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二平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正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导力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南阳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民收入水平,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配套政策不完善、劳动力素质较低、培育质量水平不高等。因此,应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改善培育的条件和环境,创新培育机制,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规范性。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070-02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培育工作的成效不仅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还与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职业农民或者称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知识技能和素质较高,以农业为主要来源收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具体从事的工作领域,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农业经营投资者和决策者、先进农技应用者。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与传统农业相对粗放的生产方式相比,现代农业生产加工环节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延伸拓展,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更为注重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条件等的运用[1]。传统农业生产种植中,农民主要依靠祖辈和父辈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来进行,自身知识技术水平较低,农业职业教育欠缺,显然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合。农业转型升级,开展现代特色农业种植,亟须提高农民素质。
(二)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年龄普遍较大,占80%比例的务农者年齡为45-60岁,45岁以下务农人员占比不足15%,占5%~10%比例的务农者年龄已超过60岁。这些务农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村留守妇女占有较大比例。但国外如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其多数农民具有大学学历,美国的农民大部分具有农业大学的正规教育经历。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根本的举措。
(三)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与其他方面的投资比较起来,是一种投资回报率很高的投资。研究表明,农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与其经济收入之间呈现正比例关系。农民拥有的文化教育水平越高,他们就具有较强的职业选择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以及更多的发展机会。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农民,思想观念越开放,接受新事物和新技术的速度也越快,发展机会和就业机会较多,赚钱能力和收入获取能力也较高。
(四)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特征,在于新型的农民、发达的农业、繁荣的农村。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新型农民的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建设力量,也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进程,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稳定和谐。培育一大批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最迫切的任务和要求。
二、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政策不完善
当前,政府相关部门虽出台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政策和措施,但这些政策的落实、实现及优化还需加强,技术跟踪服务与扶持政策的落实亟待得以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扶持中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多部门联动机制有待建设。有些农民居住分散,虽建立了QQ群、微信群、飞信群等信息化交流平台,但效果有限,难以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反馈,专家现场指导方面也有所欠缺。
(二)劳动力素质较低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大量农村技术能手等技能型人员外流或“非农化”发展,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不断下降,老龄化、弱质化严重,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年人和农村妇女居多,使得先进农业技术、农业设施装备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农业技术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呈现下降态势。农村新生代劳动力扎根农村、扎根农业的意愿不高,部分年轻人外出求学学业结束后“跳农门”者较多,留守务农农民成为教育的“低洼地带”。
(三)农民主体意识淡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农民自身的主体意识,亦是整个培育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受传统小农经济思维的影响,部分农民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还很模糊,市场意识不强,科技知识欠缺,生活方式传统守旧,对现代化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性理解不到位。部分农民参与培训培育的积极性不高,整天忙着挣钱养家糊口从而改善生存状况,对技能培训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关注较少,对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信心不足。
(四)培育质量水平不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进行和实施,需构建培育联动机制,聚合多方能量,实现职教工作各环节的有序进行。虽然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及扶持措施,但农业部门、教育部门等部门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之间或多或少沟通不顺畅,实训及创业孵化基地信息化手段等基础条件薄弱,灵活的社会资源广泛参与机制没有形成,高水平师资欠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是很强。一些地方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培训教学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教师的安排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致使培育质量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提高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的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多种举措并行,系统、科学、规范地进行。
(一)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优化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民职业平等观念,树立发展标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以及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奖励激励力度,开展各类先进典型评比资助活动,如“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号召、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提供各类帮助、资助和服务、教育。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多种政策优惠,深化土地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强化科技兴农战略,提高农民扎根农村、扎根农业的积极性,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快与户籍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建立职业农民养老保险等社會保障体系,鼓励携带资金和技术的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鼓励支持城镇优质人才走向农村,去农村创业发展。政府从财政、金融、保险等方面对农民创业进行资金扶持,推动土地经营向集约化发展,不断提高土地规模效益。
(二)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通过民间和政府等多种途径,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各种文化培训、职业培训以及专业技能培训,推广各种农艺、园艺、养殖等实用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知识技能素质。政府应加大培育力度和财政扶持,以培育竞争力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统领和目标,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构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和终身教育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和资源,构建涵盖省、市、县等各级资源服务平台以及乡、村级扩散基点的网络体系,促使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要正确引导、整合各类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通力合作,强化培训教育和跟踪服务的一体化,创新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使农民的技能和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各类农业大专院校和农业职业学校应培育选拔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有意愿扎根农村的毕业生,使之利用自己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服务农村建设,建设美丽农村[2]。
(三)增强农民自身主体意识,科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农民自身主体意识的提高,这也是整个培育工作是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因素。因而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增强对现代化农业的认识,转变固有的思维范式,加大对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关注。同时,科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考虑以县为主,开展摸底调查,以农村发展带头人如农业生产企业经营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农机能手、种植养殖大户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积极扶持,再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多渠道、多方式带动更多的农民创业发展[3]。积极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为农民提供、开展多种类型的技能培训和服务,建设便于职业农民发展和市场对接的良好平台,使职业农民的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培育质量水平
政府及社会应提高对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认识,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本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通过政府补贴学费、免费、无息贷款等方式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以政府资金为主,广泛吸引企业和社会基金等参与,构建多元化的培育投资体系。同时对各类农业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长效机制和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的导向机制,建立和完善实时性开放性的农民职业教育新体系[4]。以农民致富、就业、创业的目标导向为指引,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育模式和培育内容,合理设置培育的课程内容体系,采取送教下乡、工读结合、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培育对象的状况和需求灵活安排培训的时间、内容和场地。建设一批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学、合理、多样的教育培训形式,使农民能够就近就地学习和教学观摩,构建初、中、高“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框架,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实施教育培训,提高农民主动参与度以及培训的时效性和吸引力,促使农民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华锋.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浅析及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4(11).
[2]李文忠,焦爱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教论坛,2013(10).
[3]胡林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7).
[4]翟炎杰.我国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