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生 [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 450001]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低头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现象。高校课堂也深受影响,让学生抬头的同时,如果你讲授的内容,不能远出百度、知乎等之上,就不能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更不可能让他们跟随你的思路,徜徉在求知的路上。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核心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版块:文学发展的实绩和文学演变的脉络、规律等,重在总结、抽绎;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重在感悟、审美和评判。两个版块的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和学自然也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就文学作品而言,如何讲得深入人心,这就需要专业课的老师认真思量、探究。
柳永是宋词的大家,《望海潮》曾被选入中学教材。对于这篇同学们“熟悉”的作品,如何讲出新意,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呢?
按照文学史的概括总结:柳永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市井情事、羁旅行役之思。这些概括很精准,应将这些概括融入具体的作品中。柳永的都市词中,以写杭州城市景象和西湖风光的《望海潮》最为著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之一,就是创作了大量的慢词。慢词曲调比较舒缓,而且它比令词的篇幅长,字数多,它的容量就比较大。在传统文化当中,其实篇幅的多少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容量的大小,慢词的容量较大,所以它适合表达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可以说柳永的都市词尤其是慢词,可谓是表现都市的最佳的载体。柳永善于向民间汲取营养,学习通俗的语言和铺叙手法,把慢词的层次结构组织得井井有条。同时,他还善于把抒情、叙事、写景融为一体。大力创作慢词,是他对词体的贡献之一。此外,我们还应结合慢词与小令之别,尤其是慢词的特点,来把握这一结论。柳永慢词写法,比较突出地体现在主题词、铺叙、领字等方面。
《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乃全篇主题。具体而言,上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开篇三句点出“形胜”“都会”与“繁华”,以下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各安排三句,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下片突出“清嘉”,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与游人的欢乐。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突出“好景”中的人物。“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语言。西湖周边有连绵重叠、造型各异的翠峰,如孤山、灵隐山、天竺山、南屏山、五云山、凤凰山等,妩媚峻峭。“羌管弄晴”三句写湖面上采莲的欢乐。“千骑拥高牙”写的是州郡长官。词里既写出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劳动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又写出了优美如画的人间仙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并非溢美之词。
柳永词铺叙的具体体现:善写景叙事、以赋为词。柳永为了凸显杭州的“形胜”“都会”“繁华”,上片“烟柳画桥”以下词句,从不同层面倾力铺叙。在具体铺叙时,没有完全按照“形胜”“都会”“繁华”的次序,而是先铺叙“都会”风景美丽,人口众多;再以钱塘大潮险峻气势凸显“形胜”,最后将镜头拉回市内,极写“繁华”的市井生活。同样,下片着力铺叙“清嘉”,写杭州湖光山色之美。“重湖叠巘清嘉”,西湖的内外湖以及湖边连绵起伏的群山都很美。“重湖叠巘清嘉”三句格律是:中(可平可仄,下同)平中仄平平。仄中平仄仄,中仄平平。那接下来“三秋桂子”叙写“叠巘”即群山,“十里荷花”写的是重湖,打破了总写中先湖后山的格局,具体铺陈时先山后湖,既是语序结构的倒置,也有音律谐和之美。
领字的妙用,既言简意赅,又完善了词的句法结构。词中慢词每句的字数长短错杂,大多数不适宜于对句表现。但在柳词中,有不少例子,即使联结着的两句字数不同,也能通过“领字”的使用,来使对句表现获得实现。如《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领字“有”很好地解决了对句难的问题。
在宋词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望海潮》就是其一。词牌以观赏杭州波澜壮阔的钱塘大潮为名,契合杭州风土人情,词牌与词的内容天衣无缝。
在宋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城开封可以说是舞台中心。汴京作为首善之区,是宋代全国性的政治、经济中心、文化集聚区;结合中原的区位优势,京城当然是宋代重心地带的中心。历代都城都是城市经济发展最典型的代表城市。柳永写汴京的词,也有不少名作,如《木兰花慢》: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望海潮》是先交代杭州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方位,极尽铺叙之能事。《木兰花慢》用同样的笔法,像特写镜头,极富画面感。油桐花盛开,配上滴答滴答的疏雨声,正是清明时分。紧接着写原野盛开的桃李。全城男女老少争相出城,到郊外芳草胜地,摆上酒菜,三五成群在树下饮酒作乐,那些歌儿舞女,现场表演,争奏新声。《木兰花慢》堪称词中的清明上河图——清明时节汴京游乐生活的纪录片。据《东京梦华录》:“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莫非金装绀幰,锦额珠帘,绣扇双遮,纱笼前导,士庶阗塞诸门……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对照《东京梦华录》,可看出柳永所记真实可靠。柳永汴京词中,充满了欢乐祥和、热烈奔放的气氛,清明成了汴京民众的狂欢节。与《望海潮》不同的是,《木兰花慢》通篇写汴京繁华,不涉及投赠对象。
柳永则对都市生活表现出兴奋与迷恋,他写汴京的还有《破阵乐》《透碧宵》《倾杯乐》,写苏州的有《木兰花慢》(古繁华茂苑),写扬州的《临江仙》(鸣珂碎撼都门晓),写成都的有《一寸金》,等等。柳永描绘都市繁华景象的词作,是前人从未触及的。这一题材的结构特征,除上举的汴京词外,皆为都市礼赞与干谒投赠模式,两部分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望海潮》上片写自然风光,下片写人文风物,借杭州政通人和夸赞地方长官治理有方。投赠部分,吹捧的手法无非两条:一是赞美政绩,一是祝愿升官。据杨湜《古今词话》:
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吴熊和先生考证,柳永投赠对象并非孙何,而是孙沔。柳永《望海潮》形象地描出杭州天堂般的胜境,艺术感染力很强。相传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对杭州垂涎三尺,因而更加膨胀起他侵吞南宋的野心。宋谢驿(处厚)有一首诗写道:“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这虽是传说,并不一定可信,但杭州的确优美迷人。特别是经过柳永的艺术加工,杭州变得更令人心驰神往。
柳永用他的妙笔生花记录都市,描绘都市风光,这为他赢得很多点赞。宋人大加赞许,如范镇云:“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宋神宗时状元黄裳《书乐章集后》:“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风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柳)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从这些评价可以看出,柳永对北宋太平盛世、承平气象的表现,是如此突出、难得。
在宋代文人中,苏轼对柳永的态度,更能说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及影响。这一角度在柳永词的讲授中涉及的并不多,这恰恰最能说明柳永词的深远影响。元祐初年,苏轼在学士院任翰林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皆任馆职,受知于他,因此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苏门文人集团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北宋后期文坛上独领风骚。在学士院,苏轼还竭力推进词体的改革,评论当下词坛,为词的发展指出向上一路。
早在知密州时期(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就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目的就是为了使词真正成为与诗并驾齐驱的文体。《与鲜于子骏书》:“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苏轼这段自述,显然针对柳永词的“风味”而发。到了元祐年间(1086—1093),经过十余年的摸索,苏轼自信满满地觉得他的词不仅自成一家,还足以破除柳词风暴“影响的焦虑”。俞文豹《吹剑续录》有这样一段记载: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比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俞文豹借“善讴”者之口,认为柳永词只适合妙龄女子用娇柔的歌声吟唱,而苏轼词则须威武大汉用粗犷的歌声传唱。大概这段话颇能说出柳词和苏词整体风格上的差别,而且其中所用对比生动巧妙、形象鲜明,所以深入人心,深远地影响了后来的词论家。此后,一般词学论著或文学史都将柳词归入“婉约派”,而把苏词视为“豪放派”。此外,更有不少评论家把柳永和苏轼分别两个对立词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二者水火不容。实际上,苏轼对柳永还是很佩服的,他认为柳永《八声甘州》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词句“不减唐人高处”。的确,柳永的《八声甘州》高旷古雅,气象雄阔,笔力苍劲;词语的思想性、抒情性、形象性与文学性达到完美统一。
苏门文人群的词风差异,尤以苏轼与秦观为著。苏轼关注秦观词的最新动态,黄昇《花庵词评》有一段记述:
后秦少游自会稽入京,见东坡,坡云:“久别当作文甚胜,都下盛唱公‘山抹微云’之词。”秦逊谢。坡遽云:“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答曰:“某虽无识,亦不至是。先生之言,无乃过乎?”坡云:“‘销魂,当此际’,非柳词句法乎?”秦惭服。
苏轼认为秦观的《满庭芳》词中的“销魂当此际”一句,暗合柳词。苏轼所举的秦观词,是《满庭芳》(山抹微云)。《满庭芳》得到历代词评家高度赞赏,可以说是秦观的代表作。过片的“销魂”二字,暗用江淹《别赋》的起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承上启下,既总结上阕所写离别时的环境气氛,又带出下阕离别之际的景况和凄惨的心情,使上下阕文意相连,血脉贯通,是全词的枢纽。苏轼戏说:“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苏轼有意识地与柳永词抗衡,包含着苏轼追求壮美风格和阔大意境的自觉意识。
从《望海潮》可以看出,衡量一个城市的指标有风景、物产、人口等,这在唐宋时代较为常见,如杜甫《忆昔》其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杜诗也着重彰显人口、物产等要素。
此外,《望海潮》还奠定了宋词对于江南的写作基调。宋词,是中国文学长河中流光溢彩的华章,它以清丽优雅的文字,以适宜浅唱低吟的韵律,抒写人心中那柔婉真挚的情感。当宋词遇到江南,真可谓诗情词意满江南。在宋代江南词中,柳永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笔下的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美得让人陶醉。难能可贵的是,柳永《望海潮》奠定了宋词江南的写作基调: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和谐的人文风情高度统一。此后讴歌江南的宋词,无论是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还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是对江南自然美和人文美的赞歌。
本文以柳永《望海潮》为例,浅谈了讲授古典诗词的个人浅见。发掘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和精神意蕴,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文学走进学生、听者的内心;希望我们共同努力,让经典永流传!
①薛瑞生校注:《乐章集校注》,中华书局1994 年版,第218 页。
②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178 页。
③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6页。
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1页。
⑤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97页。
⑥黄裳:《演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页。
⑧苏轼:《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0页。
⑨张宗祥校订:《吹剑录全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8页。
⑩葛渭君编:《词话丛编补编》,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14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