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黎明 柯黎
摘 要: 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本文以素质模型为视角,对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予以分析,提出基于素质模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 素质模型 高职院校 创新型人才培养
随着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一阵浪潮,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聚焦点,建设创新型国家被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之上。中美贸易大战再一次给国人敲响了警钟,一味模仿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唯有自主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在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国家贸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第一位的资源,创新是第一位的动力,创新的事业需要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为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的这一重要课题,高职院校应该思考如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本文以素质模型为研究视角,着重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对策。
一、素质模型介绍
素质模型又叫作能力模型、胜任力模型等,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种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在员工招聘、绩效考核和员工培训之中。所谓素质模型,就是个体为完成某项任务,实现某一目标应具备的各种不同系列要素的组合,包括知识储备、技能水平、工作动机和个人品质等要素,即“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关键知识、技能、个性特征及对于工作绩效与获得工作成功具有最直接影响的行为方式”[1]。素质模型将素质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外显的基准性素质,为从事某项工作最基本的素质,位于海平面之上,不能区分人才的优秀与一般,如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第二种是内隐的鉴别性素质,为从事某项工作的专有素质,位于海平面以下,能够区分人才是优秀还是一般,如特质、动机等。
将素质模型引入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极大地拓宽了该理论的适用范围,有利于学校厘清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素质和核心能力,推动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学校的持续有序发展;有利于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增长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未来创新实践和职业发展;有利于企业选拔和培养能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员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在素质模型的研究视角下,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入手,以求应对之策。
二、素质模型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知识薄弱。
创新知识是创新型人才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高职学生大多喜动手,不喜理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浓,认为那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应该做的事。不仅如此,他们对交叉学科知识和创新知识也知之甚少,思维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更是储备不足,知识面较窄。再次,因为兴趣不浓厚,高职院校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了解比较肤浅,通常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创新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创新知识的不足最终只会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新搭建起来的创新大厦根基不稳,摇摇欲坠。当然,学生创新知识薄弱除了自身原因外,与高职院校对此问题不够重视不无关系。
(二)创新思维缺少。
创新思维是大脑高级的理性活动,既是一切创新活动的源泉,又是一切创新实践的结晶。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思维方式比较陈旧,缺少创造性思维。一种表现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维定式而不能自拔,遇事常常墨守成规,通过惯有的思维方式寻求解决之道。另一种表现是做事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盲从与他人,更别提创新。说到底,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校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轻课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不够,另一方面是学生不重视创新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灵感思维和联想思维等能力不足,没有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三)创新动机不足。
创新动机是激励人思考并推动人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对创新有了一定的了解,都能认识到创新对社会和企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真正采取创新行动的还是为数不多,即使有了行动,能坚持下来并创业成功的更是寥寥可数。究其原因,创新动机不足可算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创新动机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容易盲从于知识权威,没有批判性的思维,遇事缺少探索精神;二是学生虽然对新事物有一定的好奇心,但是凡事三分钟热度,专注力不够,兴趣不能保持在一个持续稳定的状态,经常见异思迁;三是大多数学生思想比较浮躁,抗挫能力较差,缺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踏实肯干的作风,一旦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就会中途放弃,最终导致无功而返。
(四)创新技能欠缺。
创新技能是将创新理念付诸实施的实际行动能力,是一种综合创新实践能力。虽然目前举国上下都在推崇创新,高职院校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但是学生的创新技能依旧处于欠缺状态,所谓创新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只能远观,项目无法落地生根,更别提发芽开花结果。细细探究,背后隐藏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不足,只会照葫芦画瓢,缺少将创新的思维火花转化为创新的实际成果;二是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将创新知识、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充分融入教学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三是高职院校的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实施不够到位,重理论教学和常规实践能力的培养,轻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基于素质模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打造創新知识体系,夯实知识基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完全适合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推动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出发点,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案和课程模块,打造创新知识体系,精心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既注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注重人文社科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的教育,打通知识之间的通道和联系,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是加强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通过培训、学习和交流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创新能力;二是学生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怕苦不怕难刻苦钻研,以创造性的学习掌握真才实学,为最终的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式。
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意味着要让自己放松下来,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从周围的人和事之中寻找灵感以激发创造力。创新思维是实现创新的核心素质[2]。创新思维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培养锻炼出来的。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思维缺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首先是教师可以在课内教学和课外指导中有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抛开思维定式的禁锢,从专业应用、学科交叉和理论前沿等角度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发展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插上一双梦想的翅膀。最后是注重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等能力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獨创性。
(三)全面激发创新动机,弘扬创新精神。
创新动机是维持和推动个体展开创新行为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动机的产生既起源于个体内部的需要,又离不开外在诱因的催发。内部需要是创新行为产生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激发学生的内部需要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系统涉猎时代前沿知识,提高创新认识;学生要具有坚定的意志,胜不骄败不馁,知难而上,攻克难关;学生要保持强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因为只有拥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高职院校需要大力培养锻造一批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拥有创新精神的老师会关爱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乐观向上的创新情感和坚韧不拔的创新意志。至于学生创新动机的外在诱因,可考虑通过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和营造宽松友好的创新环境等方式创造。
(四)大力培养创新技能,注重实践锻炼。
要将创新的思维火花变成实实在在的创新成果,就必须有创新技能的鼎力相助。否则再好的创意理念,都只会沦为幻想和空谈,落得被束之高阁的境遇。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此方面较弱,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之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自然规律。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慕课和翻转课堂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二是通过任务布置、项目式教学和情境导入等形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开设专创融合的课程、打造创新实践平台、参与教师教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比赛等途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锻炼,培养其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当然,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若条件允许,可考虑建立一个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甚至当地政府和学生家长等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保障学生创新技能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Sanchez, J. A., Lucia D. & Richard L.. The Art and Science of Competency Models: Pinpointing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J].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0,53(2):509-512.
[2]余佳平,朱泓.基于洋葱理论的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模型的构建[J].人力资源管理,2014(2):90-92.
[3]朱庄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8):38-40.
基金项目:2013年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素质模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2013136),主持人:丁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