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游故事的时代革新与文化重建

2019-07-13 14:35付欣怡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名作欣赏 2019年36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文化

⊙付欣怡[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一、新西游的时代革新

新西游故事以西游记元素或玄奘取经元素为基础,对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全新形式演绎。笔者从形象内涵、游戏主题、宗教思想三方面分析了新西游故事对《西游记》内涵的继承,然新西游故事的文化价值除了对西游元素精华的继承,其内容、形式必然有借鉴价值与创新之处。新西游故事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当前热门的经济文化产品,西游这个主题近年创造的市场价值要以百亿计,小说、动画、电影、电视、声频、漫画、游戏影响着一代代人,俨然是四大名著中经济文化的翘楚。艺术家和大众文化都对西游题材青睐有加,其必然反映出时代特征与社会面貌。批评经典文学及现当代文学、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大行其道,解构、建构主义也异军突起,这几种批评手法虽然各有优势,但也有其瑕疵之处。综合多种批评理论,从新西游故事即可窥的文学表现的新变。

(一)角色的突破

笔者在《论新西游故事的主题内涵》论文分析新西游故事魅力之一在于继承了《西游记》的形象内涵。其中妖、神、人多元一体的孙悟空;不变的西行灵魂——唐僧;不可或缺的对立面——女妖,都是新西游故事的取材源泉。同时新西游故事成为当下的热门主题,就在于继承的同时,重要人物的形象有重大的突破。

1.现代式的英雄

新西游故事颠覆了孙悟空降妖除魔、本领强大的固有形象,打造现代式的英雄。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为光彩夺目的角色,他大闹天宫的叛逆形象先声夺人,他本领强大、大胆独立、桀骜不驯的个性使他成为几百年来人们心中的典型英雄。但现代语境的新西游故事中,孙悟空不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成为普通人,成为被拯救的对象,他可以是平民,甚至草根英雄,抑或亦正亦邪,这种世俗的形象既拉近了英雄与大众的距离,又展示了经典文学新形式对当前散发的人文关怀。新西游故事中齐天大圣内心丰富,情感复杂,甚至在多部电影中最初设定为草根式弱小的人物。如《大圣归来》中传说中的杀妖镇魔的孙悟空,被江流儿从五行山下救出,但法力被封印,直到江流儿以无畏的牺牲激发了孙悟空,才让他得以打破枷锁的封印重获法力;被镇压亦同样失去法力的还有《功夫之王》。这些作品体现出当代青年的颓废、消极、无用的一面,尤其是《万万没想到》中的唐僧扮相端庄,而行为自私、搞笑、荒诞,正符合大众文化的去精英特质,使得高大全的英雄不复存在。

孙悟空在多部新西游故事中,除了平民、草根的身份,还表现出不成熟的低阶的蜕变过程。如《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用自我牺牲式的情感,承担了使孙悟空的形象转折的作用,使得孙悟空走向了责任成长。现代式的英雄必然契合当下时代的审美要求,不完美、有缺陷、有真实丰富的人类情感,才是一个现代式的英雄。

2.多面的圣徒

历史中的玄奘是西行的真正主角,其《大唐西域记》是他从印度取经归来撰写的一部纪实性游记。此书被誉为“中外文化交流史名著”。习主席《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中的“佛兴西方法流东国”一语,即典出此书《序论》。玄奘的故事充满魅力,源于玄奘本人到印度求取真经丰富的史料,他归国后翻译佛经1335卷,他以身求法的精神更成为他的个人鲜明身份标识。

小说《西游记》以玄奘为原型,他以一个凡人的身份在妖魔鬼神的世界中成为轴心人物,但角色的张力和戏剧性弱于其他很多的角色。新西游故事,对唐僧这个脸谱化对人物提出了质疑。在现代的背景下,极大地挖掘了唐僧这个角色的多面性格的可能性,重新给予了他现代化的诠释。如《大话西游》中的唐僧成了一个喋喋不休的人,这样的唐僧夸张地演绎了传统的卫道者在青年人心中的形象。《西游降魔》中青年陈玄奘性格懦弱,处在学习阶段;《情癫大圣》中唐僧成为一个武功高强的人。玄奘可以是电影《大唐玄奘》中的真实圣徒,在新西游作品中,他有七情六欲,思想独立,符合现代审美的圣人,反观出现代人对于一个圣徒全面的构想。

(二)大众的狂欢

西游是影视剧界的大IP,西游素材从民间流行的“西游”折子戏,到“西游”宫廷戏,到民间猴戏,到20世纪80年代的电视剧《西游记》,这些表现形式变化,显示受众对西游作品的接纳,表示出新西游故事与“大众心理”的契合,反映了大众的审美。

娱乐虽具有一定的庸俗性、浅显性,但作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文化和消费方向,其能够反映出作品背后的文化本质与深意。新西游故事是经典名著改编为影视剧中的翘楚,与其被注入后现代元素之多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多篇论文对新西游故事后现代性进行阐释,认为“互文性”“戏仿”正是后现代对西游的解构。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大众心理有完全不同的特征,而当前“癫狂”与“搞笑”为受众追捧。俄罗斯学者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指的是普遍意义的文化形式,其主要内容是颠覆等级、平等对话、消除距离等。新西游故事中酒神精神般忘我的存在,传达了大众对于人生日常规则的毁坏,是对个人压抑和约束的挣扎,是释放压抑的诉求。新西游故事是反逻辑、反理性的,反权威、反传统成为当前文艺后现代的表达。

狂欢化场面迎合了观众喜欢热闹的心理需求,更加有助于作品的大众文化传播。新西游故事易于糅合众多元素为一体,其中骗局、算计、白日梦、暴力、私欲、情欲,这些组合深层次地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用现代式的审美进行充分的人性挖掘。

二、新西游故事的文化重建

在新西游故事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的基础上,新西游故事作为文艺作品也对社会文化起到了能动的作用。

(一)作品对现实的折射

新西游故事的主要表现方式为电影,电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能够表现出个体生存的状态。不同时代西游作品具有各自时代的特色,同时又吸纳各自时代的文化表征与文化语境。

第一,新西游故事是对权威的挑战。《西游记》小说中,唐僧取经一行人,以师父作为领队人,期间发生过争执、分离等事件,最终攻克难关。但新西游故事,以“70后”到“90后”为主要受众群体,在后现代的影响下,这批受众有挑战权威的心态。具体表现为徒弟对师傅平等心态,对管理阶层天庭或西天神佛的不崇拜。如电影《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对观世音直呼“三八婆”,而唐僧也一改传统,呼观音为“姐姐”,《西游伏妖》中徒弟三人经历过蜘蛛精一战后,就谋划逃出唐僧的掌控,孙悟空说:“那我把他胳膊全部拧断,看他如什么来,神什么掌。”再如小说和电影《悟空传》就是孙悟空对权威的反抗的历程,统治阶层的手段和私欲在这两个作品中赤裸地表现出来。其中对话与情节,都是流行文化中对权威的挑战,是大众文化解构精英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卸下装饰的通俗文化渐渐渗透的主流文化的一个信号,质疑陈规旧约,是现代派的青年呼之欲出的话语权建设。

第二,新西游故事表现了世俗情感。《西游记》是以道佛为主要背景的作品,以玄奘这个虔诚的佛教徒为人物原型,小说又出自程朱理学的明朝,禁欲是其倡导的重要思想,小说《西游记》是“情欲有罪”的设定,“情”却作为一条暗流涌动,不乏难以抑制的出现。在新西游故事中“情”得以释怀。神性的消解,更易唤起世俗情感的青睐。情感爱欲动渲染,使电影情感深度、人物力度,得到一定的提升。新西游故事挣脱了宗教和社会文化的束缚,赋予各主要角色爱情的能力和世俗的欲望。

经典美学所推崇的理性思辨转向世俗化的感官愉悦、快感体验的审美理念。大众文化审美范式的积淀是视像媒介建构的体验论美学,这种审美理念和审美消费聚焦于精神放松、心理悦纳、闲暇娱乐、快乐体味。几乎每一部新西游故事,都包含了情感元素,紫霞仙子的择偶观,实际上也展示现代爱情观中的“一见钟情”“宿命爱情观”。唐僧与女儿国国王(2018)的爱情中,女儿国国王展示了爱情中牺牲自我与隐忍的责任元素。唐玄奘(《西游降魔》)的感情是自己我认识和肯定的成长类型。青年群体情感消费结构已经成为与大众文化相媲美的高频热词,社会创作对青年情感需求的强烈聚焦,既是受众的需求,也是资本化艺术市场的结果。

(二)文化产品的创造

钱穆主张“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大整体,汇集起人类生活之全体即是文化”。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产品的创造既有产品生产的本质,而同时印刻了社会生活的形貌,因为能够反观社会本原。经典是时间长河里文化沉淀的精华,也成为文化营销、文化传播的首选对象。《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这个关键字,长时间、高密度地出现在电视、大屏幕、网络剧和电子游戏中,形成了强势的“文化产品”。当前传播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无疑是影视艺术,“西游”二字几乎成了近几年贺岁电影“10亿票房俱乐部”的入场券,各种良莠不齐的西游影视作品不断涌出。

第一,西游电影具备电影先锋的气质,正如米克·巴尔所认为的,电影并非是对小说一一对应的重现,而是对小说意义的一种视觉再现。《西游记》小说本身多样化,它兼具神话性、传奇性、童话性、喜剧性并进行有机结合,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西游记》中的主要对立面——千奇百怪的妖魔是各种动物炼化成精而成,他们既有自然界动物的特征,又具有妖魔形态和本领,使得广泛年龄与身份的受众都能够沉醉在这个神话的世界中。西游电影充分吸收了其神话特征,利用影视艺术的技术,把这个神话世界呈现出来直接且强烈的刺激现代人的感官。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丰富多彩,非现实主义的内容有了更好的表达形式。《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中唯一的神话作品,影视技术给予天马行空的神话世界一个无穷无尽的展示空间。妖魔兽仙的形象、神仙妖魔的背景世界、飞天遁地的法术,依靠动画特技、CG动画和3D技术,都可以尽可能地呈现出来。视觉冲击使得了文字想象变成现实,这也是神魔电影卖座的原因之一。受众对陈旧的剧情和语言有天然的反感,以新奇和悬疑获得精神满足。

第二,西游电影具备鲜明、创意的叙事性。传统的线性时间的叙事方式,有清晰的叙述线条,给受众以逐渐呈现的表现形式,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近二十年来电影与网络文学掌握了更快捷的复杂叙事方式,那就是穿越。早在1929年《续盘丝洞》故事构思就已经使用了“时空穿梭”。再如《大话西游》系列电影的“线性时间”重复化,以月光宝盒(可穿越时光的道具)为媒介,使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下产生不同的结果。其线性时间的重复化(即作品中的多次穿越),叙事链条多维化,是对传统叙事的颠覆。自此新西游故事多以穿越实现其多维化的叙事效果。电影《大话西游3》是时隔二十多年才拍摄的续集,依旧可以利用时间线,在不改变以前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重新讲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如小说《悟空传》中时间的圈套,是要一个失去记忆的孙悟空去杀死过去时间的孙悟空。以时间旅行来构建人物设定,时间哲学来为天命自圆其说,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丰满神话作品的意义。

第三,新西游故事可塑性强,是优质电影资源的对象。其一,其剧本的元素丰富,视野广阔,改编空间大,易于加入时代创意;其二,小说的人物众多,角色类别广泛,使得演员能够选取合适的角色发挥演技,能够受到了实力派演员与偶像派演员的青睐;其三,电影的神话背景,使得新的电影拍摄技术、特效能够在电影中使用,吸引更多的受众。其四,易于多种艺术元素的糅合,如现代音乐元素很好地衬托影视版西游故事的现代情节,《大话西游》插曲,卢冠廷作曲演唱《一生所爱》,旋律悠扬,歌词意象苦情,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情感心态。《西游伏妖篇》插曲则用了说唱的歌曲形势,歌曲具有时代特征。综上所述,加之名著效应,网络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助力,影视文化的广泛传播性,让文艺消费品成为现代的娱乐方式和审美追求,西游的衍生小说、大电影、衍生电视剧、网剧、游戏,产生着持续的热潮。

(三)现代价值的构建

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并由此产生丰富的社会意义。电影文化的主要受众大众实际上是被涵盖在现代文化的主流之内。新西游故事构建出现代价值观。

第一,普世价值的建构——对真、善、美的追求。文化具有教化与凝聚的功能,即一个社会群体的人们,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同一文化类型中产生相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新西游故事成为大众文化的代表,它必然符合了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新西游故事主旨追求真善美,是成长和信念的不懈追求,是和谐统一的大团圆。能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普世的价值追求。

如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唐僧,他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感化积怨已深的白骨精,以拯救代替了消灭,赋予了电影更为普世的现代意义。新西游故事赋予了人物现代的正义、自由、崇高、善良、积极乐观的现代社会主义道德观。

第二,感情充盈的文化。在生活条件优越与舒适的时代,人类的感性和情绪渐渐成为日常文化的主导地位。稳定积极的社会现状是情感的充盈的温床,在危机环境中,爱情是不被人在意与追求,情感文化的泛滥正是时代处在发展阶段,安顿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结果。人们有闲情逸致,关注内心,关心精神生活的表现。新西游故事以现代的人类情感动机来诠释故事,触发新故事,引发对现代情感的关注与反思。

第三,追求个性的时代精神。现代人不惧他人眼光,追求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中国主流文化结构,是受经、史正统文化形式压抑的,异类妖精是被边缘、被收伏的客体。新西游故事中,除了师徒几人均可以成为独立的主角,内心被关注,甚至里面的妖精异类都能够被认同,人妖不再殊途,边缘化的文学生命体得到现代诠释,在文学与电影中尊重文化个性与多样性的文明价值。

①“新西游故事”提法出自笔者同课题论文《论新西游故事的主题内涵》,概念为以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或玄奘西行事件为基础,对小说进行片段式诘取,或选择取经的主要人物进行新的故事演绎,选择其师徒其中某几个人物进行全新改编。

②郁龙余:《伟大玄奘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孙悟空脸谱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雷伊大战孙悟空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