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开发

2019-07-11 11:06高星
卷宗 2019年18期
关键词:美育美学区域

高星

摘 要:区域文化与地方高校在文化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上的互通互融,是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此,地方高校应注重区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将其渗透到高校美育中,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美育课程的开发,形成凸显地方文化特质的美育课程体系。丰富美育内涵,发挥美育育人功能的同时,传承与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关键词:区域文化;地方高校;美育课程;文化资源

“文化自信”作为最根本的自信,是文化繁荣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价值诉求与力量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視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促进中华文化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的展现。”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弘扬与发展的主要根据地,应立足区域文化特征,以课程为载体进行文化传承,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以下是笔者基对地方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开发的几点心得体会,意在抛砖引玉。

1 区域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开发有机结合的意义

美育是素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侧重于人审美素养、审美能力、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与提升。通过美育能够丰富学生审美体验,使其在美育实践活动参与中端正审美理念、树立审美意识、获得审美能力,并实现情感的升华与心理的心灵。《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应加强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能够依托地方教育资源,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美育课程的开设[1]。加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元文化并存对高校学生思想、品质、情趣等产生重要影响,对此,根据高校学生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构建科学且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发挥美育全面育人作用,进行大众文化对学生负面影响的消除,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使命。

区域文化作为地方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能够反映区域生活、生态、文明、习俗等的文化样式与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而文化价值需通过传承与发展进行具体体现。因此,地域文化与地域高校教育存在共生共存关系,地方高校承担着传承创新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与责任。而高校在地方传统优秀文化传承过程中,需以课程为载体,将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教育中,发挥地域文化教化作用,以实现民族精神、民族文明的传承与弘扬。

基于此,区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开发的有机结合是区域文化传承、弘扬、创新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地方高校美育课程深化改革的基本诉求,二者在相互融合下相互促进与完善,助力文化自觉与自信在学生群体中全面体现。

2 基于区域文化资源利用下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开发的策略

在明确认知区域文化与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开发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基础上,在地方高校美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可采用如下方法与措施进行实践。

2.1 挖掘区域文化资源中的美育教育潜能

区域文化资源等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决定地方高校在进行美育课程开发时,应善于进行区域文化资源的有效挖掘与科学利用,以保证所应用资源在美育教育中的实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在此过程中,高校以及教育工作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立足区域实际情况,了解区域文化,包括区域民俗文化、区域红色文化等资源融入美育课程中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地方高校学生对区域文化美术资源的认识情况。从而结合美育课程开发要求与特征,探寻区域文化与美育的结合点,以实现区域文化资源在课程设计与实践中的有效转化,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的教化作用。其二,立足美育课程特征,如视觉传达艺术特征,根据学生接受情况,进行区域文化视觉元素、美学理念、艺术价值、美学情趣等的探索,从而能够通过绘本、绘画、动画、影像、视频以及特色民族文化,如剪纸、歌谣等进行地域文化中美育特征的科学表达[3]。

2.2 探索具备地方特色美育课程教学目标

在美育课程开发中,以美术课程为例,应根据课程改革要求进行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课程教学目标确定。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完善,地方高校美术课程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对此,在总目标领导下,结合区域文化资源进行课程教学目标细化。例如,知识与技能目标确定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地域文化建筑、绘画、剪纸、雕塑等作品,深化理解区域民俗文化、红色文化,认识地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思想、美术知识、艺术技巧等;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实践性、创新性学习与鉴赏地域文化中的美学知识,通过地域文化作品(如农民画、山水画、红色文化作品等)观赏、地域文化故事讲解、地域文化建筑参观等提升学生利用美术语言进行地域文化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美术技能与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确定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地域文化特征、内涵、意义与价值,并能够在独立探究、合作学习、任务驱动下,体会地域文化资源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与风采,并能够从美学艺术角度探寻生活中存在的正能量,在实践中推动地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2.3 构建区域文化资源利用下的开发模式

课程开发的宗旨在于通过课程实践达成课程开发目的。对此,高校以及教师应按照“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转化——课程资源利用”思路,进行课程开发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以促进地域文化资源在美育课程实践中的有效转化与利用,发挥课程文化传递、弘扬、创新与发展作用,发挥地域文化教化功能。对此,基于区域文化资源利用,可构建如下美育课程开发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实现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其一,以欣赏为导向的美育课程开发模式。即从美学欣赏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地域文化资源(如红色与民间绘画艺术、红色与民间戏曲艺术、红色与民间音乐艺术等)中的美育特征,并将其转化为美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欣赏中感知地域文化蕴含的美学思想、美学价值、艺术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从而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等能力,并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文化美育资源特征进行创造。其二,以实践为导向的美育课程开发模式。即从美学体验与创造角度出发,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供学生实践学习与训练的平台,使学生在遗址参观、民间活动参与、美学元素挖掘与利用等过程中,将所获得知识、感受、体悟进行表达。

3 结论

传承、弘扬与创新区域文化是时代、社会赋予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在提倡走文化自信之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度重视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在美育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建设中去,将区域文化转变为美育课程开发资源,丰富美育课程内涵,促进课程文化传播、传承、创新以及育人等作用的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伟.传承闽南审美文化,推动新时代美育发展——新文科背景下“本硕一体”闽南文化人才培养[J].南方论刊,2018(12):89-91.

[2]黄春霞.高校传承和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以亳州学院亳文化传承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6):110-113.

[3]洪为宝,洪理智.融合共生 四位一体:地方高校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03):118-122.

猜你喜欢
美育美学区域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分区域
“妆”饰美学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