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主要路径初探

2019-07-12 10:49胡爱军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

胡爱军

中共永州市零陵区委党校 湖南 永州 425100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乡村发展动力。

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必须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党对“三农”的领导,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强动力、增后劲。

1.1 建立人才向农村流动体制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乡村振兴既要留得住绿水青山,也要留得住振兴人才。必须有效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强化人才支撑,把培育本土人才与引进外来人才相结合,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返乡民工等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广阔的天地大施才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1.2 健全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健全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切实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公共财政要以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把普惠金融重点放在农村,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同时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乡村振兴最终要靠农民,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

1.3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形成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选拔和培养“一懂二爱”的优秀农村干部,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带领广大群众共同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二、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保障。

2.1 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习总书记一再强调“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的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首先要培养选拨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雁飞千里靠头雁”,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重点要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严厉整治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基层党组织要担负教育管理好党员、组织宣传服务好群众责任,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用高质量的党建锻炼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动力。

2.2 提升乡村法治管理水平 乡村法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目前在乡村治理中,还存在着农民法治意识相对淡薄,“遇事找关系、办事讲人情、信官不信法、信权不信理”的现象,要立足农村实际,加快涉农立法速度,提高立法质量,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彻底打掉黑社会势力,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的权威地位。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法律援助和法律顾问进村,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让广大党员群众自觉维护乡村秩序。

2.3 夯实乡村德治善治基础 德治在我国古代基层治理中有着丰富的宝贵经验,在乡村治理中起着基础作用,只有行政管理和法律约束是难以让农村社会真正实现和谐稳定,中国乡村大多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只要善加利用引导,就可以形成与法治相辅相成的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精神和优良民风家风,形成新的社会道德标准。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树立宣传新乡贤道德典范,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用榜样的力量带动村民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用美德的感召带动村民和睦相处。注重以文养德,让丰富的传统德育文化和珍贵的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乡村治理体中的鲜活资源,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三、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乡村才能兴,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幸福。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水平。

3.1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质量 坚持以品牌引领优化产业提质,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格局,破解农产品同质竞争和增产不增收困境。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要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建立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绿色生态和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推动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坚持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提质,园区能聚集资金、科技和人才等要素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应注重园区平台与特色乡村发展相结合,大力培育发展产业、生态、生活一体化空间的产业园区。

3.2 突出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突出围绕特色产业求突破,结合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生态和文化资源,发展一批与本地农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原汁原味发展一批地域文化鲜明的乡村旅游,以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产业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突出推进产业群求突破,围绕农业特色产业,把亮点做成主业,建设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产品品质优良、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标准化基地,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突出延伸优势产业链条求突破,因地制宜,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多方位发展、多环节增收。

3.3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因地制宜,聚焦主导产业促融合,与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布局,形成产业优势;坚持市场导向促融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产业价值链增值空间,形成价值优势;坚持绿色发展促融合,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形成生态环保优势;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养老等项目,不断完善订单农业、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经济优势。

四、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习总书记提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效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

4.1 突出人居环境治理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被边缘化,导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采取政策倾斜,优先考虑环境治理资金,加大对环保项目、环保设施、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等资金的投入力度。当下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已成为一大公害,严重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是乡村振兴首当其冲的任务。首先要控制源头,要引导农民分类减量就地消化,推进厕所革命,建立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无害化处理进程,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扎实做好饮用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等防治工作,保护培育乡村景观环境,提升村容村貌,使乡村的环境更美,乡韵更浓,活力更足,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幸福美好家园。

4.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总体看相当不错,到处山清水秀,郁郁葱葱,但局部还不太完美,突出表现在村庄绿化差异较大,农民的院落绿化少,过度硬化现象多,自然和谐度较差。进一步完善企业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安全农产品生产和有机肥推广使用的税收、价格、信贷等优惠政策,加大农村生态林和经济林的补偿力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效化解农村生态恶化趋势,保障农业健康发展。推进村庄环境绿化工作,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美化庭院环境,防止屋前屋后过度硬化,在村庄道路、河道、沟渠、房屋两旁,栽树种草,培育生态景观,提高村域覆盖率。同时加大环保违法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付出高昴的代价,努力建设群众放心、安心、舒心的美好家园。

4.3 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经常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着力增加群众在环境管理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让群众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做到发展与保护并行,建设与美丽并重,既要让乡村保留田园风光的自然之美、民风淳朴之美,还要融入现代元素。让农村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成为城镇居民的美丽乡愁,让乡村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五、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焕发乡村文明新风。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5.1 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 农村传统文化大多经历了数百年、上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岁月沧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标志,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必须对现有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规划好,保护好、恢复好,合理适度利用。在保护好的同时,还要深入挖掘整理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对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手艺、民俗等文化的传承,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旅游开发,把这些传统文化用好用活,让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5.2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目前,农民基层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也比较匮乏,网络在农村还是奢侈品,各种文艺活动基本停止,有些除了看电视和饮酒,主要打牌,打麻将和其他赌博活动,这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有人形象地说,多一个广场就会少一个赌场,多看一次“名角”就少拌一次口角。继续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包括文化广场、蓝球场、读书室、活动室、健身场等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艺人才,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充分利用农闲、节日组织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既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也不断巩固传统阵地,占领新兴空间,冼涤“精神雾霾”。

5.3 有效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现在农村社会风尚和风俗习惯方面有许多与新时代不适应的陈规陋习,比如大操大办、厚葬薄养、高额彩礼、赌博行风,盲目攀比等不良习俗,加重了农民负担,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绊脚石。必须下大力气整治这些不良习俗,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党员组长和新乡贤带头示范作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台红白喜事规章和流程,对礼金数量、酒席规模、烟洒档次等标准制订《村规民约》和《文明乡风倡议书》,逐步实现农村移风易俗制度化、常态化和合理化。同时通过会议、电视、新闻媒体等形式,制作印发移风易俗宣传标语,加大宣传力度。只要我们努力坚持,成风化人,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在新时代让乡村文明焕发出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农民丰收歌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农民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