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新
摘 要:随着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使命,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在培养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守业、勤勉精业和奉献事业精神品质的技术技能型工匠人才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核心价值观引导、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校企文化融合、师资队伍培训等工匠文化培育,促进工匠精神品质的养成与提升,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推动中国制造品质革命,提供强大的“匠人”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品质与工匠精神文化;培育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7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使命,培育工匠精神,用工匠文化促进工匠精神品质养成与提升。
一、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学术界,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解释较多,有的学者将工匠精神解释为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有的解释为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有的解释为工匠精神内涵是一种理念,一种对自己作品不断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使其完美的精神理念。综合上述解释,可以把工匠精神概括为职业人在职业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敬业、诚信、精业和奉献的品质与理念的统一,是职业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其中,最根本的是敬业,是职业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敬畏与尊重。
2.工匠文化的内涵
文化,就词的释意来说,“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这是从文化两字的字面解释的。就工匠文化而言,应该是在传统的、非物质的文化中蕴藏的,职业人对个人命运、责任的认知理解包容中形成的,将普通行为通过记录、表述等展示出来并上升为艺术的物质的与精神的诸要素的统一体。
3.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的关系
工匠精神与工匠文化从哲学上讲,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工匠精神是工匠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有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就需要有什么样的工匠文化为之服务。工匠文化是工匠精神的凝练升华,先进的工匠文化有利于激发工匠精神的迸发,对工匠精神的孕育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在职业人的行为培养中,既不能片面强调工匠精神的基础性作用,也不要片面强调工匠文化的反作用。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工匠精神文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二、工匠精神品质
1.爱岗敬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个人层面指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在这一价值取向中,把“敬业”列在爱国之后,可见“敬业”在个人价值取向中的重要地位。爱岗敬业是爱岗与敬业的总称。爱岗敬业指的是忠于职守的事业精神。爱岗和敬业,互为前提,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爱岗”是“敬业”的基石,“敬业”是“爱岗”的升华。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因此,工匠精神的内在品质之一敬业就成为首先和必然。敬业就是职业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要有耐心、恒心和毅力,这是工匠精神必须具备的前提。
2.诚信守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诚信的重要性都做过重要的论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种传统的思想理念其实质蕴含着崇高的道德品质。诚信守业是诚信与守业的总称。诚信守业指的是履职尽责的道德操守。诚信和守业同样也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应该说,诚信是守业的前提,诚信就是职业人在守业中所恪守的忠厚、老实和承诺。“民无信不立”“言不信者,行不果”都强调“信”是“业”之因、之源。守业是诚信的必然。“人背信则名不达”,这里讲的“不达”,可以引申为“业”不可以守,这是失信之果、之流。因此,工匠精神品质的重塑应该从诚信抓起,这是工匠精神必须具备的本质。
3.勤勉精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这里总书记特别强调“勤勉工作”,将其运用到工匠精神的塑造上再恰当不过了。“勤勉工作”不仅是总书记的嘱托,更是新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勤勉精业是勤勉和精业的总称。勤勉精业指的是立足岗位的职业要求。勤勉精业是勤勉和精业的总称。其中勤勉是基础、是前提,离开勤勉就不可能有精业的存在。精业是勤勉的精业,是在勤勉的基础上的再升华。勤勉就是勤勤恳恳、孜孜不倦、踏踏实实的工作。精业就是职业人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方面,精益求精、技艺精湛,这是工匠精神必须具备的要素。
4.奉献事业
奉献在词典中解释为“恭敬的交付、呈献”。就现实来讲,可以把奉献理解为一种态度、行动和信念。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对北大师生提出“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的殷殷嘱托。对职业人来讲,就是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担当和牺牲精神。这是工匠精神必须具备的终极品质。
三、工匠文化培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
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高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德育為先,因此,工匠精神的塑造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解决好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用主流思想、主流文化武装头脑,使青年理想信念更坚定、思想道德更先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既要在利用好课堂教学在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课程思政”,做到“思政”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接受“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化论坛、典型人物事迹等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工匠精神品质宣传教育,使主流价值观在校园得到厚植。
2.专业课程改革
工匠精神是职业素质教育在新时代的回归。强调应用和实践为核心的应用型本人才培养架构中应融入专业工匠精神内涵,具体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课程改革方面,要围绕立德树人、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进行课程设置,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生产需要。
3.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创新创业理论教学和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其中,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础,必须从教学内容方面做好顶层设计,要涵盖知识面广,以学生了解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为目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必须统筹规划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外活动和创新创业各类竞赛的比例,通过这些文化课程的培育,才能促进青年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认知,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应用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既要注重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加大创新创业经费投入、完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也要注重创新创业顶层设计,使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符合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这一根本目标的需要。
4.校企文化融合
工匠精神源于企业,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中,形成了企业独有的工匠文化,企业的工匠文化熏陶感染着一代代职业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对应用本科院校来讲,为满足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将企业文化融入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校企文化融合中,可以采取校企共建实习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可以弥补学生在课堂教学所学的不足,也可以满足企业员工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缺陷,这种校企文化的互补性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用显而易见。另外,校企双方还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进行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5.师资队伍培训
应用本科院校要在校园中营造培养“工匠精神”的氛围,就必须培养一批精益求精、术业有专攻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批专兼结合的名师、名匠团队,通过这支队伍的言传身教,去激发学生的工匠意识,打造敬业精业的匠心品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师资队伍培训中,要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强化教师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特点,制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践锻炼办法,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发展平台和政策支持,给青年教师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到企业一线锻炼,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需要倡导敬业的职业风尚,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主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将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工匠文化的培育融入办学理念中,强化核心价值引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校企文化融合,打造精湛师资队伍,浓厚走进工匠、学习工匠、成为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各行各业,特别是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推动中国制造品质革命提供强大的“匠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学生成长[EB/OL].[2018-03-21].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10/
c40537-24589133.html.
[2]朱嫻,陈琳琳,谢玲,韦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1).
[3]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