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帅
摘要:让·巴蒂斯·卡米耶·柯罗(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年)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风景画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影响了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但他却不属于任何一个派别,因此他被称为是“难以分类的画家”。他的风景画充满诗意,画面有时灵动,有时静谧,并且他非常擅长使用丰富的灰调子,注重大气和光线的表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画面之中。
关键词:柯罗;风景画;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5-5312(2019)12-0028-01
柯罗被很多人认为是巴比松画派的一员,其实并非如此。他风景画中的诗意以及情景交融的思想是巴比松画派所没有的。他的构图有着新古典主义的平衡但不死板,画面总能给人无穷的欢乐。观众置身与画前似乎能闻到花香,听到鸟语,明朗而又朴实,他恰当的把自己的艺术称为“室内乐”。柯罗对古典主义的题材有着特殊的偏爱,他非常喜欢文学,有些题材还取自圣经。从他很多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如:《沙漠中的艾卡》(1835年)、《森林嬉戏》(1859年)及根据文学作品所作的《金星》。
柯罗的画面注重色调的和谐,并且擅于使用灰色调,他的风景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普桑的影响,并且学习了普桑画面的理性、秩序与和谐。如他的早期作品《娜妮桥》,画面淳朴笔触自然。《娜妮桥》其实有两幅,一幅是柯罗在意大利写生的作品,另一幅是他特地为参加沙龙而准备的作品,他按照古典主义的手法把写生作品做了很大的改变。写生的这幅《娜妮桥》更加生动,柯罗将画面分割成近景、中景和远景三段。画面中层次分明,近景对比强烈,形体饱满,远处的山像遮住了面纱朦朦胧胧,他运用自己独特的笔触与色彩将整个画面融入到一个整体的灰色调里,画面不注重细节的刻画而是追求统一性和画面的氛围。
在对大自然的观察、解读及大量习作后,柯罗学会了对光线的把握和对建构实体的表现,他的画面更具空间感,笔法日益成熟,并且画面中透出浓浓的诗意。里瓦景色是柯罗萌发诗意的重要因素之一。柯罗对里瓦的景色十分迷恋,以至于他在1834年画了《里瓦湖景》之后,在1835年又创作了一幅《里瓦湖的回忆》,这有可能是他对渔夫,对湖面喜爱的缘故。在《里瓦湖景》这幅画中,有一条小船悠然自得的游行在平静的湖面上,矮山和绿树形成色调的对称,湖面上的小船成为视觉焦点。他将树与山都安排在暗处,不仅加强了画面的厚重感,而且与湖面形成色彩明暗的强烈反差。柯罗运用光感使画面笼罩在统一的环境中,用古典主义的构图述说浪漫主义的诗意。
柯罗的作品带有文学中的浪漫,如《金星》这幅作品,它的灵感是来自法国著名文学家缪塞的诗句。画面描绘的是微亮的天幕下有一位美丽的少女。画家大胆独特的构图引人入胜,他将人物安排在画面中间,她依靠在中间的大树旁,左手提着长裙的下摆,右手伸向天空,似乎在寻觅着,抚摸着什么,这位少女就是缪斯女神的化身,就是诗人的灵感。右边树木的深色调与天空形成对比,而天空倒映在池塘里,湖面又与天空相呼应,河畔的牧羊人正赶着羊群回家。柯罗的色调从最深到最浅可以分为20级以上,他曾在笔记中写到“我从来不急于画细节,我首先注意画面的气势和特点……只有在这一切就绪的时候,我才寻找精确的形与色。我作画总要不断琢磨,反复推敲,不受任何体系的约束”。他的画面有一种动律,有时带有动人的故事性,使人感到诗意与甜美。如柯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孟特芬丹的回忆》,这幅作品扣人心弦的是诗意美,画面右边是一棵拱形的大树,大概占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画面的左边是一棵小树,树下有一个母亲,好像在给膝下两个孩子摘果子。绿褐色的調子几乎充斥着整个画面,使其形成银灰色调。人物的蔷薇色衣帽,在整个灰调子里显得协调而又醒目。雾蒙蒙的树木和涟漪的水光反射,具有一种诗意的情趣。波士顿写到:“柯罗作画两千,而美国尽藏有三千,这是不足为怪的事情。”柯罗不反对他的仿制品,因为他的善良,有时别人买到他的赝品,他会同情别人,然后帮他改改或者直接重画一幅给他,这就是淳朴而又可爱的柯罗。他画面中总会出现一些人物但大多较小,要么在画的角落,要么在中间。
泰奥菲·西尔维斯特曾说过“柯罗的画柔和,没有强烈的对比,色调十分和谐,而纯调子很弱,色彩变化无穷,色阶几乎成单色,恰恰有些朦胧。他的画不刺眼,地上灰烟滚滚,不知是尘土,还是蒸汽,徐徐弥漫于水面,笼罩着树木,遮蔽着光线,试把这层烟幕拉开,我们便会心旷神怡的发现一片广阔幽静的境地,在那里一切都沐浴在透明的阴影和温暖的光辉之中,这就是柯罗的画境。”其实柯罗的大部分画都是带有这种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像中国画所特有的那样,注重韵味,注重用笔与墨色。他的画面特别注重体现光线与大气变化,把色彩运用的非常微妙。柯罗的作品对风景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