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30000)
装置艺术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特地设计和创作,观众介入和参与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需要独立的空间以保持其整体性,在对人的感官方面,不被其它作品所影响和干扰。装置艺术在保持独立整体性的同时也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能在展览期间改变其组合形式,也能在其他的展览进行时,增减或重新组合其他的“零件”。
艺术家对于生活经验的延伸创造了装置艺术。它的客观环境可以使观众观众在特定的环境内由以往只能被动欣赏艺术,可以转换为主动参与其中,观众的参与不仅仅要求置身其中的肢体和思维,还要求调动人的感官来进行感知。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强化、夸张或异化,有的时候是为了引导观众,有的时候也是为了打破观众对以往生活体验感受的认知。传统意义上的装置艺术仅供短期展览,是反对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但是现在很多装置艺术已经被博物馆永久收藏。例如,已经在美国的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过的67次装置艺术类展览中,有超过57件作品被该馆收购,成为永久收藏品。
时间上的临时性是其第一特征。首先,相关法规规定:“临时性建筑使用年限不得超出二年。”其次,传统理论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坚固和耐久的特点。人类对建筑的追求即是一种对永恒存在的追求。一如伊东丰雄所说:“建筑不是长久的存在、而是临时物的这种想法。”尽管这里的临时是几十年的意思,不过对于现在的情况来看,有时候也可能是几十天或者几天更短的时间。
成本上的经济性则是它的另一个特征。因为其较短的寿命,在设计和建造时往往会选择成本更低、更加环保、后期养护费用更低的材料。对于土地的有效化利用也是经济性的表现,临时性建筑因为其本身的短时效性,也就避免对土地的长时间占用,从而节省更多的经济成本。 临时性建筑的第三特征是灵活性。首先,临时性建筑多是由各个结构件安装和拼接组装而成。在运输上一般由货车直接将各个零件拉运到指定地点并进行组装。这一地点的选择也是相对灵活的。其次,它的组装也是非常灵活的,不同的组合方式也就有了多样化外部的形态。临时性建筑发展至今,依托科技的发展,设备的集约化,越来越不依赖于专业的建筑工人施工,组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低,临时性建筑在组装的灵活性上也变的越来越高。
材料和施工上的生态性是临时性建筑的又一特征。材料上,临时性建筑的建造一般采用轻钢骨架结构和板材饰面板或者集装箱等“废弃”的材料。近年来,临时性建筑的建造中也已经开始运用纸、竹、秸秆等农作物纤维环保性材料。施工上,因为多是使用预制构件现场组装,所以不会产生过多的建筑垃圾。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环保的要求,在对于临时性建筑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满足基本的使用空间,而是更加注重环保的可持续性和形态的审美性要求。
当代建筑在形态处理方面逐步脱离传统建筑静态、封闭、呆板的现状,试图打破人们认为“建筑是静态的”的固有认知,转而追求一种动态、可变的形态。通过可变的形态,建筑实现了应对需求的变化。不同于传统单一的临时性建筑只能满足基本的功能,现代的临时建筑针对不同的情况大多能满足更多的使用功能,而功能上的变化在外部的直观反映就是建筑形态的变化,其主要分为自身结构变化和外部组合变化。
1.自身结构形态变化
柔性材料的运用是实现建筑外部形态变化的常用手段。充气结构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可以追溯到 20世纪早期,“二战”期间充气物被用来保护雷达装置。发展至21世纪,使用气体建造房屋已经是一种经过测试、发展成熟且被接受的建筑方法。
除此之外,其外部形态的变化还有自身结构可变的形式,包括:自身变化,抽拉、推拉、平移、旋转等方式和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临时性建筑的自身结构变化是有局限性的,他只能在单体建筑本身的一定范围内进行变化。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器设备和科技设备的集约化越来越高,设计师已经能在更小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更多的功能集合。我们将一个单体临时性建筑作为一个装置来看时,它也就拥有了更多复杂变化的可能性,也就有了更多的单体形态变化。但是无论如何他都是围绕建筑单体本身的有限范围内进行变化。
2.外部组合形态变化 多个单体临时性建筑的组合所构成的外部形态即是外部组合形态变化。由工业中常用的装置、装配手法渗入到建筑中来看,“插入式”空间组合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组合形式。“插入式”空间是指把建筑看作是一个机器,其组成零件可以装配、组合、添加、拆卸,甚至进行更换,以延续建筑的生命力。限于临时性建筑的使用性质,“插入式”空间预留一般不会在垂直方向上做高层扩展。
相对于“插入式”空间形态的扩散性外延的形态,“积木式”空间组合在外部形态上有着更多的可能性。艺术家通常对多个材料进行利用、选择、改造和重新组合。我们同样可以把临时性建筑看作是由多个独立的空间模块组合而成。因为单体模块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是多样的,因此其最终的外部组合形态也是多样的。首先我们分析两个单体之间的组合方式。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空间模块:并联、串联、对角、错位;不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个空间模块:站立、叠加、相交、重叠。对两个单体的基本组合进行再组合,重复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得到简单的三种形态:线性形态、院落形态、巨型形态。由此可见,积木式的外部空间组合拥有无数的形态变化。当然,具体到实际应用中这些形态不得不受限于环境、成本、材料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基于装置艺术的视角下,临时性建筑的自身结构形态变化和外部组合形态变化也就都是装置形态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主要由两部分组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成本的考虑影响临时性建筑的可变形态的有无,以及这一变化形态的复杂程度,是选择何种变化的形式。社会经济形势也会影响设计师的对于设计的考虑,过高的或过低的经济投入都不符合客观规律。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于设计师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反映在项目上是需要技术支持的,科学技术为形态的变化提供了可能,同时设计对于形态变化的追求也促进了技术的发展。
使用途径的影响。对于应急抢险类的临时住房一般不需要建筑自身的形态变化,大多是外部组合式的形态变化;对于展览类的空间多是内部的形态变化;对于城市空地的趣味性空间一般有较多的自身结构变化。(4)对外部形态的艺术追求是装置艺术家第一考虑的造型问题,对于临时性建筑的设计师来说,也存在对形式的艺术表达。设计师的认为设计与控制也是形态变化的主导因素之一。
(1)装置艺术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建筑亦是如此。临时性建筑因其所处环境差异,外部形态有着更直观的差异性表达。无论是草原上常见的搭建帐篷、城市空地里的集装箱积木、河海岸边的船房,还是林间造型各异的树屋都是因外部环境因素主导形成的。
(2)临时性建筑具有可生长性,在被人们的使用过程,就像人参与装置艺术的展览之中一样,人的参与本身构成了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影响了建筑的内外部形态的变化。
(3)建设周期的要求也是因素之一,但是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成型的初期,在后期的使用中,其外部形态仍旧有着较多的可能性。
近年来,临时性建筑越来越成为设计师表达自我设计理念的常用手段。正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参与其中,使临时性建筑越来越多的向装置艺术的表达看齐。引入装置艺术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些建筑本身,对建筑的形态进行探讨,研究其形成因素,能更好的协调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设计出更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人们使用和审美规律的有实用价值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