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霞
摘 要:土壤是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少企业或个人为单纯追求高利益而不顾社会和环境效益,存在不同程度污染土壤的行为。而这部分土地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实现二次利用的,为保障使用效益,我们会在进行社会活动之前,将这部分土地进行测量出来。
关键词:污染场地;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我国的土地环境面临着数量多和分布范围广的问题,而污染土地的监测是剔除这部分污染土地的重要方式,其中监测点位的布设是保障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通常来讲,监测点位的布设与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呈正比例关系,但如果在监测的过程中点位布设太密集,无疑还会提升监测的难度。因此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应合理的控制好监测点位的布设,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对污染场地进行监测。
1 点位布设原则
1.1可行性原则
监测点位的布设只是对污染场地监测的第一步,因此在点位布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好各种外在因素,兼顾安全、交通、效益等,不能仅仅为了布设点位而导致后续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1.2连续性原则
土壤監测点位的布设是一项长效工程,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因此土壤监测点位的布设应充分考虑本次监测过程的现实需要,还应兼顾土壤监测的长效机制,以及土壤本身对于监测点位布设的客观要求。因此,监测点位的布设应具有连续性。
1.3全面性原则
大多数情况下,监测场地内的土壤构成并不是一致性,通常在同一片区域内会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因此在对监测场地进行监测的过程中,应充分兼顾到每一种类的土壤,需要提前对场地内的土壤进行探查,了解区域内各种土壤类型之后再展开监测点位的布设。
1.4经济性原则
通常来讲,监测点位的数量将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但在追求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同时还应兼顾监测过程的经济性。科学合理的监测方式才是兼顾监测结果准确性和经济型根本途径,摒弃经济性或摒弃准确性进行土壤监测,必然不是两种科学的监测途径。监测点位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进而实现监测效果。
2 监测点位布设方法
2.1监测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在监测前应充分了解被监测地区的环境,如自然条件:监测场地的母质、地形、植被和气候等条件;土地利用情况:主要是指土地的利用类型,如果是农用地应分析此处适宜生长的作物,并分析经常使用的化肥、农药等。如果土地是工业用地,还应了解之前工业所属类型,分析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土壤性质:主要分析土壤的类型、颜色、湿度及性状等;污染历史和污染源:主要指当地之前是否存在过污染问题,如果存在,则应分析污染源是什么。
2.2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点位
首先采样前应对现场进行勘察,并及时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此外还应基于土壤的性质、肥力等因素进行划分,如不同应用属性的土地,可以分为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等等;而面对相同使用属性的土地,如同属农业用地,还应根据土壤的肥力条件分成多组进行分门别类的采样;被划分到同一监测区域内的土地,也应按照不同的地质条件来进行划分。如地形、地势等。尽可能保持各个小区域内的土地使用类型、土地类型和土壤属性一致。
其次在监测的的过程中,应兼顾准确性和经济性,点位的选择不宜过少,过少的话势必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而点位过多的话一方面会给监测的过程带来不要的麻烦,另一方面还会直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通常来讲,采样点位数量的确可通过 来确定。其中N是最
终所求的采样数量,S2是方差,即某一成分的分析结果与统计标准之间差值的平方;T表示置信概率,通常我们会选择95%的概率进行计算,也就是说t的值可以设置为2;b则表示该成分在分析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最大误差。
2.3随机布点法
随机布点法是应用最多的一种布点法,这一布点法在进行布点时,可选取面积较大的区域和土壤特征相近、使用功能相似的区域进行布点。实际操作过程可根据污染场地的实际面积和疑似被污染的范围进行布点,利用这一布点方式在进行布点时,可将被监测区域内的土地按照三角形或者矩形等规则图形进行划分。待区域被划分完毕之后,即可从所有的网格中随机抽取部分网格进行抽样调查。需要注意是采样点数量的设置应根据当地土地的污染情况来确定,取样时,尽量选择网格的中央位置进行取样,这种取样方式能够尽可能的反应被取样环境的是否存在污染以及污染状况;此外如果被取样区域过大,还应将被监测区域分成若干个小区域进行采样。
2.4分区布点法
分区布点法主要是针对土壤原始状况保存较好,各区块功能明确,调查面积较大等。在使用分区布点法时,区域的划分应尽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将监测小区域放大,还原最基本的被监测区域的形状;不同深度的土壤可执行不同的监测标准,但是对于同一深度的土地进行监测时,应严格执行同一标准;点位的布置方式还应根据被监测区域内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进行点位布置,并且被污染区域如果存在面积较大的问题,还应适当的划分小区域进行监测。
2.5 系统布点法
系统布点法也可以称为网格布点法,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对一些不能够确定污染源的土壤、受破坏程度较大的场地进行布点监测。以划分地块的形式对每个地块设置检测点,每个地块基本相等。系统布点法可以适用在多种情况下,特别是对毁坏程度较大的场地以及不能清楚确定污染源的土地最适用。由于受到划分地块大小的影响,越小的地块准确度越高,因此使用系统布点法时,划分地块越小越好。水平面采样布点完成后再进行竖向布点,可以在0~3米的范围内,以0.5米为一个间隔采取一个样本 3~6米范围内,以1米为一个间隔单位。6米到地下水位以两米为标准。取样深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采样,例如,土壤的实际情况,分割的特征等进行适当的改变,对于超过范围的基础点位,可以采取加密点位措施。
3 土壤监测布点实证分析
采用分区布点法,对某焦化厂及其周边土壤进行分区点位布设。该焦化厂占地面积320亩,1990年投产,对焦化厂周边的农田土壤调查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对表层土壤布点,沿着厂区东侧运输道路绿化带选择20个采样点,并对采样点位的表层土壤进行取样。采样点位布设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点,按照前后左右距离100m布设,采集30个点位表层土壤。对焦化区,根据《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按照40m*40m划网格布点,纵向采样深度至地下水水位处。通过分析样品获得该区域土壤中的锌、铜、铬、砷、铅等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类有机物超标,最大污染深度达6m。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污染问题依然存在,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在“土壤污染防治法”颁布后,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都加强了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治理及管理,成效显著。因此今后我们在尽量规避土地污染问题的同时还应积极找到已经被污染的土地,一方面寻找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及时制止在这片土地上将要进行的社会行为,达到及时止损的效果。但现有的土壤监测的问题还在于耗时长、耗工多、耗资大等,未来土地监测过程应尽量解决这部分问题,提升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减低监测成本。
参考文献:
[1]张立祥.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09):140-142.
[2]张启,佘雁翎,付丽洋,冯旭.污染场地环境调查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7):16.
[3]武恩泽.污染场地环境土壤监测点位的布设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8):94.
[4]邵霞晖,陶伟良,许菲,代宏.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土壤监测点位布设策略探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6):135-140.
[5]陈辉,张广鑫,惠怀胜.污染场地环境调查的土壤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初探[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02):61-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