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昭奎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我作为一名半导体技术工程师,在1979年至1981年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被派到日本进修半导体技术。进修期间,我一方面在专业技术上取得了很多收获,一方面对日本科技发展的成就印象深刻。回国后,因为一个偶然机会,我调入中国社科院日本所,此后,我把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日本科技发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曾多次赴日学习和调研,特别是曾到很多日本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普及教育与工匠精神
1980年代中期是我对日本科技发展进行实地考察最密集的一年。比如我访问了日本在1976年至1980年开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组合”(以下简称“组合”)的负责人,了解到日本为了应对与美国的半导体技术竞争,在通产省的主持下,由最大的五家计算机公司(富士通、日本电气、日立、东芝和三菱电机)派遣精干的研究人员,与通产省所属研究所一起,结成了“组合”。
经过4年潜心钻研,共同研究以及同集成电路制造设备企业的大协作,日本终于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核心制造技术方面超过了美国。这展现了平日相互竞争的同行企业,在对付外国强大竞争对手时,能避免分散力量和重复劳作,密切合作和共同研究,留下了组织研发尖端技术“国家队”的宝贵经验。
同年,我又到号称“硅岛”的日本九州考察集成电路工业的发展。从1960年代末开始,位于关东、关西等发达地区的电子大企业纷纷进入九州岛等地,采取“母鸡下蛋”的方式在这里设立分公司或分厂。九州之所以有吸引力,除了用地便宜并拥有丰富水资源外,还在于这里拥有素质良好、民风淳朴的劳动力。虽然当时九州属于后进地区,但得益于日本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普及教育的传统,使这里的普及教育水平与全国一致,并不落后,因而可以容易地招到素质良好的年轻女工加以培养。
九州“半导体人”表现出卓越的工匠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大批女工进厂不久就主动参加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经常以“如何防止污染”“产生废品的原因何在”为题进行讨论,中学毕业的女工也能毫不羞怯地在专家面前发表意见。
通过九州的考察,使我认识到日本人工匠精神的特点:第一,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劳动者的工作态度及其所制造的产品和器物中,还体现在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中。第二,工匠精神是与企业员工的团队精神或说集体主义精神紧密结合的。第三,工匠精神是通过生产实践磨练出来的,生产实践的要求越严、难度越大,就越能锻炼人。第四,工匠精神是不分等级的,工人、工程师、经营者是平等的。第五,工匠精神是不分学历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都可以在生產第一线一展身手。第六,工匠精神在行业之间是不分高低的,低技术产业的工匠精神与高技术产业的工匠精神同样重要。第七,工匠精神需要企业着力培养,也需以国家和社会对普及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支撑。
中小企业与“日本制造”
我还考察了很多中小企业,深感日本企业群体的结构犹如金字塔,成千上万家各怀“一技之长”的优秀中小制造企业构成“日本制造”金字塔的基础。很多只有十几人、几十人乃至上百名员工的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高技术、高质量的零部件、原材料,或为大企业试制新商品提供复杂的加工服务。
不少中小企业的中间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比竟能达到百分之几十甚至长期居于首位,不少中小企业因为能制造其它企业所不能制造的中间产品而被称为“onlyone”(仅此一家)企业。例如,用于驱动潜艇的锂电池技术,用于X-波段相控阵雷达的砷化镓器件技术,用于复合装甲和防弹背心的超级纤维技术,用作导弹的“眼睛”的电子耦合器件技术。
又如,美国三大汽车制造企业使用的轧制模具点名要用“日本制造”,因为美国自造的模具轧制3万次就磨耗得不能再用了,而日本的可轧制6万至10万次。美德龙公司创始人松桥章在1976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用的“对刀仪”以来,至今全世界70%的精密机床都在采用。
日本中小企业的一个普遍优秀的品格是,能几十年如一日,甚至几代人如一日,心无旁骛地磨炼一技之长,干事业既专心致志,又有耐心和恒心。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年左右,美国为8年左右,日本为12年。截至2015年,日本超过150年的企业有21600多家,中国不足100家。这些中小制造企业以及它们所组成的产业集群,正是日本技术实力的基础和底气所在,有学者称之为日本“国宝”,将匠人的光辉业绩赞誉为“人生教科书”。
我在日本看到许多电视频道经常播放广大工匠和工程师如何奋斗在科技和生产第一线的有思想、有情节、有故事的专题节目,引导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关心科技,立志投身科技事业。
其实,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不仅表现在制造业,也表现在其它行业特别是服务业。比如每年运行约12万趟的东海道新干线列车,包括灾害时的运行在内,其每年平均误点时间只有36秒。当今为人们广泛使用的手机“扫一扫”二维码技术,是日本电装公司在1994年开发的,由于该公司无偿公开技术,使之得到了爆炸性普及。
谈到日本科技发展经验,不能不提到美国在战后初期的积极帮助。而当日本在一些重要高科技领域迅速接近和超过美国时,美国一方面对日本的高科技和产品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领先地位可能被取代,于是反过来压制、打击这个竞争对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的“日美半导体战争”,迫使日本最终退出了市场销量最大的DRAM存储器芯片领域。1980年代初,美国联邦调查局以日本人非法复制IBM公司的操作系统软件为由,逮捕了日立制作所和三菱电机的多名社员。当日本精英社员以被戴上手铐的姿态出现在电视上时,日本国内受到了很大冲击……高科技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关系到国家安全,回顾美、日之间高科技竞争的过往,有许多启示值得深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也依然存在一些挑战。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扩大开放,增进强项,补足短板。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自主开发,另一方面要争取更多地与日本、韩国、欧洲等科技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
其中,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估日本作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和第二科技大国的地位,实事求是地评估日本科技发展的真实水平与独到特色,认识到与日本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并持续改善同日本的关系,大面积深入发展与日本大中小企业的科技贸易、科技交流和科技合作,争取日本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
科技力是综合国力的核心,企业进步是国家进步的基石,技能劳动者和科技人员的素质是科技发展的源泉,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对日本科技发展进行自然科技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可望对发展中日科技合作,对日政策研究乃至对国家发展与安全战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