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彭
2005年7月31日至8月2日,内子与我访问了英国著名的葛兰邦歌剧节(GlyndebourneFestival Opera,业界也常译为格林德伯恩歌剧节),看了两场演出:亨德尔的冷门歌剧《罗德琳达》(Georgfrideric Handel,Rodelinda),以及比才的熱门戏《卡门》(Georges Bizet,Carmen)。
早在1964年就听到葛兰邦的大名了。那时我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博士,选了戏剧系资深教授米契尔博士(Dr.RonaId Mitchell)的课,叫作“LyricTheatre”,中文或可译作“乐韵剧场”,讲述歌剧、轻歌剧、音乐剧等以歌唱为主的剧型与演出。这是戏剧系的热门课,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全体听课,连音乐学院的研究生也跑来选修,课堂里坐得满满的,气氛好极了。米契尔博士的课与音乐系的歌剧课大不相同,他侧重演出,常常评述著名歌剧院的制作特点,葛兰邦就是他举出的例子。
老先生跑遍举世闻名的歌剧院,却特别钟爱瓦格纳创办的德国的“拜罗伊特乐剧节”(WagnersBayreuth Festival)及英国的葛兰邦歌剧节。他说拜罗伊特水平最高,票也最难买,但葛兰邦的气氛最好,水平也高,而那儿的花园一定要逛,野餐更是非吃不可。40年来,我自1995年起连去拜罗伊特六次,却要等到20年后才初访葛兰邦,大概是缘分不够吧。
葛兰邦的源起与其他一流歌剧院大不相同,值得在此先做介绍。这是一位英国富豪在他乡下田庄上自建的剧场,用意是在一个无人干扰的环境里经由长时间的排练,制作一些水平至高的歌剧。他在70年前葛兰邦歌剧节开幕时说出的豪语,直到今日还是葛兰邦的制作原则,那就是:“不是我们能做的最好层次,而是任何地方能做的最高水平。”
这位富豪名叫约翰·克里斯蒂(John christie),是伊顿公学、牛津大学培养的精英人物,喜爱音乐、文学、艺术,早年就到拜罗伊特、萨尔茨堡、慕尼黑国家歌剧院等举世闻名的歌剧院、音乐节浸淫演艺。他那时48岁,早就打定主意独身到底,但在偶然的机会里认识一位女高音奥黛丽·米尔德梅(Audrey Milamay),惊艳之后坠入情网,很快就结了婚。他们的蜜月旅行当然是去拜罗伊特,在那儿一同体验瓦格纳乐剧圣殿的传统与气氛后,决定在他们的乡下田庄建起一座同样超乎寻常的剧场。
克里斯蒂先生的田庄在英国东南部东萨塞克斯郡鲁伊斯镇(Lewes,East Sussex),邻近海边的避暑名城布莱顿(Brighton),离伦敦大约两小时的车程。他由于爱好音乐,庄宅里早就建了一座“风琴厅”,专供举行小型音乐会。他的本意是将“风琴厅”扩展成小剧场,但他的新婚妻子劝道:“你若真想花那么多钱,看在老天的分上做得像样些吧!”听了爱妻的话,他找了著名的建筑师,在“风琴厅”外另造起了一个300座的剧场,配有中型乐池,舞台设备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这个剧场后来扩充成527座,60年来一直是葛兰邦歌剧节的演出场所。
他还从欧洲请来一位指挥和一位歌剧导演,三人分工合作之下,在1934年5月28日推出第一个剧季:两出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及《女人皆如此》(《女人心》),两星期间每剧各演六场。
那些专程从伦敦赶来看戏的诸亲好友及乐评家,还有一些看热闹的观众,对这两个演出本来不抱任何希望,但在看完之后却又大吃一惊:因为这两出戏虽无明星歌手,却演唱得头头是道;乐队虽非名团,却也演奏得非常精彩——这绝对是精心排练的结果,而在当时的歌剧界,草草排练就见观众是常态的。
还有一点令观众赞叹的,就是葛兰邦的演出气氛。三百座、音响绝佳的剧场,正好演出亲切细腻的莫扎特作品,而设备齐全的舞台,又能提供与大剧院相似的视觉效果,这整体的演出享受,其实高过伦敦的著名歌剧院。还有,此地的演出与拜罗伊特相同,在下午开始,观众必须盛装出席,每幕之间有很长的休息,供观众好好享受正式晚餐或野餐,更可在风景如画的广阔草坪及精心整理的花园里休憩,这些独特的气氛更是伦敦中规中矩的剧院难以比拟的。正因为这些优点及特点,葛兰邦的名气一下就打响了,不但英国人知道,欧美的歌剧迷也都纷纷来访,70年来盛名不衰。
葛兰邦的艺术特点之一是不请明星,因此成为年轻歌手担纲历练的好地方,出身于此而后举世闻名的歌唱家为数颇多,比尔吉特·尼尔森(BirgitNilsson,1918-2005,瑞典女高音)、琼·萨瑟兰(JoanSutherland,1926-2010,澳大利亚女高音)、卢奇亚诺·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1935-2007,意大利男高音)、米雷拉·弗雷妮(Mirella Freni,1935-,意大利女高音)、蒙赛拉卡巴耶(Montserratcaballe,1933-2018,西班牙女高音)等大明星都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这儿表演,名指挥如卡罗·马里亚·朱里尼(carlo Maria Giulini,1914-2005年,意大利指挥家)、乔治·索尔第(GeorgSolti,1912~1997,匈牙利指挥家)都曾先在这里工作,然后再为其他英国歌剧院音乐厅服务。20世纪的“歌剧教父”鲁道夫·宾格(Rudolph Bing)在1935年被葛兰邦聘为总经理,1949年他跳槽去纽约的大都会歌剧院,不久后成为最最著名的歌剧制作人,这些都是圈内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由于不请明星,葛兰邦可以要求歌手长期排练,也在选角上兼顾剧本的需要。在这儿担纲主角的男女歌手,相貌身材都与角色相符,一般歌剧院里看到的痴肥女高音及臃肿男高音,在这个剧场几乎绝迹。歌手看起来赏心悦目,演技与唱功俱佳,这些今日看了不足为奇的基本要求,在70年前的英国,倒是料想不到的奇迹。这个传统葛兰邦一直坚持,也多少带动了其他歌剧院对选角的改进。
葛兰邦的演出水平也因名导演的加盟而显著提高。曾任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及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的彼得·霍尔(Peter Hall)爵士,1970年代就经常为葛兰邦导戏,1984年更专任它的艺术总监。霍尔爵士在上述两个顶尖剧团的继承人特雷弗·纳恩(Trevor Nunn)爵士跟尼古拉斯·海特纳(Nicholas Hytner)爵士纵横百老汇音乐剧剧坛之余,也忘不了为葛兰邦偶尔导戏。其他著名导演如弗朗哥·泽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乔纳森·米勒(Jonathan Miller)、彼得·塞拉斯(Peter Sellars)等等,也都常为葛兰邦服务,它的制作精彩而先进,也是有其原因的。
过去十几年,葛兰邦最大的改进就是新剧场的营建与开幕。由于观众越来越多,演出要求也越来越高,葛兰邦的主持人在1987年就决定营建一座新剧场,七年之后终于在旧剧场的原址建成。它是一個全由特殊砖石木材及少数钢筋构建的结构,虽然增加了四百多个座位,但仍保持了当初的亲切感,最后一排的座位居然比老剧场的更靠近舞台1.8米(6英尺)。由于剧场内部全为木质,除了视觉效果极端悦目之外,音响效果也胜过了旧剧场,而它的乐池跟后台设备,比旧剧场当然大得多也完善得多。这个剧场在1994年5月28日开幕,距旧剧场开幕刚好是整60年,而开幕的剧目也是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诚为歌剧界的佳话。新剧场的设计曾得过好几个奖项,也是目前世上屈指可数的最佳歌剧演出场所之一。
我们是在7月底开完莎翁故乡的“第31届国际莎学会议”后,驾车前往葛兰邦的。那时所有座券早就售罄,我们几个月前经过特别安排才得到两出戏的四张票,其中一张是赠券,另三张是自购——这也是葛兰邦的规矩:即使乐评人也只送一张票。票价大约125英镑左右,在国际歌剧界算是便宜的。5月中到8月底的演出期间,9万张票很早就被卖光,绝大多数的票是被“葛兰邦歌剧节协会”的会员包去,目前排队想加入此会的须等35年。多出来的少数座券自2005年起放在网上销售,也须排队。若能买到退票或站票,就算很幸运了。
我们看的两出歌剧是亨德尔的《罗德琳达》及比才的《卡门》。《卡门》全满自然不在话下,但像《罗德琳达》这样的冷门戏也全卖光,这就看得出葛兰邦的叫座力了。须知这出戏自1725年在伦敦首演后,极少在欧美歌剧院出现,连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也要等到2005剧季才将它推出,葛兰邦却在1998年就让它首演了。如今葛兰邦每年剧季的六个剧目,必有一出冷门剧目或世界首演的制作,它们照样上座奇佳,可见此地的票房实力有多强了。
《罗德琳达》这出冷门戏的剧情不必赘述,大致是讲中古时代意大利某位贵族在死前将领地分给两个儿子,这两兄弟争斗不息,其中之一战败后远走他乡,留下娇妻罗德琳达和他们的爱子。另外一个被奸臣害死,奸臣篡位之后更想霸占罗德琳达,她为了儿子的安全虚与委蛇。后来她丈夫乔装回来,在忠臣襄助之下夺回王座,与娇妻爱子团圆……
此剧故事并不动人,音乐却相当动听,在专门演奏莫扎特及其同时代作品的“文明启蒙时代管弦乐团”(Orchestra ofthe Ageof Enlightenment)的伴奏下,也在一位法国女指挥充满激情的领导之下,全剧流畅而酣美,其中技巧极难的花腔华彩片段由几位主角分别唱出,可谓精彩纷呈美不胜收。第二男主角贝尔塔里多(Bertarido),也就是罗德琳达乔装改扮的丈夫,由一位东欧次女高音玛丽雅娜·米雅诺维克(Marijna mijanovic)演唱,华彩技巧的要求更高。细听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优秀歌手从容唱来,想起亨德尔时代使用“阉伶歌手”(castrati)扮演此类角色的“不文明措施”,心中不免戚戚。这出戏用现代服饰与布景,倒也并不突兀。
《卡门》的演出酣美有余惊喜不足,以充沛的热情及完美的整体表演见长。以色列次女高音莱纳特·沙汉姆(Rinat Shaham)面貌身材歌喉均佳,她乍一出场就打开台前的水龙头冲洗长发脖子及胸膛,然后猛一甩头,大量水花洒向围观的军官士兵,引起群众哗笑,成为这个制作的效果之一。男主角及其他要角均非知名歌手,但个个称职人人卖力,台上奔放的热力,倒是其他歌剧院很少见到的。伴奏的乐队是葛兰邦驻团的“伦敦爱乐”(LondonPhilharmonlc Orchestra),指挥保罗·卡里加纳尼(Paolo cariganani)虽寂寂无名,也是首度在此露脸,但却指挥得头头是道;若再由音乐总监弗拉基米尔·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亲自督阵,这个著名的乐团应可提供更大的乐韵享受。
两出剧都在下午四点半左右开始,七点左右各有一个长达85分钟的休息,供观众晚餐。大多数观众都去歌剧节的几个餐厅进食,或是享受葛兰邦独有的香槟野餐。这些都须早早预定预付的,价钱也不便宜,加上饮料每人大概60英镑,小费另算。野餐的情调更好,你若早些到达,多付一些小费,那儿的年轻工作人员会带你去一个风吹不到、太阳晒不到而景色较佳的所在,帮你将租来的桌椅放妥,把野餐及香槟镇在小冰柜里,到时再送壶滚烫的咖啡助你送下甜点。游目四观,你会看到夕阳下两三百盛装男女坐在草坪上溪湖边享用精美的野餐,这份优雅与闲适,倒是其他歌剧院少见的。我也发现这儿的观众,衣着的讲究还更胜过拜罗伊特与萨尔茨堡,想来是70年前克里斯蒂爵士夫妇坚持而留下的传统吧。
歌剧节还有相当有名的巡演计划,至英国各大城市及世界各地表演。香港演艺学院漂亮的干座“乐韵剧场”(Lyric Theatre),当年还是由葛兰邦巡演剧目开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