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 黄瑞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会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秦苦读,“头悬梁,锥刺骨”所以能游说天下;杜甫勤读,“读书破万卷”,所以能“下笔如有神”。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成为最重要的话题。
在这堂阅读课上,一方面希望通过让学生赏析人物形象来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品读书中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读明白,读出深度,读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更希望让学生在汇报阅读感受的过程当中,学到一些读书的方法。目前,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家庭因素导致我校五年级学生接触整本书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在阅读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缺陷,希望通过对这本书的一个系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来达到让孩子们“读好书,好读书”的兴趣培养目标。
一、我的教学思路
1.初步感知
通过看封面、人物表、目录、前言和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对《夏洛的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初次接触一本书时,常用的读书方法有什么,该如何去阅读整本书。
2.赏析人物形象,重温精彩片段
这是本堂课的最主要的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略读的两种方法——浏览和跳读,并运用这一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精读环节。通过不同的片段赏析,让学生知道精读的几种方法——品读、朗读(甚至背诵)、摘录、写体会等。
3.思想交流
针对文中重点的字词句,进行指导阅读,让学生自己找到书中最打动自己的文字,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不动笔墨不读书,慢慢渗透“抓典型情节,品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4.看图说话
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话,培养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5.拓展延伸
课下观看《夏洛的网》电影片段,推荐怀特的另外两本童话名作:《精灵鼠小弟》和《吹小号的天鹅》,培养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中自认为较成功的地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这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这绝不单单指课内,还包括课外。在课外阅读中,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是学生最常用到的阅读方法,这几种方法运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质量,所以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1.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从课堂实施的效果来看,因为开始我就让学生整体买了这本书,学生人手一本,他们也从来没有上过这种类型的“语文课”。开始就兴致高昂,期待着从老师嘴里能说出什么他们不知道的新鲜事。整堂课,也的确如此,随着小猪威尔伯的命运,孩子们的心情也跌宕起伏,随着故事的发展,我用不同的心情和语气给他们上课,一会逗得他们哈哈大笑,一会又陷入沉思,孩子们的心思全部沉浸在精彩的故事中。快下课了,依然依依不舍,很好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2.阅读方法的渗透
整本书的阅读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整节课,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逐步渗透不同的阅读方法。课堂上,从介绍封面的书评、作者、译者,到人物表,再到目录,最后观察贯穿整个故事的几张插图,从主要内容入手,在交流中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喜欢上这本书,感受阅读的乐趣,无形中学会略读一本书的方法:读封面——读人物——读目录——看插图。除此之外,在课堂上,最重要的是点燃阅读的热情,为此我选了几段含义较深刻的句子让孩子进行品读,边读边写下自己的想法,谈自己的感受。这样,精读的方法自然而然渗透其中,品语言,悟情感,在读书的同时,阅读方法也在无形中渗透进去,孩子们学习起来毫无压力。
3.多媒体技术激活课堂
在这节课中,我第一次使用了希沃白板课件,新颖的课件形式,更加激发了学生的上课热情。图片的任意拖拉,放大缩小;放大镜放大威尔伯的眼泪、夏洛的面部表情,阅读计时器的巧妙利用等等,这些不仅让书中的人物感情、作者的心里感受、传达的思想情感很好地表达出来,而且,形式多样的课件播放,随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不足之处
1.学生主体地位未凸显
整节课堂,真正留给学生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太少。教师的主体地位太过于明显,总是担心学生不会、不懂,其实真正是没有给学生留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去理解。有好几次自己担心时间不够用,中途打断学生,自身课堂的掌控能力缺乏,在以后还要多加锻炼。
2.情感太过饱满
在课堂上,我想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声音时高时低,情感也随着文章内容的变化发生变化。可是这样在孩子们看来,有时语速太快,激情太满,反而让他们很着急、有压力,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很赶,学的不是特别的透彻。
3.教学经验的缺乏
上课期间,孩子们的反应非常好,但是自身的教学经验缺乏,自身的引导和点拨的不足,导致在上课期间存在重复性语言偏多、口头禅过多的现象。此外,自身在多媒体的运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只有更好地熟悉多媒体才能做到灵活自如。最后,自己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太过于琐碎,总是担心孩子们掌握的不是特别到位,在这方面耽误了时间。
总之,我希望通过层层深入,让学生对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应该说,这些阅读方法,学生在平时的精读课文的学习中都有所涉猎,经过教师有意识地梳理,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但,学是为了不學,这堂课如果在最后能够让学生自己有选择地运用相关的方法再去阅读,教师再根据阅读汇报进行指导,对于学生理解“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编辑 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