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的现实主义思考

2019-07-12 08:40南京邮电大学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1期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药神现实主义

(南京邮电大学 210000)

现实主义指“在形象中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通过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和历史性对人物进行刻画研究,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和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电影中的“现实主义”,是电影的媒介认知和功能属性,是指通过审美的方式,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之上,对现实生活本质、社会历史发展、人性善恶的判断进行深刻揭示。中国不缺乏优秀的现实题材的电影,从《芙蓉镇》到《黄土地》,从《亲爱的》到《烈日灼心》等,都获得了观众的好评,且获得不少电影大奖,但票房却相对不高,直到《我不是药神》的出现。

《我不是药神》的上映获得了社会反响和票房的双丰收,自点映以来收获了一致好评,猫眼电影评分为9.7,淘票票评分9.5分,豆瓣评分9.0分,收获31亿总票房,电影瞄准当下社会痛点,揭示出国家医疗改革和群众看病难之间的矛盾,引起观众热议。该电影植根于我国现实,是我国国产现实主义电影的“标杆之作”。不得不承认影片将“灰色幽默”融入其中,以喜剧的形式进行包装发行是其成功的主要元素,但影片对“现实主义”风格处理和对“现实”细节的巧妙处理也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

现实问题:观众的情感痛点

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重要使命在于能够对当今社会现实和人生进行深入挖掘,相比国内部分现实主义电影所揭示的没营养的问题,《我不是药神》并没有规避尖锐的社会盾,而是直面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平凡人的视角叙事,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药店老板贩卖印度仿制药的故事,由真实的事件改编而成,通过情节设置和人物角色内心的变化等一系列手法,使得底层人民关注的民生医疗问题艺术化地呈现于荧幕,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种种现实困境,激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电影运用了比较通俗的表达方式,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实题材的影片往往情节很复杂,这就越需要运用简单的叙事方式,考虑到这点,《我不是药神》采用了较为标准的四幕式结构流程,即开端、发展、危机、高潮,将故事层层推进展开讲述,观众整体的观影感受就是流畅,能够看得懂、理解得透。

全片给人以深刻思考,《我不是药神》除了娱乐大众,也承担起到了关注社会问题的作用,正如片中老奶奶的肺腑之言: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生病吗?影片开始部分笑料十足,后半段却让人泪流满面,接近底层的社会现实问题,直击观众心中的痛点,有情怀,有温情,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现实生活中,无数的家庭因病致困有的家庭甚至因为一人重病而将整个家庭拖垮,使人们也丧失了尊严和体面。许多病友也残忍地面对没钱就意味着死亡的绝境,影片对底层白血病患者的生活状态的藐视,不仅收获了观众的笑声和眼泪,同时也唤起了社会对于癌症患者的关注,承担起了电影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现实的责任,做到了影片艺术性、社会性和反思性的结合,给观众带来新的审美感受,实现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美学主张。可以说,单从影片的选题上看,已经成功了一半。

现实人物:小人物中的大英雄

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获得成功除了要注重生活细节的处理,尽量反映现实生活本来面目,还要对原型故事人物恰到好处的艺术处理更为重要,唯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影片中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处理,为观众塑造了典型形象。

男主角的原型是真实生活中的“药侠陆勇”,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病患,在吃低价代购药的同时还帮助病友买药,救了一批病友。后因其涉嫌销售假药被捕,湖南省当地检察院在综合考虑事件本身的性质后,最终决定撤诉。影片正是在这起案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和商业包装,整合为一个剧本,故事展现了警察、贩卖者、病人三者之间的冲突,使得仿制药贩子程勇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罪犯,而变为变成了“正义的犯罪者”、“英雄”。

主人公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保健品商贩到成为印度仿制药独家代理商,再到不惜成本低价卖药,自掏腰包拯救病人,完成了草根到“药神”的转变,也实现了从自私到无私,从利己到利人,从人们眼中的失败者到心灵救赎的过程。影片中无不体现着小市民的温暖和平凡,程勇给自己的儿子搓澡,小孩子疼的直叫,父亲高兴的露出慈爱的笑容,父子之间互动的温暖表露无遗;再比如赚到钱时,大家围着火锅一起狂欢,影片让观众感受到浓郁的情感共鸣;不同于一般的英雄主义影片的宏大叙事,刺激主人公程勇的“良心发现”的是父亲的去世的遗憾、弟媳的恳求的不忍、病友离去的愧疚,也犹如普通人一样。

患者吕受益可谓无数绝症患者的缩影,因病致困使得他步履维艰,高昂的医药费更是让他陷入绝望,无时无刻不处于生的希望和死的解脱的抉择中,为了不拖累家庭,他最终选择了自杀,令观众唏嘘不已,但这或许就是当前中国底层患者的现状。

刘思慧是典型的病患家属形象。她身为单身母亲,独自承担抚养女儿和高昂医药费的重责。在现实社会中,类似遭遇的患者家属不计其数。她在女儿面前一直展现积极的一面,在生活重压下坚强而努力,给女儿生的希望。为了赚钱救女儿不得不放弃自尊到夜店跳脱衣舞。观众们无不对她深深敬服,她就是女儿眼中的英雄。

该片对片名的制定也反映了对“小人物”的仔细打磨。影片对片名进行了三次修改,从最初的《印度药神》到《中国药神》,再到最后上映时的《我不是药神》,电影刻画的普通“小人物”形象与其所作的“英雄”般的事迹相对比,更彰显了其行为的来之不易。

现实思考:民生的实际改善

作为一部具有较强社会性和现实性的作品,该片从生老病死、因病而贫的视角切入,让该片有了深厚的社会土壤。而情与法的伦理碰撞更让该片具有了现实意义,其中专利权与病人的生命、金钱与善良等元素的碰撞和角力,让观众难以用对错来衡量片中的人物行为,增强了事件的复杂性和现实性。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并不是一味地批判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而是将故事落脚于光明和希望。片中的吕受益在孩子出生后,抱定要活着的信念,却在断药的时候,绝望的选择轻生,因为它看不到希望。影片艺术化的手法表现了病人强烈的求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精神力量的伟大。

现实主义文艺思想要求文艺作品既从生活中来,又复归到生活中去。现实主义精神所涵盖的一项重要命题,就是文艺作品须对现实生活产生意义,正如英国记录电影学派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所说:电影不能只是物质世界的一种反映,还应成为铸造现实和赋予社会价值与意义的能动工具,病人在黑暗中坚守着信念,他们的生命在支离破碎中继续,当还能看到一丝希望就会不顾一切去努力。

电影的面世迅速引发了社会舆论对进口抗癌药问题的关注与讨论,甚至李克强总理亲自做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急群众所急”。影片上映后不久,国家医疗保障局积极应对,与国内外医药企业对抗癌药物展开了谈判和合作,全国多省也相继宣布将更多特殊抗癌药品纳入医保范围。可以说,电影利用其内容对社会舆论的强大吸引力,实实在在促进了社会民生的改善与进步。医疗改革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进步,让人民有了保障,给了人民希望。影片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温暖,更是希望和力量。是让人窒息绝望,黑暗到底的时候,再一次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不是药神》带着强烈的本土风格,与观众实现了精神上的共振,让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感受了能量、阳光和希望。

《我不是药神》是近几年来中国电影的一次重大突破,主创人员带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责任感用实际行动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惊心动魄的场景,感受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多的是引起了大众情感共鸣和对底层特殊人群的关注,通过小人物的反差转变、弱势群体的生命诉求来折射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期亟需解决的社会矛盾。此外,影片在进行社会现实主义叙事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对情与法、善与恶等诸多伦理悖论的思考,这对我们如何看待复杂的现实世界有着重大意义。《我不是药神》 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重成功,为国产现实题材影片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我不是药神药神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中国药神李时珍
《我不是药神》
徐峥 从“猪八戒”到“药神”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自我较劲”成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与宁浩五度合作 徐峥:电影营销越来越难做了
《我不是药神》在沪举行发布会
《我不是药神》海报特辑双发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