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苏健
个性化阅读不是一种教学方式,更不是固定的阅读模式,它是一种教育观念,是推行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课堂是落實个性化阅读的主要场所,老师只有在课上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其对阅读产生兴趣,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才会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让阅读变成学生本人的需求。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在学生、老师和课本三者的互动中,老师能充分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提出质疑,通过生生、生本、师生之间的阅读对话,产生思维火花,形成独特的阅读情感体验,获得认知提高。
当代教学理念中很注重阅读主体的能动性体现,在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既要重视阅读方法指导,更要重视学生阅读后“产出”的过程。
(一)以情感为导线,创设平等、和谐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语文教学的根基在于情感,如果语文教师单靠冰冷的文字或者枯燥的“照本宣科”,学生是感受不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作为老师,首先自己要充分投入情感,然后运用情感化的语言对文章进行朗读,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第二,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作为辅助手段,通过播放音乐或视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情感。比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弘一法师谱曲的《送别》这首歌创设阅读氛围,引发孩子们的思念、感伤之情,给全文的阅读教学奠定情感基础。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理解和感悟,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迸发自己真实的感情体验。老师在认真听取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学生才会敢于说出自己的感悟,更有利于营造个性化的阅读氛围。
(二)以文本为载体,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我们研究发现:影响阅读能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所以在阅读过程当中应当尽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培养,拓宽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更具创造性和灵活性。
1.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在课堂上,提问是促进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的有效手段,老师提问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思维能力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讲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时,可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语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作者的态度“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之后提问:文中为什么作者又说“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呢?以此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充分带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2.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时候都带着自己独立的思想、经验和知识,这些因素都是组成课堂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全面考虑以上因素,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文本,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在客体上打下鲜明的个性印痕。这类带有个人色彩的解读,令文本表现出多样性、主体性。
在讲解《背影》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朱自清父亲那不善表达而又深沉的父爱,可向学生提问:“文中的父亲给作者付出那么多,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情节?”这个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是让孩子发表自己对于父爱的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层层深入,最终引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刻体会到父亲的爱,最让你受感动的是哪一次或者哪一件事?”此时,孩子们都沉浸在伟大父爱的感情中,大家都踊跃地站起身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真挚的情感,述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感人故事。
3.关注问题的开放程度
学者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指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逐步发现自我的过程,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要独立自主地学习教材,独立思考并探索新鲜事物,总结问题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多提出对学生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孩子们的个性化思维和见解。
在上《杨修之死》这一课时,我抛出“究竟是谁,导致杨修最终被杀?”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这是个开放性的问题,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充分理解的空间。因此,学生若能按照课文内容推出合理的结论,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学完《范进中举》后,我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解读范进,他的功名至上的人生观是可恶的抑或是可悲的?在对文本解读过程中,甚至有学生对范进的坚持考取功名作了肯定,而所有这些都表明每个学生的审美观念都存在差异,体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是充满了个性和自由的。
4.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很多具有形象性,所以在日常的学习中让学生进行充分想象,努力扩大自身的想象空间,这也是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在阅读中进行想象,主要是因为作品中有很多被作者省略掉的过程和有趣的细节,读者可以自行进行想象和补充。这种想象具有个性也有一定的限制性,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没有涉及到的一个或几个“盲点”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补充创造,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也增进了学生的创造力。
如在完成《药》这篇课外阅读的时候,文章没有具体涉及“红眼睛阿义去牢房探监”的内容,只是在茶馆通过黑衣人的两句话作了交代。我让学生通过想象,补充故事内容,写出牢中对话的场面,学生按照自己对阿义和夏瑜人物性格的把握,设置情节,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肖像等具体内容,重现了对话场景,有夏瑜冷静的同时而又不失捉弄阿义的情景和红眼睛阿义的贪婪而又假装献殷勤的丑态。又如《皇帝的新装》结尾的续写,让学生假设皇帝最终醒悟,并识破事情真相以后,结果会怎么样?再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可以提出假设:设想文中的“我”的双亲在船上看到一个真正的百万富翁很像“我的叔叔”,会怎样?要对这种类型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回答,就首先要在脑海中营造出一个合理的故事情节发展趋势以及人物的命运走势,这种合理的想象是对阅读过程的深化,创新思维和能力也相应得以培养。
(三)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学习
学习是一种主观上的活动,要想学生成为独立且懂得思考的学习者,就要鼓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尝试分析并学会解决它。所以,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进行提问,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认知以及逻辑思维等得到全面提高。
比如,在进行小说《祝福》阅读教学时,就可以提出许多有意义的问题,例如:“祥林嫂家的阿毛被狼叼走了”这个细节应该是属于自然灾害,这是否与本文所反映的主题——中国封建文化对妇女的精神摧残相矛盾?根据这个问题,老师可以进行指导,让孩子们一起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得出结果:祥林嫂本身是一个寡妇,在生活中已经无依无靠了,精神上也没有寄托,就算同族人踢她出家门,她还是苟且地活着。到鲁镇后,她再嫁却被嘲讽和打击,精神被大家逼得崩溃。由此看出,落后的封建传统文化像猛虎,失去儿子的祥林嫂没有崩溃,还在努力生活,最后却被封建文化逼疯。通过这些分析,让学生思维更活跃,积极提问并且进行沟通。这是刺激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能够极大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一)包容多种评价方法,要特别关注具有发展性质的评价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仅仅只注重总结性的评价,对过程性的评价也不能忽视;主、客观两方面都要注重,从过程和结果来看,二者都不可忽略;重点在于要注重具有发展性质的评价,因为发展性质的评价不单单只关注了陈述性质的知识,它的侧重点是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事物对错以及创造性的能力。发展性评价的核心在于从各个方面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以及发展的方向。
(二)评价的标准要体现个性的差异
在阅读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具有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想象能力和观察生活中事物的能力的不同。作为一名老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不同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特征,比如问卷调查,课前小测、堂上提问、小组发言等,也可以在学生平时所写的文章中或者阅读习惯中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从而分析他们的阅读心理活动。根据以上信息,逐步建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档案,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评价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