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纳米
这已经不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时代了,人类高唱:“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的自信之歌,浩浩荡荡地冲进雨林,奔入海洋,钻入地下,飞上天空,把自然当作一只敞开的大口袋,肆意豪夺着几千年甚至上亿年的财富。
在这个“人人维权、众生平等”的时代,可怜的似乎一直是人类,但是,如果自然也有“人权”,它又该找谁哭诉呢?如果它也受够了身上撕裂的痛苦,舔够了流出血液的伤口,它能够像那些三天两头用律师函维权的艺人们一样,维护自己的底线吗?
明明自然从未阻止人类探秘和索取,只是太多与“科学”捆绑在一起而令人心寒的伤害产生在还没结痂的伤口。
那是以“科学”为名而假装正义的抢劫。过程是那么血腥暴力,而结果还那么触目惊心。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类最团结的时候,便是一拥而上,异口同声,被物质捆绑,被欲望牵引。此时的集体团结,悲哀大于欣喜。
其实,对于物的追求奋不顾身,其本质还是对心中“本我”的迷惑与不确定。人们用忙碌来麻醉自己心中所想,用随波逐流来拒绝责任,“枪打出头鸟”的训诫还犹在耳畔。毕竟以前,人们已习惯了俯视自然,可是突然间,自古以来的臣服脆弱得不堪一击,曾经高喊过“人定胜天”口号的人类永生永世地不想回到“任人宰割”的世界,面对着徐徐展开在自己面前的无穷宇宙,人们犹如沧海一粟的感觉日渐清晰,那些隐约的苦闷、不安在现实的畏怯与曾经的自大相互交织下表露无疑。
于是人们把自身与自然割裂开,将主体与客体割裂开,冷眼相看自然的呻吟。这便是在一种不协调或割裂的情状影响人生观的西方哲学宇宙观。
但此时此刻,我们更需要庄子。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归一。”
只有肯定大自然的完美,也肯定人类的尊严,才能破解人类“渺小”的悲哀。
毕竟正如台湾学者陈鼓应所说:“在庄子看来,广大的自然皆为生命游行的境域,人类出于自然中,其渺小程度虽如“毫末之在于马体”,然其思想光芒可流布于苍穹。”
人所不欲,勿施于自然。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相处,渺小的人类将因生态文明而变得“伟大”。
(編辑:关晓星)
语言宏大而富有情感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出对人类无节制掠夺自然的不满;而后,笔锋一转,假若自然有“人权”,它又该找谁哭诉呢?点题“人所不欲,勿施于自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深化了主题,指出人之所以对物的追求奋不顾身,其本质还是对心中“本我”的迷惑与不确定,让读者为之警醒。那么,破解之道又在哪里呢?文章最后揭示答案:“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平等相处,渺小的人类将因生态文明而变得‘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