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诗详注》中诗法评注的分析

2019-07-12 13:05北京体育大学100089
大众文艺 2019年8期
关键词:声律诗论对偶

(北京体育大学 100089)

仇氏在卷一第一首诗的注释中引用了严羽《沧浪诗话》的一段内容,“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其用功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接下来整本全书的评注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这段话的思想,即重视对诗法的详细阐释。通过对诗法注释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特点,同时推测出仇氏的审美倾向和诗论思想。诗法的内容非常多,下文主要对评注中关于对仗、倒插、倒装和诗眼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探究。

一、对仗

杜善律,说到律诗,不得不谈到对仗。通过研读对对仗的评注,我发现其中贯彻着一个思想,即对变化的推崇。仇氏引胡应麟言“杜公诸作,正所谓正中有变,变而能化者。今其散调之正,规模之大,人所共和。唯变化二端,勘覆未彻。”意思是说,人言杜律法度森严,但是其“变”更体现其大家之法。再如仇氏自注“‘横笛短箫悲连天’,次联宜用仄承,下云‘春风自信牙樯动’,仍用平接矣。比如太白《登凤凰台》诗,上四句亦平仄未谐,此才人之不缚于律者。在中晚则声调严谨,无疏放处,但气体稍平,却不能如此雄壮典丽尔。”这段评点说明了对于平仄对仗的态度:“才人不缚于声律”,严谨之弊在于可能破坏气韵,所以说气韵比法度更加重要。再如“有直下不偶对而妙者。皆兴旨而神合气完使之然。” 也就是说神合气完浑然一体是为妙,还有“赵汸曰:‘此时一句顺说至八句。不事对偶,而未尝无对偶。”也表明了法度森严之中有自然之感,不事对偶而未尝无对偶乃大家之道。总之,书中关于对仗不严的评注全是褒扬的态度,体现了其对于浑然天成之美的推崇,不偶不整,不缚声律未必就是问题,只要做到神和气完就是好的作品。

对于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可追溯到宋代以来“律中带古”为上佳的审美倾向,而“律中带古”体现的就是灵活变化的思想。北宋学者胡仔说“古诗不拘声律,自唐至今诗人皆然,初不待破弃声律。老杜自有此体……老杜自我作古”。《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工西湖》的评注中有言“三四对法错综,亦律中带古”“唐人多以对偶起,虽森严而乏高古……杜子美‘将军瞻气雄,臂悬两角弓’……虽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法者。”这段话认为起句高古比严格遵守法度更好。还有“龙门及此章,格似五律,但句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者。而其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驾齐梁之上”,这里说律中带古可以使气骨峥嵘,表明了律中带古的审美作用。还有“似古诗,确是律体,清洒逸宕。”是说以古入律使诗有一种清爽、飘逸、跌宕起伏的感觉。律中带古,成了《杜诗详注》评注中多次褒扬的一个现象。

二、倒插和倒装

书中直接关于句法的评注并不多,但其中有两种较为突出,一个是倒插法,一个是倒装法。这两者看上去很相似,但是细读注解可以发现其不同的地方,倒插法发生在不同句子间,将后面发生的事放在前面说,倒装法在同一个句子里把本应在后面的部分移到前面来。但因两者有相似性,而且都体现了仇兆鳌诗论思想中对于灵活变化的推崇,所以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另外,在周振甫的《诗词例话》中将倒插认作写作之法,而倒装认作修辞之法,而仇兆鳌在第一卷就点出“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他将倒插认为句法,这里不做详细讨论,且按照仇氏的说法来理解。

倒插法是一种巧妙安排叙事以达到某种审美目的的方法,体现了灵活变化。其含义,可以从《城上》这首诗的注解中看出,“五六句写遥闻之事,七八句为‘遥闻出巡守,早晚编遐荒’”,将后发生之事移到前面说即为倒插。凡诗中出现倒插用法,仇兆鳌都一一引注作释,比如“吴江周篆云:检书以考证,看剑而吟哦,此时正赋诗也。末句诗罢,乃倒插法。”还有《丽人行》的注中说“慎莫近前丞相嗔”是用倒插做收。倒插法把本应先叙述的事情放在了后面说,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诗的内容屈折变化,有起有伏,体现了杜诗长于变化之妙。

倒装也是一种灵活运用句式的方法,也很符合杜诗善于变化的特点。书中也引了很多注释,比如“本是风折笋而绿垂,雨肥梅而红绽,乃用倒装句法耳。”还有关于《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的注中有“顾注:五六乃倒装,本言风入而酒醒,夜分犹听诗也。”倒装的目的则是追求声律和谐的自然美妙。比如在这首诗中,“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中“分”与“稚子总能文”“凉月白纷纷”押韵。倒装法通过对句子结构的调整,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保证了诗的音韵美。

三、诗眼

此书的评注中很重视对诗眼的评点,如引王安石语“老杜之‘无人觉来往’,下得觉字大好。‘暝色赴春愁’,下得赴字大好。若下的见字,起字,即是小儿言语。足以见得吟诗要一两字功夫。”值得提出的是,本书注解中认为诗眼的字数不一定是一个,这不同于以往的认知。有的是一字为诗眼,有的是两字,有的是两句,有的一句中有两字为诗眼;有的时候句子是全诗的诗眼,有的评注称为“全篇之眼”。字是一句的诗眼也有的评注叫做“句眼”,但是有的则不做区分,所以在这里都统称为“诗眼”

至于什么样的内容才可以被称之为诗眼,通过分析发现,仇氏内外注中将诗眼根据其作用分为了两种。

第一种以其统摄之用而成为诗眼,有的统摄一部分,有的统摄全篇。比如“平安、急警四字,乃一诗之眼。上四,喜边方无事。下四,忧边警猝来。凡平安火,止用一炬,故传光少而落点残。若警急之报,则炬多光炽,便当照秦过陇矣。”在点出诗眼之后,又说明了诗眼之所以为诗眼的原因:“平安”概括前两联的内容,“急警”概括后两联的内容。在《秋笛》的注解中也是如此,“奏苦,声微四字,乃上下眼目。奏苦,谓商音凄惨,动人哀思,故想到征人白骨,不禁伤心而泣血也。声微,谓笛韵悠扬,不起仇怨。”,“奏苦”引起关于征人白骨的描写,“声微” 承接上文的“恨过”。又比如“好奇二句,乃全篇之眼。岑生人奇,渼陂景奇,故诗语亦奇,骊龙四句,设想更奇。”有关“奇”的内容几乎贯穿了全诗的每一句,所以“好奇二句”起到了融会全篇的作用。在这里诗眼是两句,不难得出,句为诗眼的作用基本都是统摄全诗。

第二是因其画龙点睛之工而成为诗眼。如关于《夜宴左氏庄》的注“‘春星带草堂’,古今传为佳句,只一带字便点出空中景象。”在这里一个“带”字巧妙地将草堂夜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还有对《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手》的注解有“轻迟深净四字,诗眼甚工。”“轻风生浪迟”一句中有两眼:“轻”和“迟”,作用和“带”字也是一样的,风之轻柔使浪迟缓,颇有幽静安然之感,两字之工使纳凉之景跃然眼前。

对于诗眼,探讨颇多的一个问题在于诗眼是否破坏了诗的整体性,造成有句无篇的现象,书中未有针对这一问题的评点。本人通过分析发现,好的诗眼不会破坏诗的整体性。比如“春星带草堂”的“带”对夜景的描写紧扣诗的“夜宴”主题;“轻风生浪迟”“荷净纳凉时”都使“纳凉”之感跃然眼前,读之倍感清凉,仿佛自有纳凉之意,紧扣纳凉主旨。有的评注把诗眼叫做句眼,其意大概在于一眼点明一句,可作者认为杜诗中好的诗眼不仅在句中画龙点睛,于整首诗也是浑然一体的。

四、小结

《杜诗详注》是杜甫诗注的集大成之作,通过对注释进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引注和作注的特点和其中蕴含的诗论思想。本文选取了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仇兆鳌对倒插法和倒装法的重视,厘清了关于诗眼的分类。诗论思想方面,对仗不严的现象,倒装法及倒插法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灵活变化的推崇,以上四者均体现了对浑然天成感的追求和自然美的理念。

猜你喜欢
声律诗论对偶
对偶τ-Rickart模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诗论与诗评》近日出版
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声律启蒙》
声律启蒙
例析对偶式在解三角问题中的妙用
怎样利用对偶式处理高考解几问题
诗评诗论
学习毛泽东诗论思想指导旧体诗创作实践
徐志摩的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