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130117)
并置人物,意味着将两个(包含两个)以上的人物与其附带的内容并列置放于一起,在同一主题之下,几组不同的人物与故事共时发生,彼此独立,但又相互映照,从而完成作品内容与情感的构建与抒发。并置人物的设置在电影或是文学当中已是经常使用的手法,但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之中,由于舞蹈语言具有极强的抽象性与概括性,不像文字语言可以准确的描述出人物关系与人物行动。所以在“情节式”结构样式的群舞作品中,多数编导只择取一个主人公或是以单线线索展开叙事。设立并置人物,展开多线叙事,尤其在具有时长限制的小作品中展开多声部叙事,则对于舞蹈编导的编创技术要求极高。舞蹈编导在设置并置人物时,则需认真考量好不同人物之间的种种联系,并将其协调连接好。
群舞作品《转山》叙述的是朝圣途中,暮年老翁携生病的老伴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路,年轻丈夫陪身怀六甲的妻子迎来新的生命的两段故事,有别于多数群舞作品中仅设立一位主人公为叙述核心的作品,编导王舸在舞蹈作品的叙事空间里并置了两组人物相互映照,以舞群穿叉、联系着两组人物的行动与情感,借助对转山路途中一老一少两对夫妇的生动刻画,审视生死,咀嚼情感,唱响生命的颂歌。这两组人物在平面看来就像朝圣途中遇到的同行旅人一般自然,情感与行动彼此独立,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故事生命。但是,当格桑花掉落,老人在老伴的怀中故去;身怀六甲的妻子在丈夫的陪伴中迎来新生时,故去与新生、年老与年轻,两组人物背后所代表的象征意象互为一组鲜明的对比。当两组人物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叠加交织在一起时,其产生的情感力量逐渐递进直至人心。编导王舸将两组不同的人物统一在同一主题之下,以人物与人物间的“对比”发散出不同的行动与情感,从而在对比的逐渐推进之中,作品表达的情感力量一触即发,导演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立意便在这两组互为对比的人物对照之中逐渐显露明朗。
舞台是一个暴露的场所,所有信息都显现于舞台之上无法藏匿,与此相对,观众的视点具有聚焦性,当舞台之上的有效信息出现过多时,便会扰乱观众的视点,造成观众不知该看向何方的尴尬局面,观赏感受自然也大打折扣。《转山》之中并置人物的设立,包含着主角ab、主角cd、与舞群三组类别。在编创过程之中,编导面临着多重关系与信息的协调,在人物行动、舞群调度等外部信息的具体呈现时,则需编导强大的编创技术协调这几者,做到清晰明了。
在作品开始之处,编导营造出转山路上人们朝拜的外部环境。随着人群敞开,两组人物便置于同一空间的一前一后处一并亮相,在这共存的时间之内,编导为两组人物设计了不同的形态与行动,年轻的丈夫豪迈矫健,紧紧呵护着身旁身怀六甲的妻子,年迈的老人佝偻着腰,与自己身旁体弱咳嗽的妻子携手相伴,两组人物在形象与形态上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对比,编导便借这两组人物共存一刻时的不同形态与行动组成作品展开叙述的“前情提要”,清晰明了的像观众传递了两组不同人物的基本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两组人物重叠的时间只有短暂的十多秒,编导并没有让这两对人物重叠过久,当两组人物的行动与感情活动重叠过久时,便会造成观众视点的混乱,当编导利用典型表意的动作形态清楚的传递信息之后,便开始人物之间新的转换——交替闪现,编导运用舞群营造出盘旋的山道,舞群似群山,两组人物便在山与山的转换之中交替闪现,不同的行动与情感穿插在其中,逐渐完成叙事的推进。
在以“情节式”为结构样式的群舞作品之中,人物与情节是必不能少的元素,相较于单一线索、单一主人公为叙述核心的舞蹈作品,并置人物的设置所带来的复线叙事,可同时进行不同情节乃至情感面的叙述与表达,从而增进叙事内容的丰富与情感的饱满度。《转山》之中一老一少两对夫妇的设立,分别引领着不同的行动与感情,构成不同的情节,积极有效的推动着叙事的进程,同时,当两组人物间看似不谐调的部分相互并置叠加之后,其激发的情感力量也让人无比深刻。总而言之,群舞作品中并置人物的设立,有力丰富着叙事内容,并在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映照之中,情感随之升华,给人以深刻的记忆。
并置人物的设置对于文学、电影艺术来说已是老生常谈,但对于舞蹈创作来说,尤其是群舞类的小作品创作之中,短短十分钟内便要交代清楚两组甚至多组人物,仍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在同一主题之下设立不同性质的人物彼此交错照映,不同的人物引领着不同的行动,不同的行动之下又埋藏着各自所饱含的情感。编导需要找到人物内部的微妙联系以及运用巧妙的编创技术转换不同的人物,从而真正的利用并置人物服务于作品的叙事内容与情感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