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网的国内微电影文献计量分析

2019-07-11 05:03季培培
新媒体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微电影文献计量

季培培

摘  要  以2011—2018年知网期刊数据库收录的714篇微电影相关文献为分析样本,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知网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微电影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文献时间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基金分布、期刊分布和研究热点。国内微电影研究热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微电影理论研究、微电影营销和微电影传播。结果显示微电影近几年研究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传媒界比影视界成果更显著,微电影理论研究有待持续发展。

关键词  微电影;文献计量;知网

中图分类号  G25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9-0015-04

微电影,又名微型电影,是传统电影与新媒介融合的产物。2011年被誉为中国微电影元年,微电影通过新媒体这个大平台展现出它无可比拟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企业、影视公司、视频网站、网民开始关注微电影。微电影的发展给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成为品牌营销的又一广告阵地[1]。正是基于这样的媒介和传播背景,业界和学界对微电影的生产和研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本研究对2011—2018年国内微电影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梳理与统计,利用知网的可视化分析工具,揭示微电影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为今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核心期刊被看作学科研究的重要期刊,刊文质量较高,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前瞻性[2]。因此本研究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的核心期刊文献作为文献源,以“主题”为检索项,设定检索词为“微电影”,匹配模式为“精确”,时间范围设为从2011年到2018年,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共检索到714条数据(检索时间:2018年7月18日)。然后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从文献的时间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基金资助等进行计量可视化统计分析。

2  研究总体概况

2.1  文献时间分布分析

发文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术界对该领域研究的冷热程度,通过对年代分布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科领域的发展规模和研究速度[3]。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关于微电影领域研究的核心刊发文量呈现了先升后降的趋势。2011年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发文量只有8篇,从2012年起对该领域的研究开始激增,发文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于2014年达到了最多的155篇,并开始逐年减少,就发展势头来看,2018年的发文数量相较于2017年仍会有下降。图1反映了目前对于微电影领域的研究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

2.2  高产机构分析

为了找出微电影研究的核心学术机构,本研究统计了微电影领域核心刊发文量排名靠前的研究机构(表1)。中国传媒大学发文量以绝对优势居于首位,其发文数量是位居第二的北京大学的两倍之多,表明中国传媒大学是微电影研究领域产出最多的机构。位列第二到第五的研究机构依次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说明这些机构在微电影研究方面有一定积累,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3  高产作者分析

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作者的学术成就和科研能力。根据普赖斯定律,发表X篇以上的论文的作者就属于高产作者,其中X=0.749Y1/2,Y表示最高产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3]。统计显示发文量最多的是孙婧,发文数量为11篇,经计算X=2.49,按照取整原则,得出国内微电影研究领域高产核心作者群(见表2)。表2中“被引频次”一列是发文作者作为第一作者的发文总被引频次,统计截止日期同上文检索日期。孙婧、袁小轩和徐莹的发文量位居前列,孙婧对微电影的概念、身份、与文化公共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连续的研究,袁小轩对微电影的边界、美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从文献被引频次来看,王婷婷和聂伟的发文被引频次最高,分别为62次和52次,在被引频次上远超发文量排名第一的孙婧。由此可见,高产作者的研究水平还有待提高。

2.4  基金资助分析

基金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决策机关、主管部门、研究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统计得出(见表3),2011—2018年间,微电影研究文献714篇中,国家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项目发文共34篇,占总发文比例为4.8%,说明国家对微电影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支持,但是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在地方级基金中,隶属于江苏省的基金发文数为11篇,隶属于浙江省的基金发文数为5篇,隶属于河南省的基金发文数为4篇,隶属于黑龙江省的发文数为4篇,隶属于湖南省的发文数为4篇,可见这5个省份相对更重视微电影领域的研究。

2.5  核心期刊分布分析

我国微电影研究核心刊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期刊情况如表4所示。微电影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和新闻传播类期刊,其中《电影文学》《电影评介》《当代电影》《青年记者》《传媒》等刊物的数量都排在前列。这些期刊将为微电影领域的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来源。

3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学术论文思想和观点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和领域可以通过关键词体现,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反映该领域研究关注的热点,也有利于预测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脉络[4]。利用知网的可视化分析工具生成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2),节点最大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微电影,表征微电影的理论研究是研究热点之一。围绕着微电影研究产生的一系列高频关键词还有新媒体、叙事、傳播、营销、互联网、电影艺术、广告等,具体出现频次见图3。

基于以上数据,同时结合对微电影研究文献的阅读和梳理,将2011—2018年国内微电影研究热点大致归纳为3个方面:微电影理论研究、微电影营销和微电影传播。

3.1  微电影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作为一个学科的基石,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学科的研究核心。微电影这个新生概念自2011年在学术界出现以来,影视传媒界学者就开始对其概念内涵、属性特征进行探究。陈晓萌认为微电影的本质属性仍然是电影,与传统电影一样具备艺术、商业与传播媒介的特性[5]。何建平对微电影概念的流变进行了详细的探析,将微电影的概念进行广义和狭义上的划分[6]。除了概念上的研究,有关微电影的兴起和发展也是学界密切关注的话题。许娅将微电影兴起的原因总结为四个方面:新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新媒体的受众特点是微电影成功的重要保证,微电影是广告主应对“限广令”的有效策略,目前国家对微电影还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1]。候光明指出了微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的路径提出建议[7]。

3.2  微电影营销

微电影营销广受关注,众多的企业机构、党政部门、地方政府等,都开始意识到微电影作为短小的故事类视频节目在整合营销方面的创新能力。从下载的文献来看,目前实践应用研究最多的集中在两个领域:第一个是图情学科,利用微电影进行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推广,从图3中可以看出有7篇相关文献;第二个是思政领域,借助微电影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柴素芳、高辉庆等人进行了积极探索。微电影广告也是营销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但是这部分研究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对微电影广告效果的实证研究。康初莹[8]总结了微电影营销的模式,她认为微电影营销还处于模式探索和实践初期,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代靓[9]从创意、内容建构、制作要求、商业模式、监管机制五个方面对微电影营销的困境进行了详细解读。

3.3  微电影传播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微电影以其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等优势得以迅猛发展,因此对微电影传播的探索成为微电影发展过程中的热点话题。学术界对微电影传播特性、传播渠道、传播模式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王广飞[10]将微电影的传播特性概括为传播主体的全民参与性、传播内容的广泛丰富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开放性。冯丹阳[11]将微电影传播渠道划分为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两种渠道,由此勾勒出微电影传播的出路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常江[12]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层面将微电影传播模式总结为:多元主体参与生产、多渠道流通与分享、全民参与交流与互动。王婷婷[13]从“精”“新”“广”“全”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微电影传播的对策。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知网期刊数据库为数据源,收集和整理了2011—2018年国内微电影研究的相关核心期刊文献,从文献时间分布、机构分布、作者分布、基金资助和关键词多个角度统计分析国内微电影领域的研究情况。现得出如下结论:

1)微电影是影视传媒界近几年来的新生热点领域,经历了一段高峰发展期,但是现在有下降的趋势,需要业界学者引起重视。从基金资助的情况来看,国家和地方对微电影领域的资助力度还不够,一个新兴学科领域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2)从发文机构来看,产出最高的机构是中国传媒大学,其次是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前三甲中未见有影视学科的著名院校。由此可见,相较于影视界,微电影研究在传媒界更受学者重视。从发文作者来看,孙婧发文量最多,但是被引频次远低于排在后面的王婷婷和聂伟,因此高产作者的研究水平还亟需提高。

3)从研究热点来看,微电影的理论研究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是微电影的概念界定还存在着争议,微电影目前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微电影内容质量不高,微电影产业链不完善等。因此今后的理论研究除了继续加强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分析,还需要对微电影内容创作和微电影产业链的发展投入更多的精力。

本研究侧重于国内微电影领域的研究,日后希望能对国外微电影领域研究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国内外对比进一步发现我国微电影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业界学者提供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许娅.新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J].电影文学,2017(17):27-28.

[2]牛力,杜丽华,等.从档案学核心期刊看国内档案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档案学研究,2018(3):4-9.

[3]缪瑞生,马海群.国内图书情报领域大数据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科学,2017(3):93-97.

[4]刘冬冬,崔钰婷.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现状、热点及未来趋势[J].重庆高教研究,2018(5):82-94.

[5]陈晓萌.微电影:一种新的电影形态[J].艺术评论,2012(11):33-36.

[6]何建平,張薇.中国“微电影”研究现状综述[J].当代电影,2013(6):129-133.

[7]候光明.论中国微电影大时代的到来及其发展路径[J].当代电影,2013(11):102-105.

[8]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75-77.

[9]代靓.微电影营销困境解读[J].新闻知识,2012(9):81-83.

[10]王广飞.论新媒体视域下的微电影传播特征[J].当代电影,2013(5):169-171,172.

[11]冯丹阳.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电影传播渠道探析[J].当代电影,2015(7):192-195.

[12]常江.“微”语境下的“深”传播:微电影传播模式探析[J].新闻界,2013(9):40-46.

[13]王婷婷.“互联网+”时代促进微电影传播的对策[J].电影文学,2016(2):18-20.

猜你喜欢
微电影文献计量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国内电子商务学术研究进展分析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中国微电影的发展生态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