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世丽
《雷雨》选段是整部戏剧第二幕的后半部分,剧作主人公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分开三十年后意外重逢并相认,鲁大海以周朴园极不能接受的工人代表身份出现在周公馆,并与其哥哥周萍发生了肢体冲突。课文节选部分情节紧凑,矛盾冲突集中,人物语言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通过品读课文选段掌握阅读戏剧的基本方法,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课堂导入,以学生熟知的鲁迅的《呐喊》激趣,如果说鲁迅的《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那么曹禺的《雷雨》就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既而,介绍《雷雨》的剧情。教师诵读剧中台词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并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剧本的兴趣。“一位苍白的老年人走进来,穿着很考究的旧皮大衣。进门脱下帽子,头发斑白,眼睛沉静而忧郁……”(序幕·周朴园)再给学生朗读完有关侍萍、繁漪、四凤的文字后,补充介绍选段后的剧情发展。当天夜里,无法面对现实的四凤,逃出公馆,触电身亡;追出去的周冲也触电身亡;周萍自杀了;繁漪疯了;侍萍呆木了……至此,大多数同学对课文选段已充满了阅读期待。
“语文课程是否能够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关键在于是否能引发学生自己去‘想。”为了能让学生主动想,愿意想,想他应想。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后,还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记录自己的疑问,可以是对人物台词的理解、矛盾冲突的分析等,并找出自己认为比较精彩的台词,写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理由。
学生提的问题和对台词的品读,基本涵盖了赏析节选剧本的重点和难点。第一场戏,有90%以上的学生就周朴园对待侍萍前后态度的变化提出了疑问。“侍萍与周朴园早已多年未见,而在周公馆的这次相遇中,侍萍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气和恨,而周朴园对于房间的布置等也分明传达着他对往事的留恋,但二人站在现在的角度去谈话,夹杂了过去的纠纷与复杂的情感,如何理解这种情感,是爱恨情仇还是心系过去仍有遗憾?”在呈现学生问题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学生提的更多与台词、情节有关的较为具体的問题。如:“为什么周朴园说侍萍是梅家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侍萍却说‘她不是小姐,不贤惠,听说她也不规矩?”“周朴园为何不要新雨衣,要求要旧雨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按照戏剧赏析的一般过程,进行分类汇总,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应该就是学生的“应思应想”了。再次回归文本,结合台词,联系情节,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能就一些问题达成共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的,但随着身份的变化,周朴园已不再会像从前那样接受侍萍,用钱来解决问题,也可以看出他金钱至上、自私利己的思想观念。
学生就第二场戏,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周朴园已经知道鲁大海的名字,可为什么还要装作不知道,去问鲁大海呢?”“周朴园在得知鲁大海是他的儿子之后,为什么依旧开除了鲁大海呢?”讨论分析了第一场戏中的问题,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可以用曹禺先生的一段话来做小结:“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学生在学习了《窦娥冤》之后,已了解鉴赏戏剧的基本方法,有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与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主题有关。至于剧作的主题,不妨向学生介绍剧作者的观点:“这个斗争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主宰,它就是上帝或说是命运,近代称它为‘自然法则。”至此,通过讨论解决学生的问题,已完成了对课文《雷雨》选段的鉴赏。学生对他们认为的精彩台词的赏析,不但有课后研讨与练习的几个语段,还有些涉及具有动作性的台词,通过学生对精彩台词的鉴赏分享,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言感知与鉴赏能力。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主体活动和主观活动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应给学生充分自由看书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性地体验与交流。激发兴趣,品读《雷雨》(选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计并付诸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5).
作者单位:宁夏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