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梅
摘 要:本文主要以小麦生长及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展开研究,进而分析小麦群体性、产量以及基本结构受种植密度的影响因素,论证小麦在生长期间受种植密度影响并不十分显著,但是会随着小麦种植密度的提升,在小麦返青期间的群体量会得到显著的变化,当小麦达到拔节阶段时群体量的差异会有所减少,并与之前保持平衡;如果小麦生长发育在适宜密度的条件下,那么小麦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会有所提升,同时也会受光合作用的影响随即升高。小麦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由于群体性会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种植密度的高低程度都会对影响小麦群体发育以及产量,因此为了合理调解小麦群体结构特性,应该使种植密度保持在平稳的状态下,进而达到小麦产量的提升,带动农业发展。
关键词:种植密度;小麦生长;产量影响
一、小麦实验材料与基本实验方法
(一)小麦实验田的基本概述
本文主要结合实际的实验案例,据了解本次小麦实验田土质为粘壤土,且地面较为平整,排水灌溉水平较高,小麦种植底肥为绿肥。
(二)小麦实验材料
本文主要应用的实验材料为郑农17品种,属于半冬性,且植株类型是紧凑密集型,分蘖能力为中等产品,每株约高76厘米左右,郑农17品种为未包衣型。
(三)实验基本设计环节
本文的实验基本设计主要以6个区域为主,且将每个区域面积控制在45平方米。而每个区域的密度处理即36.5万、74.5万、111.0万、145.5万、185.0万以及223.5万株/hm2,分别表示为①-⑥[1]。
(四)小麦实验基本方法
1.观察小麦生长阶段
在小麦生长发育中,分别对小麥出苗阶段、分蘖阶段、拔节阶段、抽穗阶段、开花阶段、灌浆阶段以及成熟阶段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分析。主要应用田间调查法,对小麦种植区域展开详细的观察。
2.小麦分蘖数量的测量标准
本次实验主要以不同小麦生长阶段,将每片区域平均选择20株进行分蘖数量的测量。
3.室内考种环节
在小麦成熟阶段,将在每片区域选择3-5一平方米为代表样本,进而测量小麦穗数,从而将其折合换算程公顷穗数,每样本主要以10株为考种,进而测量其小麦的穗粒数量[2]。
二、小麦的实验结果
(一)郑农17品种小麦受不同的处理方式影响分析
观察表一与表二可以发现,随着小麦种植密度的提升,小麦的基本苗也会随之升高。其中单株分蘖、单株次生根都会受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将其数量降低,但是每株高度都会跟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尤其在越冬阶段与返青阶段,每片区域的小麦群体量都有显著的提升,在拔节阶段其面积量会随之变小,此时麦苗的茎叶差异性并不会有较大波动。
(二)郑农17小麦品种产量与基本结构受不同处理方法的影响
根据观察表三可以发现,种植密度的不同对小麦成熟阶段影响并不是很大,小麦成穗数量会根据播种数量的增多而增多;而对①②③处理的千粒重数量以及穗粒数量相比,其中的数之比都较为接近,但是针对种植密度大于145.5kg/hm2的④⑤⑥来说,千粒重数量以及穗粒数量相比有着明显减少趋势。
据观察表三可以发现,小麦的产量会根据种植密度的升高而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情况,当小麦种植密度达到111.0kg/hm2时,此时为分界点。尤其是③的处理方式产量值已经达到最高状态,而⑥的处理方式其产量最低。出现密度越高而小麦产量越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小麦千粒重量与穗粒数量偏低造成的,而在较低密度情况下,发生低产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小麦的成穗数明显不足造成的。因此只有在种植密度为111.0kg/hm2情况下,小麦产量的基本要素达到相互协调的状态,从而促使小麦产量的提升。
三、小麦关于种植密度的实验结论
据相关数据研究显示,小麦产量会根据播种期的时间变化,而使产量发生变化[3]。当小麦种植密度较小时,小麦的穗数就会减少;当种植密度升高时,由于小麦田间的透光性、通风性较差,光能效应减弱,以至于无法使小麦达到高产的效果。当播种数量最少情况下,株间的光照越发充足,从而使小麦上半部叶片受光合作用的影响,推迟了小麦下半部叶片的衰老期,促使小麦粒数的提升,进而为增加小麦产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实验主要选用的郑农17小麦品种基本苗,也会伴随着种植密度的提升而使苗的数量有所增长。少量的播种处理方式对其麦苗的前期生长是非常有益的,反之大量播种会使麦苗的生长发育处于弱势,从而对小麦过冬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出现冻害的现象[4],同时小麦的群体性过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地力消耗过大,容易在小麦拔节阶段发生脱肥问题,以至于在小麦生长后期出现黄落现象,降低小麦的抗倒行。
小麦生长期间的种植密度会受当地降雨因素、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小麦产量存在差异性。因此,这就需要在最适宜的密度范围内,为小麦种植构建有益于生长的群体性结构,对小麦的生长发育起到调解与协调发展的目的效果,促进小麦生长后期抗倒伏性能、抗早衰能力的提升[5]。为此,应该加强小麦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力度,从而在小麦实验田的实践中,选择最为适合的种植密度,进而达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带动我国农业经济水平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麦的生长与产量都会受种植密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这就要求小麦种植户应该遵循科学的种植依据,选择最为适合的种植密度进行种植,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升,同时还能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稳定、和谐发展,加快农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周秋峰,于沐,张果果.种植密度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v.46;No.597(20):41-43.
[2] 张永强,方辉,范贵强,et al.遮阴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8,38(11):94-100.
[3] 李洪.高肥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农家参谋,2017(19):32-33+61.
[4] 任文斌,谢三刚,王倩,et al.种植密度对小麦晋麦84产量及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7(2).
[5] 李强,李慧敏,李丁,et al.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节水新品种衡S29产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7(03):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