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文,沙海燕,许胜,梁红霞,徐晓春,王垒垒,顾兴响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济东院区,山东济宁 272072)
交叉韧带体部断裂是一种临床常见损伤。1917年Her Groves首先报道修复前交叉韧带的方法[1-3],20世纪80年代以来,替代渐成了交叉韧带体部断裂治疗的主流。但替代的韧带,无论是自体韧带材料、同种异体韧带材料、人工合成的韧带材料[4-5],与原有韧带相比无论在组织结构、承受力、韧带的受力方向诸多方面都有差异,长时间使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弛等[6-7]。这些问题都会对膝关节的功能带来一定的影响。该动物试验是观察吻合技术修复断裂的前交叉韧带的疗效,其良好的预后定会为骨科医生在治疗前交叉韧带体部完全断裂时选择何种治疗方法提供动物试验依据[8]。
选择30~50 kg的成年波尔山羊作为试验对象。
选择5只波尔山羊,仅保留前交叉韧带及其起止点,置于SJK-5K数显式电动立式机台上纵向施力,检测每只山羊左右侧前交叉韧带的纵向最大承受力。测试过程中发现山羊髁间隆突骨质被撕断仍未发生韧带断裂,故把导致髁间隆突撕断时的值作为前交叉韧带的纵向最大承受力。
1.3.1 交叉韧带断裂制作 用刀在交叉韧带体部横断制作统一的动物模型。
1.3.2 吻合方法 采用改良Kessler吻合,两断端再加强缝合2~3针。
1.3.3 膝关节的固定 以直径为2 mm克氏针贯穿固定膝关节于功能位。
选山羊23只,其中22只于术后3个月时称重后处死,取下两侧膝关节(同一只山羊的两条腿分别为试验侧和对照侧),仅保留前交叉韧带离断膝关节所有组织。
1.4.1 大体观察 试验侧的前交叉韧带与健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变粗,颜色亦较暗,表面附着少许结缔组织。
1.4.2 力学检测 22只山羊的试验侧和健侧前交叉韧带均置于SJK-5K电动立式机台上检测纵行最大承受力,并将试验侧和健侧的最大纵向承受力作为一组数值进行对比。结果22只山羊健侧的前交叉韧带最大纵向牵引时均出现髁间隆突被撕脱,而试验侧仅有4例前交叉韧带受纵向最大牵时出现了髁间隆突被撕脱,18例出现了前交叉韧带于修复处断裂。
山羊的前交叉韧带形态
前交叉韧带体部断裂的动物模型
改良Kessler吻合法进行修复
左侧为健侧的交叉韧带,右侧为试验侧的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纵向最大承受力为 (870.80±145.30 N),右侧前交叉韧带纵向最大承受力(832.80±186.17 N),左右前交叉韧带纵向最大承受力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84 P=0.721>0.05)。 纵向最大承受力/体重的平均值:左侧≈24.26,右侧≈23.92。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4P>0.05)。
术后3个月时,抽取一只山羊的试验侧和健侧前交叉韧带送至病理实验室,镜下所见吻合后韧带与正常韧带组织结构相差不大,吻合韧带显著特点为:局部粘液变性明显,有小的粘液性空腔;出现局部的软骨化生。
术后3个月修复后的前交叉韧带在纵向测力时尽管有4例出现髁间隆突被撕脱,但与健侧相比仍有较大差值。试验侧前交叉韧带纵向最大承受力为(591.68±83.63)N,健侧前交叉韧带纵向最大承受力为(894.05±137.90)N,两者前交叉韧带纵向最大承受力结果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093,P<0.01);试验侧算术平均数与健侧算术平均数的比值为 (66.47±5.03)%。
其纵向最大承受力与健侧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术后六个月纵向最大承受力检测结果
采用改良Kessler断端吻合+加强缝合的方法治疗前交叉韧带体部断裂的动物试验,术后3个月观察到的试验侧膝关节与健侧膝关节在山羊活动中已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22只山羊的大体标本,其吻合的前交叉韧带获得了良好的修复;1只山羊试验侧和对照侧镜下观察发现修复的韧带与正常韧带只是存在小的粘液样变性和局灶的软骨化生灶小的差别;而试验侧纵向最大承受力的算术平均数达到健侧的(66.47±5.03)%。至术后6个月时,2只山羊试验侧的前交叉韧带大体观察与健侧无差异,其纵向最大承受力亦恢复到了健侧水平。该动物试验验证了前交叉韧带发生体部断裂后采用直接吻合的方法是有效的。
该动物试验的结果为交叉韧带体部断裂的直接吻合修复提供了动物试验依据,其良好的治疗效果提示骨科医生在治疗交叉韧带体部完全断裂的伤者时,吻合修复仍作为治疗交叉韧带体部完全断裂的可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