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 730070;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导演拉凯什·奥姆帕拉卡什·梅哈拉(1963—)最著名的作品是阿米尔·汗主演的《巴萨提的颜色》(2006,又名《青春无敌》),该片获得2007年印度电影观众奖的最佳男主角奖以及2007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的提名。之后导演又有多部作品问世:《德里六号》(2008)、《宝莱坞:史上最伟大的爱情故事》(2011)、《灵魂奔跑者》(2013)。《德里六号》是一部非常棒的作品,但是海外知名度并不如《巴萨提的颜色》。影片叙事涉及很多方面,关于人性、宗教、社会、跨文化冲突等,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但相较于上一部影片而言,这部影片暗含了许多印度文化和宗教等多元因素,也因此使影片在观众理解时受文化隔膜的影响并没有在海外传播中获得较大反响。本文试图透过印度文化从多方面解读影片中的多元意象。
影片讲述了美国印裔罗山(阿布舍克·巴强饰)替父亲送想要落叶归根的奶奶回印度老家德里,在回国的路上听到电视上播放的关于“黑猴子”谣传的新闻。回到德里的罗山发现这里已经没有奶奶的亲人,但邻里街坊却亲如一家,在奶奶生病的时候帮忙照看,邻里的关系非常融洽,罗山逐渐爱上这里。邻居的女儿碧图(索娜姆·卡波尔饰)不喜欢父亲安排的婚姻却不敢反抗,罗山帮她去和父亲说却被打了一巴掌,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罗山在融入当地生活中逐渐也看到这里存在的许多问题:种姓、腐败、社会基础薄弱……黑猴子的传闻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报道着,最终不可思议地演变为一场宗教冲突。罗山气愤之余想回美国,却发现自己不愿离开,最后他扮成黑猴子并拦下误入歧途的碧图并向她表白,疯狂的人们看到罗山以为终于找到黑猴子并把他打了个半死,这时一直被大家叫作傻子的人向大家请求别打了,并告诉大家罗山这样做是为了制止大家互相残杀,以一人的命换大家的命。所有人恍然大悟都惭愧不已,罗山在抢救中重获性命,和碧图幸福地生活在德里。
在影片叙事中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即黑猴子,本来以为只是罗山偶然所听闻的电视报道,最后却在无数次的演变中成为影片宣扬的主线。印度电影往往哲理性非常强,总是用具有哲理的话语和思辨意识为大家展现生活中关于信仰、关于人性的问题,这也是印度电影迷人的原因之一。黑猴子刚开始只是一次偶然发生然后被报道的诡异事件,没有人见过它。后来在广场上演出罗摩戏剧时催场的人被一个穿着黑猴子衣服般的人吓到,整个广场以讹传讹催化了黑猴子事件。再后来又是在广场上的人们看戏时,两个孩子偷开了警察的车,眼看要撞倒路人,罗山上去刹住了车,为了保护两个孩子不受惩罚以及他们太小车窗外看不到他们,所以大家都以为是黑猴子干的,罗山也默认了。黑猴子在人们心中越来越神秘,而且被人们分析得越来越“合情合理”。逐渐整个黑猴子事件升级演变成一个无法控制的宗教冲突事件,原本安宁和谐的德里六号成为恐怖袭击发生的地方,善良热心总是给罗山糖耳朵吃的商贩曼德穆的店被狂热分子砸了个粉碎,伤心的曼德穆却不知道这一切为什么发生。影片以一个美国印裔的视角来看待民众如何将一个子虚乌有的事件最后演变成一个极端事件,这不是天灾,是人祸,那些宗教迷信的思想有着它消极的一面。罗山看到两派的人起了冲突打起来,跟奶奶反思道:“听过神讨厌谁了吗?没有,神是博爱的。”最后眼看着有人要烧了社区的房子,扮成黑猴子的罗山挽回了误入歧途的碧图,但其他人将所有的仇恨都发向了被误认为是黑猴子的罗山,他被打了个半死,命悬一线。最后傻子出来说:“如果他不扮成黑猴子,你们就会自相残杀,黑猴子在嘲笑我们,它没有死。因为它就在我们中间。”无论愤怒还是仇恨,黑猴子都会变大,然后我们开始利用它来做对我们有利的事情,但黑猴子破坏我们了吗?其实我们是自相残杀而已,结尾主题的揭示令人深省。影片从一个莫须有的乌龙事件演变到宗教冲突,但也用黑猴子这样一个比喻将复杂的难以解释的印度复杂的宗教冲突问题简单明了地讲述给观众,让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其中的荒谬,影片的劝诫意思不言而喻。而黑猴子的隐喻也让人们重新反思面对谣言时人们要有认清事实真相的能力,对于未知的恐惧,对于谣言的轻信,最可怕的是媒体也跟着追踪报道,缺乏理智,这一切都催生了种在人心的恐惧逐渐发芽,最后演变得无法收场。
印度电影中的很多生活场景和空间呈现都是和宗教文化历史互文的,如果对印度文化没有一些简单的了解,很难明白其中的意思。在《德里六号》中展现了大量关于宗教和传统文化的东西。首先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与宗教接连的生活场景。罗山和奶奶到德里后,在路边的车上坐着一头牛,马路上竟然有牛!而到后来奶奶突然发病送往医院的途中,因为一头母牛在马路上生小牛,所有的人都在旁边祈祷观看,交通完全停滞,罗山劝大家让让,却没有人让路,着急不已的罗山回头发现奶奶不见了,正在这时他在为牛祈祷的人群中看见了奶奶,奶奶神奇般地好了。在印度电影中经常会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是因为印度的宗教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电影中经常会暗含这些意象。前面的场景反映了印度的圣牛文化,在印度,牛是圣物,不允许人们杀生,所以牛在马路上走很正常,人要给牛让路。当然对于这一情节的安排经常是从一个初来印度的人的视角来展现,在很多涉及移民二代回国情节的电影中都有此场景,像《相亲相爱一家人》《吾土吾民》等电影中也有突然看到牛的场景。除此之外印度电影中的宗教场景非常多,本片就设计了好几处。一开始奶奶回到印度德里家的第一个场景是一棵挂满了铃铛的神树,奶奶讲“在这个地方有着伟大的信仰,如果你在纯洁的心灵上系上一个铃,神就会听到你的声音,我走之前就在树上系了个铃”。这个场景在电影中也出现过几次。后面奶奶一家人围坐着祈祷的场景是在祭拜天神湿婆,湿婆神是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兼具毁灭和重生之义,《巴霍巴利王》中的男主角希瓦就是湿婆的化身。在印度电影中不断出现的宗教、仪式等勾连的场景,不仅仅作为一种空间存在,其实也代表了影片的主题意象,表达爱情会出现祭祀奎师那神,湿婆则代表巨大的毁灭和重生,这和后面罗山的境遇非常相似。
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空间是广场,在广场上呈现的令人费解、光怪陆离的舞台剧是有关于罗摩神的故事。该故事取自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讲述了保护神毗湿奴的第七个化身罗摩,作为长子,本应继承王位,但不幸被流放多年,妻子悉多在森林中又被魔王罗波那劫走,幸得猴神哈奴曼相助,才得以解脱。印度的古代历史基本是由两大史诗《摩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构成,传颂至今,它们在印度的地位非常重要,传承了印度的历史和文化,也成为印度有关影像的母题来源。罗山和奶奶回到德里老家的一个重要活动就是去广场看戏,这也是居民一起交流认识的公共空间,碧图的第一次出场和罗山的认识就是在广场,而电影中第一次黑猴子出现也是由寻找扮演猴神的人为引子而引发的乌龙事件。
影片中大量碎片化呈现的建筑空间也暗含了许多历史文化。罗山回国后一落地看到的高大威武形似凯旋门的建筑是印度门,以此门为界,分为新德里和旧德里。旧德里是英殖民前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首都,城内仍然留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遗址,比如著名的莫卧儿帝国的皇宫红堡,在影片中也有镜头闪现。旧德里的贾玛清真寺是全印度最大,也是全世界三大清真寺之一,其建造者便是著名的泰姬陵建造者莫卧儿国王沙贾汗。 在印度电影中经常会注入大量宗教文化历史的东西来深化影片的表现内容,这些庞杂的文化支撑使得印度电影在内涵上总是显得比较深厚,却又难以一下子明白,而对印度稍有了解的人便不难理解其中的意象。
印度电影中总是呈现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们是在一种宗教意识之下的反思和“梵性”的体现,影片中总是试图触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近年来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名字叫可汗》《地球上的星星》《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等电影便是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好评。影片总是以通俗易懂而又自带喜剧的风格将丑陋、残酷、黑暗、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轻松幽默地表达给观众,让你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看完令人深思却又不那么绝望,这是印度电影最迷人的地方,影片的主题因此得以比一般的爱情剧、家庭剧要深刻得多。在《德里六号》中导演在短短的140分钟内涉及印度的社会基础建设、官员腐败、种姓制度、女性社会地位、宗教冲突等多种社会问题。
首先是对印度社会基础设施薄弱和生活不便的自我调侃。影片中罗山回国后看到的是拥堵的马路、完全没有秩序的交通。而回到老房子中打开水龙头,居然没有水,邻居揶揄道“现在没有水,只有早上一阵子,真像政府工作起来也是一阵阵!”不光停水,停电也是家常便饭,落后的社会基础设施被描写得入木三分。而奶奶在晕倒后要送去医院,居然只能用三轮人力车,结果到马路上还遇到牛生子,幸亏奶奶突然好了,如果遇上病重真的很危险。
其次是对官员腐败和政客的无情批判和嘲笑。影片中罗摩剧在广场正演的热闹时,突然女议员上台开始慷慨激昂的演讲,之后演出继续。画外音说道“在印度众神可以为反复无常的政客们舞蹈”。到后面演出因为黑猴子出现大家惊慌四散,警察来维持现场秩序,让目击者指证谁是黑猴子,对方说不出来,居然被警察扇耳光。罗山非常震惊,上前制止,对警察说你没有这个权利这样做。结果警察更嚣张,问罗山你知道我是谁吗?罗山说你的制服告诉我你就是个公仆!没想到被警察给了一巴掌。罗山气愤不已回了警察一巴掌,结果进了警察局,这就是印度,罗山被叔叔保释出来,原因是叔叔给警察贿赂了钱。临走前警察让叔叔跟罗山说“在这得给穿制服的点头哈腰,没得选择”。而警察的无能也在后面黑猴子事件不断爆发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再次是对种姓制度、女性社会地位不公平的描写。影片中描写了一个在城市中负责收垃圾的女性贾乐比,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到警察的欺辱,甚至小男孩也找她想成为男人,尽管他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罗山出门时看见收垃圾的贾乐比抢他手中的垃圾要帮他倒,结果被奶奶斥责,说这简直是一场灾难,然后拿灰土给罗山清洁。罗山后面表达了自己的不解,“醒醒吧!伙计们……神里面也唱了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而到后面大家都拿傻子逗乐,选他去抓黑猴子的时候,只有贾乐比来安慰无助的傻子,并剪下自己的头发给傻子,让他交差说是黑猴子的头发。贾乐比的勇敢和她地位的低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的高尚是不分种姓地位贵贱的。而影片中的另一位女性碧图,是个爱恨分明有自己梦想的女孩,但是在父亲将她许给她自己不喜欢的人时,她不能发表任何意见。因为在印度,正如碧图自己说的“父亲的荣誉就是女儿的幸福”,而正是这种思想束缚下的印度女性将父亲和丈夫视作自己的神,由他们做主,女性无法决定自己的幸福,讽刺的是碧图的父亲在放贷人一辆本田车的承诺下就将女儿的后半生确定了。罗山鼓励碧图去找寻自己的幸福和梦想,最后碧图迈出了自己选择人生的路。
最后是对宗教冲突的表现。印度宗教多元化和宗教意识的不同总给这个国家带来宗教冲突,这些宗教冲突大多是被人们在曲解、歪曲、误解中无限放大,正如黑猴子事件。宗教冲突带给无辜人们的伤害是巨大和不可挽回的,正如影片中的曼德穆,一个热心善良单纯的甜点摊老板身不由己地卷进宗教冲突中,最后店毁人伤。原本相处和谐的人们,只是因为谣言和煽风点火便将宗教肢解得势不两立、大动干戈,完全是人为的祸患而不是神的旨意。
影片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就是在叙述印裔视角的东西方文化冲突时,揭露了印度社会的诸多不足和问题,但是印度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坦诚真实地揭露伤疤,积极的孜孜不倦的反思精神让你尽管看到的是不完美的印度,却仍然对印度产生了强烈的好感,甚至被电影中叙述者对祖国的强烈热爱所感动。影片一开始就以奶奶要回国落叶归根的强烈愿望开始铺垫回国的激情,之后以移民罗山的视角呈现了他的印度之旅,他在印度的所见所闻、种种社会问题以及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种种文化冲突,被碧图戏称为“汉堡物种”。罗山在印度一边感受着印度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一边却慢慢爱上了这个国家,他自己发自肺腑地表达“更迷人的是这里的人”。在他看到恐怖袭击、碧图答应父亲嫁给放贷人时气得想回美国,但是静下心来他又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想留下来,起初是奶奶不想走,现在是我不想走”。影片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画面是想要逃离的罗山恍惚看到自己坐在天台上俯瞰着德里,一边是印度建筑,另一边居然是美国自由女神的雕像,印度、美国就是以这样强烈的视觉冲突出现在观众眼前,抉择只在罗山。当然最后电影中无疑是罗山对于民族身份的认同、祖国文化的回归。这种对于移民的身份认同和回归的表达在其他很多印度移民题材的电影当中也有表现,而且最后绝大多数都是移民对于印度本土文化和传统的强烈热爱和认同,这也是印度电影为什么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仍然能保持在本土获得较高的占有率,能与好莱坞电影抗衡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