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脑变聪明

2019-07-12 01:38
时尚育儿 2019年7期
关键词:大脑宝宝语言

互联网、智能手机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十年、二十年后,我们根本无法预测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无论世界怎么变,人类生存的底层能力是不会变的。让我们顺应大脑的发育特点和规律,用自然科学的养育方式,让孩子的大脑变得更强,赢得未来!

策划I本刊编辑部 执行、编辑|成辉 美编『徐萍萍

part1 对脑科学的误读你知道吗?

那些我们深以为然的理念居然是误读?这样的误读你知道多少?看看脑科学专家们如何辟谣与解读?颠覆我们错误认知的同时,真正实现科学育儿。

误区1 擅长运动的孩子

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这是一个全民“静止”的时代,也是一个运动健身最火热的时代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2012年的研究数据显示,与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相比,当代儿童的身体活动量大幅下降,美国、俄罗斯的儿童比上一代人活动量分别减少了32%和18%,中国儿童的降幅则高达45%。并且,这个“静止”趋势仍在蔓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降幅将增至51%。再看今天的上海,一项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65.7%幼儿的身体活动总量未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标准,另外,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还显示,80%以上青春期少年身体活动量不达标。“静”下来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增加儿童肥胖的概率,损害生理健康,还会对儿童的认知功能、脑功能和脑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激发大脑潜能最廉价、绿色的方式就是跑跑跳跳

动物实验表明,运动可以促进大脑海马体内的神经发生,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浓度,使大脑结构发生诸多积极的变化。换句话说,多运动可以让大脑变得“更聪明”。研究者发现,孩子的运动量越多,认知表现就越好。体适能水平高的儿童,他们的大脑在处理认知任务时,注意资源分配越优化,信息处理速度越快。简而言之,运动量大,体格强壮的孩子在完成脑力活动时的表现也更好。

既然研究发现运动能够让大脑更聪明,思维更活跃,坊间流传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显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误区。前些年,美国的很多学校为了提升学业成绩,进行了“重文轻武”的教育改革,减少体育课,降低对体育成绩的考核标准。后续研究却发现,体育课的减少并没有带来学业成绩的提升,反而不断有证据表明有氧体适能运动可以正向预测学业成就。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儿童在完成阅读理解时,大脑前额叶和后扣带回处于激活状态,在处理数学计算时,顶内沟和右背侧前额叶得到激活,两者都激活了大脑皮层的额顶脑网络,而该网络与个体的体适能也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儿童的额顶脑网络很有可能从运动中获益,转而促进语文、数学等学业成绩。

敲黑板:

动物实验表明,多运动是可以让大脑变得“更聪明”的。孩子的运动量越多,认知表现就越好。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科学运动的方法是需要分阶段来的,不同方法需要父母配合孩子一起徽好。

科学运动的方法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到底该如何动,动多少才是合适的呢?2019年4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儿童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指南》。根据该指南,把0-6岁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解读,分别是0-1岁的婴儿期、1-3岁的幼儿期(或称为学步期),以及3-5岁的学龄前阶段。

婴儿期:0-1岁

在安全环境中和看护者的照料下进行地板游戏

对于出生至1岁的婴儿来说,这个阶段的身体活动重点是鼓励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开展体力活动,主要活动内容是在照料者的看护下进行地板游戏。

在生命的前6个月内,身体活动包括触摸和抓取物体、将头部转向刺激。当宝宝颈部力量可以支撑头部时,可以进行适度的俯卧时间( tummy time),让宝宝肚子着地趴着。趴,能够锻炼宝宝的颈部和上半身的肌肉,为下一步的翻身、爬行、站立等发展做好准备。在进行俯卧时,一定要在宝宝清醒并且大人全程监控的情况下进行。在趴着时,让宝宝的双臂弯曲放在胸下,这样有助于他肘部用力抬起上身。趴的着力面最好是平坦、硬实的平面,或是爸爸妈妈的胸膛和肚子。俯卧时间最好是睡醒后、进食前,持续时间最开始可以只安排几分钟,随着宝宝颈部力量的增强,每次持续时间可以逐渐增加,累积下来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俯卧时间是合适的。

6-12个月的婴儿开始学习基本的动作技能,比如爬行、向上拉到站立位置、步行等。婴儿与照顾者可以进行身体互动活动,比如父母在婴儿前方拿着玩具鼓励幼儿爬行。此外,父母要给婴儿创设安全的环境,让他通过动作自由地探索周围环境。

幼儿期:1-3岁

每日累计进行180分钟的身体活动,一次久坐时间不超过60分钟

1-3岁的幼儿开始习得动作技能,并会主动参与游戏。动作技能学习的内容包括跑步、跳跃、舞动等。这个阶段身体活动方面的功课还包括稳定性技能(平衡和攀爬)和控制玩具、球类的动作(投掷和接发物体、击球)。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幼兒每日要累计进行180分钟的身体活动,一次久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包括坐推车、安全座椅,但睡觉除外)。除此之外,美国运动与体育教育协会( NASPE)制定的幼儿身体活动指南还建议幼儿参加不少于30分钟的结构化身体活动。结构化身体活动是指由成人主导,有组织、有计划地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的游戏和体育课。比如,父母播放音乐,让2岁的孩子模仿成人的动作,跟随音乐节拍一边拍手一边行走。

学龄前:3-5岁

身体活动量应累积大于180分钟,最多不超过7小时

3-5岁儿童每天的身体活动量应累积大于180分钟,分布在全天的不同时段,最多不超过7小时。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发现,中高强度运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世界卫生组织201 9发布的指南中增加了对活动强度的要求,建议每天180分钟的总身体活动量中,包括60分钟以上的中等到剧烈强度身体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的模式有别于成年人,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的主要特征是暂时|生和爆发性。研究发现,儿童90%的高强度运动持续时间仅为3-9秒,因此,不建议让儿童一次性进行10分钟以上的不间歇的高强度运动。

举例来说,我曾经见过一位父亲为了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让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跟着父亲一起跑步。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儿童的身体活动特征,是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由于儿童身体活动的短时爆发性,建议儿童的身体活动和运动主要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每日安排足量、短时、间歇的身体活动可以提升儿童的骨质健康,促进肌肉发育,增加能量消耗,促进大脑发育。

误区2 左脑掌管语言、逻辑;右脑掌管艺术、创造。

“右脑开发”会让孩子利用全部的大脑资源,赢得未来。

“右脑开发”是脑科学一大误解

“左脑掌管语言、逻辑,右脑掌管艺术、创造”,这种说法把大脑的功能区分过度地简化了。事实上,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思考,说出的每一句话,创造的每一个哪怕很小的成果,都是大脑左右半球协同合作的结果,它们并不是单靠某一个脑半球或者某个脑区域完成的。例如,孩子画了一幅画,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记忆、空间、表象、精细动作等多种心理能力的参与,它们激活着左右脑半球的多个脑区,其实是很复杂的,不能被简单概括为右脑激活,甚至认为画画就是右脑被开发了。

“右脑开发”的依据从何而来?

不少商家宣称自己的“右脑开发”有科学依据,这所谓的“科学依据”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左脑右脑这种简单粗暴的区分,是对1981年诺贝尔奖得主罗杰-斯佩里( RogerSperry)的裂脑研究的误读。

斯佩里研究的裂脑人是一种特殊的病人,这些病人得了癫痫,当时的医生切除了他们的胼胝体,以控制病情。由于胼胝体被切除了,病人大脑的左右半球被割裂了联系,他们就被称为“裂脑人”。斯佩里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任务发现,没有胼胝体的裂脑人在这些任务中的表现与正常人不同,而且左右脑表现出了在一些功能上的侧重,例如右脑在完成空间任务上比左脑要厉害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的发现仅仅是左右脑工作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些研究结果却被媒体过度简化为左脑只做哪些事、右脑只做哪些事,把研究结论大大地误解了。媒体传播的概念更简单易记,所以,这个错误的概念就流行起来了。正常人类的大脑时刻需要胼胝体帮助两个半脑交流协作,我们都是“全”脑人。科学研究还发现了一些极端的个例,由于某些原因只有一半大脑的人,甚至根本没有右脑的人,也意外地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拥有几乎所有的大脑功能。

罗杰·斯佩里本人提到过:“总的来说,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左右半脑认知方式的巨大差异,是一种容易失控的观点……在正常的完整大脑中,两个半球往往作为一个整体紧密合作,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媒体对左右脑功能的误读,让公众误以为左右脑各司其职、独立运作,有的商家甚至借此理论,宣称父母想要提升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只需要专门“开发”某个半脑。这个错误的推论以及其催生的所谓“右脑开发”,让不少本想要通过科学研究成果帮助孩子提升脑力的父母花掉了冤枉钱,却得不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因此,科学家早已经将这个错误的观念推翻,希望父母们可以从真正科学、有效的育儿方法中获益。

父母要警惕所谓的“右脑开发”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对所谓“右脑开发”,以及对所有过度简化大脑功能的理论保持警惕。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刻意开发右脑,我们要开发的是整个大脑,关注孩子的底层能力,这就包括感知、注意、记忆、学习、思维、问题解决、空间认知、计算等与智力相关的能力,以及语言、情绪、运动和创意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方面也不是割裂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良好的孩子,在数学、思维能力上也多有好的表现;情绪调节能力好、与父母关系亲密依恋的孩子,会比情绪能力失调、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孩子要聪明;更不用说阅读、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是公认的“学霸”了,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

敲黑板:

1.在正常的完整大脑中,两个半球往往作为一个整体紧密合作,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2.科研成果给了很多基本的努力方向,我们完全可以在家实现科学早教,而不是在“右脑开发”训练班花冤枉钱。

3.我们不需要刻意开发右脑,我们要开发的是整个大脑。

误区3 语言学习有敏感期,错过的话怎么学都学不好了。

敏感期不等于关键期

这个误区起源于对关键期和敏感期的混淆。儿童语言发展存在敏感期,但不是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了;而敏感期是指在大脑相关区域的发育阶段,相对于其他阶段更容易语言获得,但并不是说错过就无力回天了。过了敏感期仍然可以学习新的语言,但是会相对困难。当代的脑科学研究也表明,大脑其实发育成熟的阶段非常長,在孩子十几岁以前都一直是在发育的,所以敏感期也很长。

在成人阶段,大脑仍然随着学习和经验而变化,只不过变化的程度和速度都减小了。瑞典的一项大脑核磁共振研究发现,已成年的大学生在3个月密集的第二语言学习之后,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积有所增长,负责执行功能的前额叶部分脑回、负责听觉加工的颞叶部分脑回的皮层厚度都有增加,这些都是语言学习带来的成年人大脑结构变化的证据。除此之外,不少大脑研究都发现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一段时间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反应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语言发展的两大原则

敏感期很长,是不是就意味着孩子小时候语言能力差,开口说话晚(2岁左右还不开口说话)也没关系呢?不是的!研究发现,孩子2岁时的词汇量可以影响13岁甚至17岁时候的词汇量,还有他的阅读写作能力也受影响。那些说话晚的孩子,有大约一半人长大以后的语言能力是比同龄人要差的。

语言发展的第一个原则是越早越好。孩子出生后,家人就可以有意无意地和他多说话,不要以为此时孩子还不会出声,也听不懂大人的话就不说。越早和他说话,就可以让他越早有机会接触到语言。

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原则是社交原则。我们每天都和孩子说话,但是怎么和孩子说话是有大学问的。语言一定是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研究发现,真人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语言。但是,如果把这个交流的信息和场景用视频呈现,就起不到同样的效果。因为看视频的过程是被动的,里面的人无法和孩子真正的互动,孩子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回馈,就很难学到其中的语言。所以,在父母的陪伴下有面对面互动的语言习得效果,要远远好过给孩子播放儿歌视频、故事机、陪伴机器人等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含量为零的聊天唠嗑,其实是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该如何跟婴儿说话?

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文化、所有的语言环境里,爸爸妈妈都会自发地用一种婴儿导向的语言,或者叫做“妈妈话( motherese)”的方式和宝宝说话,其特点是发音和表情夸张、语速慢、词汇简单、有很多重复,而且声音的频率很高、频率变动很大。

想想看,妈妈叫孩子的时候肯定是用高频率的声音喊“宝宝,宝宝”,而不会用低沉的声音喊“宝宝,宝宝”。这就是为什么婴儿会很喜欢妈妈或者女性的声音,因为女性的音频比较高。宝宝对这个高音频的声音很敏感,因为高频声音可以帮助他们从复杂的背景音里面分离出妈妈的声音,集中注意力,去关注妈妈的面部表情,关注妈妈说话的内容,去习得语言。

用妈妈话成功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下一步就是学新词,如何让孩子理解词义,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成人和孩子的“共享注意”及“社会参照”。比如,当我们给孩子介绍“椅子”这个新词的时候,会眼睛看着孩子,然后手指着词对应的东西“宝宝来,坐椅子上。”

这个情景里信息非常丰富,其中共享注意就是妈妈和孩子关注的是同样一件事物,孩子看到妈妈的眼睛望着他,知道妈妈在跟他说话;他通过妈妈手的指向还会发现,妈妈在关注的是这个东西。社会参照就是妈妈通过引导孩子的注意力把信息传递给孩子,孩子通过妈妈的点头微笑表示鼓励的表情,知道自己该去靠近那个叫椅子的东西。看起来妈妈只说了一句话,但是这个过程里不仅有语言信息,还有妈妈的表情、眼神、眼睛看的方向、动作,而孩子正是用这些信息作为参照,从而“猜”出词的意思。

敲黑板:

不要混淆了敏感期和关键期的概念;帮助孩子语言发展要遵循越早跟他说话越好的才则和社交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

part2 培养聪明宝宝的奥秘在这里

注重大脑发育的特点,遵从大脑工作的规律,从怀孕初期开始,多掌握一些靠谱的脑科学知识,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的方法,育儿就能事半功倍。从孕期到3岁,通过专家的精心指导,简简单单告诉你培养聪明宝宝的奥秘。

孕期

营养与互动,一个都不能少

补充DHA

DHA是人脑和视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参与脑细胞的形成与发育。孕妈妈应从孕早期就开始补充DHA,并坚持整个孕期,促进胎儿智力和视力发育。在孕期,孕妈妈应多吃核桃、花生以及鱼类,也可以通过鱼油、藻油来补充DHA。

丰富均衡的营养

日常膳食是孕妈妈补充营养的重要来源,孕妈们要不偏食、不挑食,少食多餐,餐食以清淡为主。每天三顿正餐、三顿加餐。保证日常3-5两主食、一斤绿叶菜、两个水果、一个鸡蛋、半斤牛奶、二两瘦肉,每周1-2次深海鱼。

多和胎儿互动

怀孕4个月开始,准爸爸和准妈妈可以通过动作和声音与胎儿互动,每次互动3-5分钟。轻轻抚摸腹部,给胎儿做“按摩”;也可轻轻拍击胎儿,引导他用手或脚“回击”。平时多和胎儿说话,准妈妈可以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用语言分享给胎儿。

0-1岁

睡眠、探索和丰富适宜的刺激

保证良好的睡眠

6個月前,宝宝通常要睡14-18小时。宝宝在熟睡之前要经过20分钟左右的浅睡眠期,这时期的宝宝需要家长们照顾才能入睡,多抱抱宝宝,创造规律的睡眠习惯,多和宝宝依偎在一起,让宝宝感受到安全,能够帮助宝宝保证良好的睡眠。

尽旱的感官刺激

这个时期尽早的感官刺激能够帮助宝宝加速脑神经回路的连接。带宝宝接触不同的环境,经常去户外接触大自然;提供丰富语言刺激、舒缓的音乐和有节奏的儿歌;定期给宝宝抚触运动;同时坚持母乳喂养,促进宝宝大脑发育。

多和宝宝有肢体接触

肌肤接触是父母与宝宝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能够促进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和各处肌肉的协调。父母可以经常给宝宝按摩,进行抚触。涂抹适量润肤油,对宝宝的头部、面部、胸部、腹部、四肢、背部进行按摩,同时温柔地和宝宝说话。

1-1.5岁

精细动作、大动作发展和丰富的词汇是关键

运动提供智力发展生理基础

运动能促进宝宝各部分器官及其功能的发育,发展身体平衡能力和灵活性。对于能走的宝宝,多鼓励练习爬坡和爬楼梯,让宝宝体验在坡道、凹凸不平的路上行走。运动中宝宝跌倒是常事,家长们鼓励宝宝自己站起来,训练宝宝手与脚的力量。

精细动作助力大脑发育

父母应尽量放手让宝宝做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吃饭、拿杯子喝水、脱穿衣服;让宝宝多练习精细动作,涂鸦、剪纸、折纸、撕纸等都是非常好的活动,让宝宝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手指灵活度和手眼协调能力。

丰富宝宝的词汇

1岁之后宝宝在语言词汇量和词汇认知上有很大进步,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多丰富宝宝的词汇,通过实物、图片等,反复耐心地帮助宝宝增加词汇、认识事物。同时可以多运用儿歌、童谣、押韵诗词等,给宝宝提供多元的语言环境。

1.5-2岁

语言、自主性与理解能力的提升

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交流

1.5岁之后,宝宝逐渐由单一词句过渡到学短语。可以多给宝宝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宝宝进行语言交流,问宝宝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宝宝来回答;和宝宝一起看绘本,给宝宝讲故事,可以针对书中的情节进行提问。

多给宝宝创造“自已来”的机会

1岁半以后,宝宝开始更在意自己,自我意识有很大的发展。父母应尽量放手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给宝宝创造能“自己来”的机会,虽然刚开始的“自己来”免不了给你添乱,但这是孩子必须的一个学习过程。

图片结合实物,培养宝宝的理解能力

培养宝宝理解人物以及物物之间的关联。可以找一些图片,或指出生活中的物品,让宝宝说出物品的用途,平时谁会用到这些物品;也可以让宝宝匹配不同的物品,找出对应关系,比如把扫把和簸箕匹配、筷子和碗匹配。

2-3岁

记忆、社交与思考能力的锻炼

多玩有助于增强记忆力的游戏

父母多和宝宝玩有助于增强记忆力的游戏,比如把几个物品放在桌子上,让宝宝看几十秒,之后遮起来,让宝宝复述记住了哪些东西。

在与小朋友的互动中学习社交礼仪

多带宝宝和小朋友互动,交往中鼓励宝宝向他人介绍自己,并学习倾听,并学习一定的社交礼仪。但在社交过程中,如非遇到危险,家长尽量少干预,让宝宝在社交中学习理解不同人的交往方式,逐渐形成对待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和道德判断。

鼓励自己动手和思考

多鼓励宝宝自己动手和思考。对于宝宝提出的疑问先鼓励宝宝自己想办法,接纳他们的新想法、新方法,也可以和宝宝一起创新探索。

从孕期到3岁,培养聪明宝宝的奥秘在这里:掌握一些靠谱的脑科学知识,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的方法,育儿就能事半功倍。

part3 一图读懂O~3岁大脑发育

要想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大脑基础”,就要从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和特点开始。究竟0~3岁宝宝的大脑有着哪些特点?对应着图表来看一看,就能全明白了!

0—3岁大脑发育顺序及特点

0-3岁宝宝大脑皮质中枢发育顺序是:控制头部及躯干运动部分先行发展,随后与肢体控制有关的皮质部分开始发展。所以宝宝动作的发展是先移动头部,最后发展到四肢。2岁时宝宝的脑及其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和比例已基本类似成人的脑,到3岁时,宝宝的皮质完全与小脑相连,实现对精细动作的控制。

part4 大脑不止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写过一首歌,里面唱道: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歌词非常煽情,当时刷屏了我们这一代中年人的朋友圈,“诗和远方”这个词也火了起来。

我们为什么特别喜欢“诗和远方”?这个词挺文艺的,让人产生一种向往的情感,因为“诗和远方”跟“生活的苟且”是对立的。这个词就像我们向往的“创造力”一样,是新奇的、绚丽的、令人向往的,仿佛跟平庸的生活无关。“诗和远方”、创造力这些东西,在当下也是我们特别希望自己和孩子拥有的。

脑科学告诉你,大脑不止有诗和远方

如果我们一味强调诗和远方,忽略眼前的生活,这其实不符合科学培养创造力的方式方法。

以前人们对于人的心灵有一种“白板说”,认为人出生的时候,我们的心灵,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大脑,就像白板一样没有任何印记。几十年前当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研究儿童的时候,最开始受到白板说的影响,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大脑中是一片空白,一切都需要我们教给孩子。现在比较落后的“填鸭式”教育思想就有点白板说的意味。

大脑不是赤手空拳而来的

现在有了那么多研究结果,我们知道哪怕是人刚出生的时候也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我们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刻,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大腦已经做了好多准备——大脑不是赤手空拳来到这世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大脑是进化而来的,而不是某位非常高明的设计师按照某个远大的目标设计出来的。

首先,我们的大脑是在此前5亿多年的动物神经系统的基础上进化出来的,进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它拿到的是一个猿猴的大脑,要在这个基础上进化出人类,只能是修修补补,没法另做一个新的,因此会有很多不完美。

其次,大脑是在人类的进化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压力下进化出来的。大脑最擅长解决我们几万年前老祖宗经常面对的那些问题,像打猎、采果、找配偶、养小孩,而不是现在的一些问题,像写字、算术、弹钢琴和读文献。

模仿有创造力的人就能够培养出创造力吗?

很多父母和教育者觉得要让孩子更聪明,就得模拟那些聪明人的聪明行为。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是模仿那些有创造力的人。想要孩子成为爱因斯坦?就让他看《小小爱因斯坦>。想让孩子成为李白?就让他背《唐诗三百首》。想让孩子成为乔布斯?就让他上少年编程班。

可是,那些诗和远方的创造力,其实是脱离生活的。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真的是从小就钻研物理学、天天念诗、学习计算机而成功的吗?不是!这些创造天才,并非从小就直奔诗和远方而去的,他们首先还是跟我们一样,在生活中到处游荡,然后慢慢地让创造力从生活中滋养出来。

爱因斯坦上中学的时候,他对当时的教育方法感到不爽,就退了学。对于现在的爸妈来说,孩子念到高中突然退学了,谁能接受?李白小时候的四大爱好是“作赋、剑术、奇书、神仙”——作赋,我们很喜欢,他爱好写文章和写诗;可是后面这几个,剑术、奇书、神仙,原来他还喜欢练武功、看奇幻小说,甚至是修仙。如果你是李白他爸,你要不要把他这三个爱好砍掉呢?还有乔布斯,乔布斯在大学里选修书法课,如果我们在当时看这件事,肯定觉得他不务正业。

我曾经跟我儿子打趣,改编乌鸦喝水的故事。我说:有一只乌鸦特别渴,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瓶子里有水嘴巴又伸不进去,它该怎么办呢?这只乌鸦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赶紧去找了块石头向瓶子一砸,水就“嘩”地流出来了,结果这乌鸦特别郁闷,用司马光这么好的方法还是没喝到水,最后它就渴死了。

新乌鸦喝水的故事想说什么呢?如果我们机械地培养创造力,只去模仿那些创造天才成功的、专业的事情,那最后很可能就会跟这只乌鸦一样,满脑子都是别人的伟大创造故事,轮到需要自己发挥创造力的时候,却一筹莫展,活活渴死。

培养创造力真正科学的做法

孩子成为爱因斯坦的前兆,可能并不是他物理成绩有多好,而是他对这个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成为李白的前兆,不一定是他5岁就会吟诗,而可能是喜欢看武侠小说。至于怎样成为乔布斯,这个满大街的书上都在说,但我还是觉得他自己的话最有说服力,就是“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不要那么理智、一味地去学成功人士的经验,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走点弯路,甚至是做你眼中的蠢事。

并非只有爱因斯坦、莫扎特那样的伟大创造,才算创造。生活中,人无时无刻不在创造。你布置你的房间,就是在创造,你自创出一个新菜,也是在创造,甚至孩子编出一个新的谎言,那也是创造。

心理学家发现,这些小的创造和那些伟大的创造一样,在大脑里面遵循同样的过程,就是首先是对问题的准备,你发现问题、定义问题、收集材料,然后这些信息在你的脑中静静地、悄悄地孵化,这是一个潜意识里的活动,你并不知道你的大脑是怎么孵化它们,直到忽然之间,你灵光一闪,你有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但这是不是就是有了一个好的创造呢?还不是,你还要对你的点子进行衡量,去测试它,发现它真的实用、好用才行。

所以,要培养伟大的创造力,不一定要从伟大做起,而可以从生活中的小创造先开始。而且从生活开始,效果会更好,因为大脑会学习得更快。脑力up up连环问,总有你想知道的

当我们摇身一变,成了娃爸娃妈的时候,是否还在感慨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却忙不迭地迎来了一堆育儿问题和疑惑。于是乎,迷茫!彷徨!;本期,邀请脑和学领域专家帮你明明白白解答。

小婴儿需要提前开始早教吗?

张萌:早教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出生后在家就可以做。

很多父母有这样的误解:出去花钱上早教班,有老师教孩子、带着孩子做各种活动才是给孩子早教。事实上,早教这个概念很宽泛,从宝宝出生开始,你给他看的东西,听的声音,触摸的东西,接触的环境,就是给他的早教。越是小的宝宝,父母陪伴的时间就越多,父母其实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因此,小婴儿在家就可以做旱教。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首先,让家中有丰富的、适合婴儿感知的生活用品和玩具,让孩子有机会多看、多摸、多玩;其次,多跟宝宝有身体上的接触,例如温柔的抚摸、拥抱,这样做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触觉刺激,促进大脑发育,还能跟宝宝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最后,还可以多带孩子外出,做他感兴趣的事情,去认识大自然、认识家庭以外的人群。

不识字的孩子,有必要看书吗?

王贞琳:早期亲子共读对孩子曰后的学习成就,尤其是书面语言能力有很大帮助。

有研究发现,早期亲子共读对孩子日后的学习成就,尤其是书面语言能力有很大帮助。而且亲子共读给父母和孩子提供一个高质量的陪伴时间,能够促进积极的亲子依恋关系。不识字的孩子也可以和父母一起亲子共读。这个阶段培养的是孩子对书这个东西的认识和兴趣,以及阅读习惯的萌芽,比如书是由文字和图画组成的,是从左往右翻的,是有连贯的情节的等等。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不论是逐字逐句读书里的文字,还是以书为引子和孩子聊天。都是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对口头语言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孩子必须先爬再走才聪明吗?

张斌:爬行增加了婴儿与环境互动的机会,有利于空间知觉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但是,爬行的早晚和日后是否聪明,性格是否积极向上没有关系。

爬行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获得的第一个自主位移动作。爬行增加了婴儿与环境互动的机会,有利于空间知觉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多数婴儿在7-9个月时从匍匐前进逐渐发展到腹部离地的手膝爬。然而,随着家长对爬行动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爬行日渐成为了新手爸妈的主要焦虑源。“我的孩子不会爬怎么办?”“我的孩子爬行姿势同手同脚怎么办?” “宝宝只会匍匐前进,说明他不够聪明吗?”需要注意的是,婴儿爬行动作的获得时间和姿势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性,不仅仅受到大脑发育的影响,还受到婴儿体重、手臂力量和动机的影响。

不同宝宝的爬行姿势和爬行时间会有差异,有的宝宝只会腹地爬,有的宝宝只会手膝爬,有的宝宝甚至在行走前都不会表现出爬行动作。因此,父母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婴儿,增加他们的爬行动机;另一方面要放平心态,宝宝爬行的早晚和日后是否聪明,性格是否积极向上没有关系。

让孩子多画画,有助于培养创造力吗?

赵昱鲲:画画、涂鸦这类活动对于孩子的创造力发展非常有益。

绘画是我们常见的艺术表达形式,画画、涂鸦这类活动对于孩子的创造力发展非常有益,所以我鼓励孩子们拿起画笔去描绘他们头脑中的事物和想法。,在孩子画画的时候,家长可以跟孩子聊他所画的内容,再通过启发式的问题,让孩子对图画赋予意义并联想更多相关的话题,促进思考和进一步创造。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做的是引导思考,而非用大人的眼光或单一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作品,以免限制了孩子的想象,损害创造的热情。例如,孩子画了一个扁扁的三角说他画的是一辆车,家长可以先予以肯定,然后提出问题让孩子进一步思考。.也许他是想设计高科技汽车,那么以后他会关注相关的知识信息,拓宽自己创造的空间。

除了绘画之外,手工制作、语言活动等都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有机会多接触新的材料和信息,慢慢酝酿、加工,创造属于他自己的成果。

塑造孩子积极的大脑,依恋关系非常重要.如何维系好孩子的依恋?

洪一嘉:安全依恋就像港湾对船只一样,至少给孩子提供3种保障,可以塑造孩子积极的大脑。

依戀指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的情感关系。这种关系会影响儿童期、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安全依恋就像港湾对船只一样,至少给孩子提供3种保障:提供人身安全和心理安全感;情绪调节,安抚孩子的痛苦,给孩子带来欢乐,让孩子感到冷静;给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

如果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对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及时回应,给予孩子有温度的爱,鼓励孩子探索,那么孩子可以形成很好的安全感。相反,如果父母压抑或忽视孩子的情绪,常常使用吼叫、批评、指责、威胁、冷漠甚至体罚,那么孩子容易压抑情绪、焦虑或回避,形成不安全的依恋。

很多人担心,职场妈妈无法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这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吗?其实孩子能够对多个人形成安全依恋,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或保姆,只要这些大人对孩子感受和想法敏感,给予他有温度的爱。父母偶尔情绪不在线,对孩子吼或忽视他的感受,也不必自责。孩子对父母是有信心的:虽然妈妈偶尔生气,但她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爱我的。

磨耳朵可以帮孩子学英语吗?

王贞琳‘:父母可以通过唱英文歌谣,读英文绘本等方式绐孩子提供英文的语言环境和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在进化的过程中,语言习得能力就像随着新电脑一起来的软件包一样,预先装入了我们的大脑,这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先天的语言习得能力,而环境则是起到一个触发器的作用,人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就学会不同的语言.,我们还知道语言习得,包括第二语言习得,最有效的方法是对话聊天而不是看视频,所以要想孩子从小学英语,父母提供的早期语言环境就至关重要了。父母可以通过唱英文歌谣,读英文绘本等方式给孩子提供英文的语言环境和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而且读英文绘本不仅仅是读书上的文字,亲子共读也能够提供聊天的机会。跟孩子聊书的内容,可以多向孩子提开放式的问题;还可以针对孩子说过的话进行重复( repeat)、复述(recast)和拓展( expand)。

如何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运动项目?

张斌:孩子对这个运动项目感兴趣,是最好的推动力。

首先,幼儿期的运动以,增加身体活动量,培养运动爱好为主要目标,因此,孩子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是最好的推动力。其次,练习地点一定要尽量选择低时间成本的项目,如果为了运动而增加了在通勤路上的久坐时间,得不偿失。第三,运动技能的获得要顺势而为,这个“势”中的重要一点就是年龄。比如,让4个月自g孩子学习站立,不管付出多少心力都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不同项目的入门年龄各不相同,另外,孩子的自身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性。建议家长请有经验的教练对儿童动作、认知发展进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开始训练,以防孩子由于生理状态尚未准备好,而在运动中饱尝挫折感,失掉了对运动的兴趣。

孩子明明能数到20,为什么却数不对3块饼干?

张荫: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发展过程,父母不必过于心急,按照孩子能理解的节奏教他即可。

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数学能力,因此很多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教数数算术这些技能。然而他们也会发现,两岁多的孩子口头上可以数到20、30甚至100,但是妈妈要他拿3块饼干,孩子通常是拿不对的。这个现象的原因是,2岁左右孩子有能力完成“背数”,即口头背诵数字序列,但是却做不到真正的“数数”,也就是知道口头说的“1、2、3”等等分别对应相对的数量。

数数的本质是要认识到抽象的数字符号与实际生活中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并且数数技能需要孩子花时间掌握相关的规则和技巧。数学认知的研究发现,两三岁的孩子可以理解“一”代表1个东西,“二”代表2个东西,理解“三”尚有困难。这是一个比较自然的发展过程,父母不必过于心急,按照孩子能理解的节奏教他即可。

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吗?

赵昱鲲:可以培养,我们可以利用“远距离联想”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一样,想象力也是可以培养的。想象的本质和创造相似,也需要把先前输入的信息做加工,再输出新的、与众不同的成果。尽管孩子的小脑瓜接触的知识经验不如大人多,但是他们受到各种标准、规则的束缚更少,所以孩子们都是想象力方面的“潜力股”。

我们可以利用“远距离联想”的游戏活动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远距离联想要求把两个看起来不相关的东西,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到一起。许多艺术作品和文学金句都是通过远距离联想诞生的,例如吴承恩把“水”和“门”的意象相结合,想象出了美丽壮观的“水帘洞”。远距离联想,可以让头脑练习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同与不同,通过媒介产生联系的能力。孩子的想法可能是奇特甚至荒诞的,但是,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与众不同的创意吗?益生菌对宝宝益处多多!可是你真的选对了吗?

Partl:益生菌如何成为宝宝的护体“金钟星”?

在肠粘膜表面形成生物屏障,抵御致病菌,减少疾病困扰:

降低肠道PH值,阻止有害菌的滋生,缓解腹泻:

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将过高或过低的免疫活性调节至正常状态,提高免疫力,减少过敏反应:

分泌粘膜抗体SlgA,提高宝宝自身抵抗力。

Part2:益生菌“怎么挑选”成为吗吗最大难题!

1.关注活菌数量,是挑选益生菌的第一步

只有活的益生菌,并且能够通过胃酸、胆酸重重考验,抵达肠道“住下来”才有效!

2.擦亮双眼,认清菌种菌株

双歧杆菌类作用于大肠,乳酸杆菌类作用于小肠,配方中

同时涵盖两大类菌种,作用更全面,效果也更好。

3.细分功效的益生菌配方更科学

猜你喜欢
大脑宝宝语言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最强大脑
我有我语言
可爱宝宝超级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