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心理案例:令人忧虑的隔代教养
案例一 一位妈妈向我倾诉:我们生下女儿后,就把女儿交给姥姥、姥爷照顾。刚开始,我每天下班不管多晚都会去父母家看看女儿。我家和父母家来回一趟需要1个小时,往返折腾一个星期后,我就感觉自己有些吃不消,好几次上班都差点迟到。后来,单位来了新任务,天天需要加班,我就好长时间没有去看女儿。
女儿慢慢长大了。总的来看,父母把我女儿照顾管教得还算好,有些孩子的坏毛病,我女儿身上一点都见不着。我心里稍稍有些安心。但这个安心却在有一天我送女儿去姥姥家的路上,被女儿的一句话戳破:“妈妈,我今天从幼儿园放学后,是回姥姥家还是回你家?”女儿仰着小脸问我。“为什么说‘你家呢,妈妈的家不就是你的家吗?”“对哦!”女儿应了这句话后,露出沉思的表情,然后说:“妈妈,将来我长大有小孩后,我要买一个大大的房子,让你一起住,这样我的小孩就可以一直住在自己的家了。”
眼看女儿就要上小学了,我该怎样处理好我和孩子的关系呢?
案例二 晓海是个14岁的男孩,在学校听不进课,回家写不好作业,隔三岔五地惹祸。无论是请家长,还是去家访,老师都只见到了晓海的爷爷和奶奶,一直没有见到晓海的父母。后来,晓海初中没毕业,就早早地离开了校园。
晓海的父母都在一家民营公司上班,每天早出晚归,有时候周末都不能休息,确实顾不上照料晓海。晓海的爷爷奶奶已经退休,非常喜欢这唯一的宝贝孙子,于是主动当起了“代理家长”,后来干脆把晓海接到了自己家里。可以说,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两代人非常默契地一拍即合了。
于是,晓海好像没有了父母,成了爷爷奶奶的儿子。从上幼儿园起,晓海每天都由爷爷奶奶负责接送,晚上就和爷爷奶奶睡在一起。爷爷奶奶把晓海娇惯出了很多毛病。晓海父母每天忙于工作,很少见到孩子,好容易见到孩子,想管管他,爷爷奶奶又护着孩子。结果,晓海荒废了学业。
案例三 快开学了,就要上高二的晓文在与爷爷奶奶的谈判中获胜:爷爷奶奶从下学期开始,不到学校接送他。不允许爷爷奶奶接送是因为同学们总在背后笑话晓文长不大,还要人接,作为高中生的他承受不了。爷爷奶奶接送的理由也很充分: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晓文就被自行车碰倒受伤过,现在车辆更多了,晓文可再也不能出事。谈判桌上,老人答应了晓文的条件,但私下里却改明送为暗送,远远地跟在晓文后面。
晓文很乖,老师喜欢,长辈疼爱。但是,晓文身上也有令人担心的缺点:内向、害羞、孤僻、不善交往。晓文从来不举手发言,老师点他回答问题,他的脸就会红。课下,晓文也不与同学一起玩。
晓文的唯一爱好是电脑游戏。爷爷奶奶允许他做完作业后可以玩半小时游戏,双周日以及考試成绩特别优秀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延长时间。
直到有一天,晓文说不想去学校了,全家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心理对策:教师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
隔代教养,祖辈成为代理家长,这是与留守儿童现象直接相关的问题。前面罗列的案例,都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广泛性:一是地域广泛,留守儿童以及隔代教养现象绝非仅限于农村,而是在城乡广泛存在;二是年龄广泛,留守儿童以及隔代教养现象在不同的年龄段广泛存在;三是问题的广泛性,留守儿童以及隔代教养现象会导致很多儿童心理问题。
是什么原因让祖辈成了代理家长呢?
有些祖辈成了代理家长是主动所为,不少老人很愿意把孙子当儿子养,有些祖辈成了代理家长,是被动的。
很多父母缺乏心理知识,对亲情缺失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隐患缺乏应有的认识,没有认识到亲情只能在长期的亲子互动中培养。于是,他们光顾着工作、挣钱,顾不上孩子心理上对亲情的需要。
如今的年轻父母多是我国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被父母全方位地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缺乏应有的责任感,缺乏对生活应有的担当。于是,他们成为爸爸妈妈后,无法很快适应角色的转化,没有建立起为人父母应有的责任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祖辈成为代理家长有什么不利影响呢?
首先,不利于老人自己的生活,这样会强化老人的心理依恋性,没有机会适应老年世界的生活,晚年的幸福会打折扣。
其次,不利于年轻父母的心理成长。当父母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成长的过程。不是有了孩子就会当父母,只有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年轻父母才能进一步成熟,在亲子互动中才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一方面,祖孙关系过于密切,妨碍了正常亲子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祖孙关系不同于亲子关系,隔代教养本身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一是祖辈的娇惯容易让孩子形成任性等毛病;二是孩子长期缺乏亲情就会出现人格偏差;三是老人喜欢安静,这就容易磨灭孩子的活力。因此,虽然隔代教养不乏成功个例,但更多的是隔代教养的失败教训。
这里侧重讨论的是,面对留守儿童隔代教养的现实,教师怎样做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
一方面,指导孩子父辈当好“第一家长”。
首先是指导孩子父辈改变认识。一是深刻认识到亲情缺失对孩子带来的危害。二是深刻认识到养育孩子对父母的意义。三是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养育孩子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事业,也是父母的责任。
其次是指导孩子父辈解决操作问题。如果因现实的种种困难,父辈确实不能亲自照顾孩子,应该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减少隔代教养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一是请老人来家里带孩子。这种情况下,父母下班回家后要主动与孩子接触,让孩子晚上和自己睡。
二是外出打工也要亲情不缺位。父母外出打工,也不要与孩子长期分离。所以,外出打工,尽量就近,这样可以时常回家,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生活。此外,父母还要创造条件加强和孩子的联系。哪怕是经常给孩子打电话,也可以给孩子传递亲情。
三是做好老人的心理工作。孩子的父母要经常和老人沟通,表达自己对老人辛苦的理解,交流养育孩子的科学观念和方法。如果发现老人在养育孩子上存在问题,一定要在孝敬、尊重、委婉、巧妙的前提下,耐心和老人商量,细心和老人沟通,以便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家教合力。
四是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如果自己确实不能带孩子,一定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话,向孩子说明父母这样安排的原因,以及父母难舍的心情,减少亲情缺失对孩子的心理暗伤,最大限度地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是指导孩子祖辈当好代理家长。
首先,指导孩子祖辈把握好应该扮演的角色。
一是在心理上当好配角。不以爱的名义把孙子(女)当儿子(女儿)养。把孩子还给他的父母,不是不闻不问,不是不管不爱,而是把养育孩子的权利和责任归还孩子的父母,不和孩子的父母争亲情。在祖孙三代的教育舞台上,老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好家庭教育的配角,该配合的时候配合好;当好孩子父母的助手,该帮把手的时候帮把手。
二是在行为上当好配角。祖辈如果需要带孩子,最好去儿女家帮忙带孩子;如果需要让孩子到自己家里,最好晚上让爸爸妈妈把孩子接回;如果难以每晚必接,最好经常让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如果孩子不能经常回到父母身边,也要让孩子父母经常来看孩子;如果连经常看孩子都困难,就要让孩子父母经常和孩子通电话。如果孩子确实需要离开父母和祖辈一起生活,在分开和送回的时候,一定要替孩子着想,帮孩子做好衔接的心理准备,给孩子一个心理过渡期,帮孩子顺利适应生活的变化。
其次,指导祖辈把握好教养孙辈的方法。
一是爱而有度。爱过了头就是溺爱,孩子的心就会在爱的汪洋中被淹溺。不要以为孩子小,就满足他一切不合理的要求。越是什么都满足的孩子,就越没有幸福感。要爱而有度,疼爱而不溺爱。
二是配合默契。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别看电视,祖辈却“圣旨”一道:“没事,看!”这样最坏事。祖辈应主动和孩子父母配合,不倚老卖老给孩子当挡箭牌。即使孩子父母确实教育有误,也该背后指点一番,别让他们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三是养教并重。祖辈疼爱孙辈,多是从物质需要上关心。孩子的吃喝冷暖是得有人挂在心上,但是,祖辈也该多教孩子做人的道理,帮孩子形成健康人格。
四是保持童心。孩子天性好奇,好动,好野外活动,如果老年人不懂孩子的心理,不顾孩子的这些特点,就是扼杀孩子的童心。所以,带孩子的时候,应该找回自己的童心,不妨当当老顽童。
五是架好桥梁。祖辈的爱不能替代父母之爱,所以,祖辈要在孩子与父母之间架一座情感的橋梁,一面督促父母关爱孩子,一面教育孩子敬爱父母。
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工作方式应该与时俱进,因情制宜,深入宣传,注重实效。从组织形式讲,可以是专题讲座、经验分享、个案咨询等,从沟通方式讲,可以是家长会、家访、校报、电话、微课、微信群,以及个别交流等。
不言而喻,指导家庭教育,从来就是学校教育应有的课题,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有的工作内容。今天,面对留守儿童以及隔代教养的现实,面对新时期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现实,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好新时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