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泾川县文化馆 74430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各民族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各自不同的土风舞蹈作品,这些作品是当代民间舞蹈的“根”,它诠释的土风气息、人文特色以及本地域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无不呈现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悟,是民众智慧的结晶。以舞娱神,与神共舞以及随时随地随意即兴而舞,更是其司空见惯的特征。今天我们所称的“民间舞”实际上是舞台上表演的由各专业艺术团体加工整编和学院派训练体系下的剧场民间舞,具有一定的“非民间”文化属性,因此传统的地方民间舞应形象准确地称之为民间土风舞。传神活动中的舞蹈便是其中的一种。
传神是流传于甘肃天水地区(史称秦州)的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是伏羲文化的旁枝,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平时的节庆祭祖中也有,但数此日最为隆重。传神活动在历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信仰、特定祭祀仪式、具备祭祀场所、以及由这一活动影响形成的民间习俗,特色艺术活动等文化体系,作为一种较为原始的宗教仪式,其影响已超越了宗教祭祀意义本身,成为当地民众在农忙之余的娱乐,欢庆活动。传神是祭山、开山舞、祭神、祀公鼓舞、香火舞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当地人称表演者为祀公。相邻几个或几十个自然村的人供位神,被供奉的神灵有性别之分,男性神一般都称“某某爷”,女性神称“某某娘娘”是传神祀拜的对象,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方圆几十里外的人敲锣打鼓,抬着各自供奉的神,聚集在一个打谷场上共同祭拜,众神聚会,人神合欢的传神活动便拉开了序幕。
祀公鼓舞,是传神活动中的重头戏,也最有研究价值,在此作为典型加以描述。鼓有“神祗之灵和震撼之美”,自古鼓与神联系在一起,鼓之舞之以敬神。人们认为鼓能通神,它能将民众的心愿传递给神灵,故当地民众将这一活动称为传神,以此传递民众在生活中“神圣”的心理诉求,可见祀公鼓舞是传神活动中的亮点所在。
祀公鼓是舞蹈时所用的道具,由羊皮制成,是形似团扇直径约60公分的单面鼓,柄部是梅花形铁圈,上缀小铁环。击鼓时鼓鼓心音响宏厚,鼓边音响清脆,配合鼓柄的铁环声,就能击出抑扬顿挫、复杂激昂的鼓点,产生不同的音律,充分激起观者的情绪,渲染演出气氛,再加上表演者那矫健的舞姿和精湛的舞技使表演者和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实谓“鼓舞人心”。
开始表演时,祀公头领头戴法冠,身披红袍,一手持斧(法器),一手扬鞭,口念咒语,挥舞法器为先,其他十几名祀公分两列紧随其后,一手持鼓,一手拿鼓槌敲击,走一些简单的队形,起初,鼓声沉闷、铁环声轻、舞步单一、动作迟缓,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以祈求众神下凡附体,随后节奏轻快,动作力度加强,蹲跳、转打、情绪亢奋,表示得到神力已将鬼怪邪恶驱走,可保平安。接下来的表演欢快热烈,祀公们边敲鼓边变换造型与队形,表演轻快多变、乐观风趣,表示得到神力后的喜悦和对神的感激。此时,高低有别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铮铮有序的铁环声与舞者的舞姿韵律相映成辉,融汇一体,达到人、鼓、神三者合一的境界,既有程式化的继承,又有随机性的发挥,既有动作统一的威慑力,也有众星拱月的吸引力,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与生俱来的生命冲动,叫人无不为之激动。
接着是技巧和技艺对赛尤为精彩。技巧部分是融舞蹈、武术、杂技为一体的表演,有两人的腾跃、扑打、虎跳、翻跟头;有多人的叠鼓、穿插、跑阵,叠鼓跟叠罗汉相似,叠起的人将鼓面朝正连起来形成一面鼓墙,叠鼓者不敲鼓,只抖动铁环做造型,其他祀公在周围敲鼓助威,表演配合默契,整齐划一,气势磅礴,给人以震撼之美。技艺部分的表演体现在两队祀公的对比表演中,一队表演时,另一队倾听,有时两队合奏,这种比赛无输赢之分,只求活跃气氛。先是比鼓声,这队强奏鼓点急促有力像飞瀑击石,那队缓奏鼓点轻快如雨打芭蕉,两队合奏时山呼海啸,风起雷鸣,动人心魄。最后比舞头辫,表演着头戴特制的帽子。顶部有一米长的假辫子,舞时可随身体的律动有节奏的旋转,这队将身体微弓,伸长脖子,边颤膝摇头,边抖动鼓柄下的铁环,使辫子飞快的转动,那队则直着身子,边摇头边敲鼓,时而蹲下,时而直立,而辫子急转不停,整个表演灵活轻巧,风趣欢快,别具一格。
传神活动神奇、动情、壮美,祀公鼓舞激荡、振奋、开怀,纵观其中的一系列舞蹈元素,其特点可归纳为:
传神活动源于沟通人神关系的祭祀巫术,是农民自发的敬神活动,当然其中也有自娱性质,但绝不为外人表演而特意举行,在舞蹈观念和演变形式上,有神灵附体之说,表演者可以随时进入角色模拟诸神舞蹈,整个祭祀活动处处显现出一种原始巫风的遗迹。另外,活动对女性有严格要求,只准观看不能参与。
舞蹈中不但有相同或协调的舞姿,还有整齐或和谐的鼓乐,不足之处是音乐伴奏尚须探究,有些地方音乐中锣声铿锵,歌声高亢,虽不失感染气氛,但常常出现“喧宾夺主”或“舞不够锣鼓凑”的感觉。
传神活动中的舞蹈非常讲究队形的排列与场面的变化,已有了巧妙的编排和精心的设计,又有场面变化图案,这些图案有一定的名称、人数与套路,其中积淀着民众的智慧与古代文化以及数学的一般原理,是发展成熟化了的民间土风舞蹈调度形式之一。
从舞蹈动态来分析其舞姿丰富多彩,舞蹈动作热情奔放,强健粗犷,幅度较大,舞鼓动作难度较高,在弹跳、翻腾、扭身等状态下身体重心平衡度的把握均具有一定的基本功和协调性,一些花样动作就算专业的舞蹈演员一时半刻也很难学会。
传神活动中的表演者,都是在本地自然环境、风俗世情熏陶下的普通百姓,他们不仅是该舞蹈的创造者与发展者,也是继承者与传播者,跳舞对他们而言是专长而不是专职,因此通常凭借口传心授,子承父业等方式直接传承。
残存的资源是可贵的,正如依稀可寻的民间土风舞蹈,我们如何唤起她新的生命力?在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后,民间土风舞蹈以古朴的风格,神秘的韵味在新时代的需求中应该找到她的定位,发挥其无穷的价值。用最现代的语言体现了最传统的中国文化。民间土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除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外,更重的责任在艺术团体、学院派的文艺工作者身上,由于我国地城辽阔,民族众多,呼吁保护民间文化的方案很多,但深入落实的较少。在此我建议从“当地入手”,也就是说从该土风舞蹈的发源地或附近的文艺工作者、艺术团体和学校为切入点,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传播。在体态语言、音乐伴奏和服饰道具的选择方面,保留和肯定原有动律风格的同时,应突破一些不可取的程式化的束缚,充分考虑到当代人的完美要求,使之具有相对固定的舞蹈动作和与之匹配的音乐伴奏、服饰道具等,合力打造一种为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认可,喜爱和追求的现代艺术,通过舞蹈灯光以及舞蹈段落的综合设计,挖掘与发展更为深层的土风味,使土风舞蹈从“山村”“庙堂”迈向公众舞台与城市广场。
神州大地上的舞蹈艺术多姿多彩,秦州文化只是其中一小块,而传神活动中的舞蹈便是这一小块上的奇花异草。文中所述的传神,不只指秦州伏羲文化下的传神活动,是对整个神州大地上所有的民间土风舞蹈形式以及一切祭祀舞蹈文化的传承呼吁。这里所讲的传民众心声也不单是秦州当地民众祈求盛世太平的心声,而是天下百姓真诚、自信、豪迈的形体化诉说,感动的也不只是普通百姓心目中的一方神灵,而是通过舞蹈表情、姿态、动律相结合的意会符号,感动观众,感动自己。以舞娱神、以舞娱心、以舞健身、以舞同乐,其本质依然是精神的需求,精神的崇尚,故传神,将给予民众的是真、善、美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