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与对策:论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

2019-07-12 09:56:25李玉洁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21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初中生中华

李玉洁 (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21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1中华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但是它在新时代仍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在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在它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德,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初中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初中生身心发展迅速,自我意识不断觉醒,这一时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但初中生的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所以需要对初中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加以帮助和引导。而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很多内容被人们所熟知,大部分初中生在小时候就听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这使他们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提升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起热爱国家、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利于国家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他们只有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应充分利用中华传统美德这一宝贵资源,加强对初中生的道德教育。虽然目前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部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连接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但目前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部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学生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所以必须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的水平,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小学时期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是共产主义远大的理想信念,他们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更加难以落实到行动中去。初中时期是学生道德品质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当前发展水平,没有考虑到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评价缺乏多元性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中仍然存在“重智轻德”思想,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多元性。虽然学校逐渐认识到道德品质在初中生综合素质发展所起的作用,但仍然存在着“唯分数论”的观念。部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更加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他们只着重讲解考试常考的“重点”内容,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学缺乏足够的引导。对学生来说,他们也只会学习老师说的“重点”内容,对中华传统美德理解不深,更加难以将中华传统美德落实到行动中去。在单一的教学评价下,教师注重对书本知识的传授,重视考试而形成的终结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家长的评价重视不够;重视学习成绩,而对道德、身体素质、审美、劳动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不够。

(三)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获得的知识是从实践得来的,还需要回到实践中检验。道德与法治要求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形成较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然而,在一些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们只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很少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学习需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体会和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厚意义。缺乏实践的中华传统美德学习,使得初中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书本知识中,停留在表面的认识,难以树立对它的热爱和认同,更加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来。

三、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路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采用有效的路径,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同样,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时,采取有效的路径,就能使初中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

(一)增强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要想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师需要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并注意留心观察同学们的道德发展水平,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初中生身心发展迅速,思想活跃且逐渐成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同时,这一时期初中生获得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对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初中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再加上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可接受的教育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有的同学不明白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教师就要着重讲解其内容;有的同学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有关知识,教师就要通过大量事例,让同学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能够生活中能够自觉按照中华传统美德的要求做事。

(二)对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思想品德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改变以往过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方式,促进教学评价多元化。在教学评价中,既要了解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要认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除传统考试评价外,还应该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对中华传统美德认识状况,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教育,加强引导;编制“成长足迹”,记录初中生平时的品行和学习情况,让老师、同学、家长进行评价后,再发放到学生手中,便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等;教师可以利用课上、课间和家访时间对学生进行观察,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和日常行为,看其行为是否符合中华传统美德的要求,从而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注重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是学科课程,而且也是实践课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课程的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学科课程,所以要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也需要不断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初中生往往会被新奇事物所吸引,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实际锻炼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拓展视野,升华情感。例如,通过组织参观革命纪念馆,向学生介绍英雄人物的事迹,使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通过组织校园环保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通过组织向山区捐款活动,让学生学会奉献精神……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促使他们自觉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爱国、奉献、责任等意识。当然,组织活动要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在活动之后要做好反思与总结。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传统美德中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其中很多内容也是道德与法治课中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的良好品格。所以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初中生中华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为立身之本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重“义”之人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身边的传统美德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