 论

以上呈现了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哲学结构。立基于对世界本体的把握和认识,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思维和历史唯物论观点在宗教相关议题、对宗教和有神论问题的认识、以及无神论思想的实践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他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生命本身,提出辩证的生命观,探讨生与死的关系,这成为其无神论思想的哲学结构上画龙点睛的一笔。

恩格斯无神论思想所做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在今天看来,不仅没有过时,还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以下将从几个重要方面详细阐释其时代意义和价值。

首先,关于思维方式的问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基本的人类思维方式。对其关系的探讨辨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建立的重大理论问题,还是涉及宗教和非宗教认识的关键问题。尽管不能说形而上学思维就一定会导向宗教、宗教里也有辩证法,但是不掌握辩证法思维,确实容易给一些宗教性认识留下余地,尤其是恩格斯提倡的唯物辩证法,更能让一些宗教观点直接遁于无形。比如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的问题,人类思维的真理性权限的问题,以及道德的终极性问题。必须指出,恩格斯在这里是从人类思维认识不断发展的历史性角度进行立论,其探讨的对象永远是处于历史情境中的人。正因为如此,道德本身更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对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澄清,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今日之宗教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人们之所以会如此容易地走入宗教性认识、或在宗教中走入一些极端性认识,不能说没有思维方式的影响。建立辩证思维,民众会更容易亲近理性和科学,即便他们成为了宗教徒,也会是一个理智、平衡、和谐的宗教徒。因此,这一点在我们今天宣传科学无神论思想、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可以发挥富有创造性的作用。

其次,关于不可知论和自然神论的本质。在西方历史上,以休谟和康德为代表的这种不可知论的传统,可以说赫赫有名。然而恩格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这二者的本质和真实作用,做了一个非常广博的判断。相比其不足,他更看中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趋势和过渡性价值。

这一观点放到今天,仍然相当实用。中国没有强大的神学传统,但是孔子“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这种存而不论的态度,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不可知论。只有如恩格斯般把握了不可知论的本质,才能够对中国文化中的不可知论进行合理辨别和积极引导,进而在无神论思想的宣传教育和研究方面发挥作用。恩格斯关于不可知论本质的认识,也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契机。

第三,关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有神论思想。恩格斯对自然科学领域有神论思想的专门探讨,还不太广为人知。尽管科学可以算是祛魅的排头兵,但不论是恩格斯的时代还是今天,自然科学领域都存在有神论思想,科学与神学之争从来没有完全消失。恩格斯指出,正是对理论思维的轻视和对肤浅经验的倚赖,使得这些科学家走向了神秘主义。经验主义者只要蔑视辩证法就容易陷入迷信和唯灵论。因此,自然科学领域要彻底除魅,特别需要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对华莱士催眠和降神实验的考察,放到今天也并不过时。今日之科学界不乏玄论,但是对一些玄论的检验,绝对不可以仅凭几次经验性的重做实验,还需要更为长久的检验、观察、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试用、证明。科学的证伪体系,本就是一个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检验真理之有力武器。

第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研究。恩格斯晚年的基督教研究三部曲,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的典范。用历史来说明宗教,对宗教进行科学研究;从群众性、经济基础和阶级(阶层)特色的角度认识宗教历史和宗教现象,这都是恩格斯基督教研究的重要贡献,也是今日我们进行宗教研究的重要导向和准则。

然而,今天的宗教学界,对这些准则却并没有太突出的采用和坚持。尽管在教言教的研究也需要,站在宗教自身立场的研究也需要,但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研究,更需要继续坚持并发扬恩格斯开启的这一研究传统。因为绝大多数在教言教或站在宗教自身立场的研究,是为了宗教自身的利益,或为了宗教体制本身,这种抽象的利益并不一定能最终惠及广大信众,它们不一定能代表宗教界的主体,即广大普通信众的切身利益。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研究,通过科学客观的方法认识宗教、了解宗教的真实情况和特点,最终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这里的人民群众包括普通信众。

追随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的这一传统,毛泽东曾批示“研究宗教、批判神学”,这一精神在任继愈先生的全力支持下获得了一定发展。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宗教研究的发展仍然较弱。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更要在这一研究领域奋力探索,砥砺前行,尽可能改善我国宗教研究的现状,尽可能惠及宗教界广大信众,积极引导他们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全国人民一道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宗教。社会主义者是无神论者,这一判断不仅仅存在于抽象的理论层面,它还存在于具体的社会现实中。面对宗教和有神论思想,社会主义者在实践上采取的办法并不是禁止一切宗教,强制人们信奉无神论。历史上不乏如此实践却惨遭失败的教训。恩格斯明确指出,迫害只会更加巩固不良信念。我们要让宗教信仰成为个人的私事,要让宗教和政治、宗教和教育完全相分离,让它退回私人领域,不涉足公共空间。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宗教复苏发展的浪潮,我们进一步提出宗教治理的理念,要将宗教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管住管好。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对此做了详尽的阐释。这也是未来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中国化的一个理论创新点。

第六,关于生死观。恩格斯认为,死亡作为生命的否定,一直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它本身就是生命的重要因素,生命必然会走向死亡。这一辩证的生死观是恩格斯无神论思想在生命领域的一个尝试,也成为画龙点睛之笔。宗教之所以成为广大信徒的宗教并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对生死问题的叩问和对生命苦难的解答,它以其特有的方式慰藉人心,让人获得与苦难、痛苦共存的能力。恩格斯则用无神论的辩证思维回答生死问题,进而运用辩证思维处理一切社会、人生现象,并以此作为自身的生命信条。他展示出一个无神论者完整的思想结构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这种始终如一、坦荡真诚、勇锐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胸怀,值得今天所有的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作为榜样,也可为宗教信仰者所借鉴。而这一主题也值得所有无神论者在新的时代进一步探索和深思。

综上所述,恩格斯的无神论思想具备一个完整的哲学结构,不仅有关于世界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的认知,还有与无神论思想密切相关的思维方式和生死问题的认知,以及对宗教和一些宗教观念的剖析判定和认识。我们拎出来这样一个恩格斯无神论思想之哲学结构的完整框架,不仅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思想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还能够澄清今日之宗教发展、宗教研究以及一些宗教性认识中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恩格斯无神论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特色,还将进一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少儿美术(2020年6期)2020-12-06 07:37:1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