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族节庆作为旅游资源,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现实意义。以广西“壮族三月三”为例,采用logit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模型拟合,研究游客对于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影响因素,得出游客对于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意愿,对其保护行为有正向作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公众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公众对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和历史性的认知水平,并通过鼓励参与的宣传方式,进一步激发游客的保护意愿,进而强化游客的保护意愿并实现保护行为,这对于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绿色发展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民族节庆;旅游资源;保护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59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6-0067-02
一、引言
节庆是特定地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存在意义[1]。民族节庆伴随着少数民族生产生活而产生,是民族文化在时空维度中的集中体现,既是其生产生活的仪式,又是其情感和文化的寄托。民族节庆作为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一种,具有旅游吸引力强、主客互动程度高、游客体验深刻等优点,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有现实意义。然而,民族节庆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面临原真性和商业化的两难局面[2]。一方面,大众旅游给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巨大冲击,其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另一方面,为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民族节庆存在商业化趋势。但若不开发民族节庆旅游资源,则民族节庆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易出现后继无人而逐渐消失的情况。故对于民族节庆旅游资源,既要对其合理开发,也要在发展旅游经济时防止其原真性流失和过度商业化。游客是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消费者,也是民族节慶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力量。游客对于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意愿,对其保护行为有正向作用。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各壮族聚居地以对山歌为主要内容,伴有商贸、跳竹棒舞、吃糯米饭、抛绣球、碰鸡蛋等民俗活动[3]。自2014年以来,广西自治区政府将“壮族三月三”定为全区人民的法定假日,并统筹组织当地的节庆民俗活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壮族三月三”作为民族节庆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和推广,近年来,该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消费人数逐年递增。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广西“壮族三月三”作为实证案例,探究游客对民族节庆旅游资源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以期在今后的旅游经济发展中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
二、模型建立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建立
受访者对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意愿采用是否愿意为其履行支付意愿的表征方式,本研究定义的解释变量为愿意支付,当受访者愿意支付时定义为1,否则定义为0。被解释变量由人口统计学和认知态度变化集共同决定。因此,方程同时表征受访者人口统计学的异质性和认知的异质性,具体见表1所示。既有的研究指出采用logit和probit模型均可,但是Hanemann认为基于条件价值理论的支付意愿模型残差符合logistic分布,本研究采用logit模型[4]。
(二)变量选择
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是:2018年4月18日-4月20日(农历三月三日-三月五日)。地点选择在广西桂林市区与阳朔县区。本研究一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10份,有效率为84.16%。
一般而言,既有的文献显示人口统计学的异质性是影响受访者对资源保护意愿的重要变量,其中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和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5]。但尽管如此,本研究认为受访者对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认知水平也能显著影响受访者的支付意愿,例如,钟满秀等指出受访者的认知水平是影响非使用价值支付意愿,其中了解程度是重要因素[6]。据此,本研究在设计变量时充分考虑受访者对非使用价值的了解程度、参与意愿、出游支出水平及出游时间等变量。
三、模型拟合与分析
(一)模型拟合
本研究采用STATA12.1的极大似然估计拟合方程,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其中LRCHI2(8)表示方程的F值,Prob>Chi2=0.000表示方程在0.001水平显著,PesuoR2表示方程的调整R2。
(二)结果分析
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年龄(age)、职业(job)、历史文化了解程度(att1)和出游时间(att4)四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呈负相关关系,这些变量中除职业(job)为非连续变量之外,其余均表示受访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三月三”了解程度的加深,以及出游时间的增加,受访者对对保护的支付意愿呈负相关关系。王中可等人认为受访者对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意愿中呈现强烈的惩罚效应[5]。惩罚效应指行为人对自身福利的漏损采取非理性抗辩的心理或者举止。本研究中,壮族“三月三”是民族节庆旅游资源,其福利极易产生漏损,受访者可能认为即使自己履行了保护的支付意愿,也可能出现自己未完全享受福利的改善。这种认知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加、了解的深入以及出游时间的增多而愈加清醒。这也从反面证实对民族节庆旅游资源保护任务的艰巨性、迫切性和严峻性。
性别(gender)为二分变量,一般研究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履行保护的支付意愿。此外,我们发现受教育水平对保护的支付意愿呈现强烈的显著性,这显示教育对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另外,我们也发现游客的参与意愿和出游时间对保护的支付意愿呈正相关关系,且在95%水平显著。这表示游客的参与对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有重要作用,随着公众参与意愿的提升以及在节庆中旅游支出水平的提高,游客能够感知民族节庆旅游旅游资源的价值,这对他们保护意愿的提升也极其重要。
四、结论与建议
一方面,游客对于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意愿具有惩罚效应。因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重点对公众宣传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重要性和历史性,加强对公众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公众的认知水平,这对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极其重要。
另一方面,游客的参与对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有重要作用。据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拟定民族节庆旅游资源的保护政策时,应该通过鼓励参与的宣传方式,尽可能让公众参与其中,让公众尽可能多地了解民族节庆旅游资源地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游客的保护意愿。
[参考文献]
[1]林耿,陈晓璇,杨帆.现代性下节庆对社区重构的影响[J].热带地理,2018,38(2):166-175.
[2]张涛,李玺,温慧君.民俗节庆原真性对游客体验的影响研究—以那达慕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6):192-197.
[3]黄文富.壮族歌圩狂欢化民俗内质考察[J].歌海.2013(6):76-78.
[4]Hanemann W M. Welfare evaluations in contingent valuation experiments with discrete respons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66(3):332-341.
[5]王中可,郭峦,张洁.不同属性资源的非使用价值构成比及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17,39(4):723-736.
[6]钟满秀,许丽忠,杨净.基于认知水平的非使用价值支付动机研究[J].生态学报,2011,31(22):6926-6935.
[责任编辑:王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