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及站前城市综合体设计创新要素剖析

2019-07-10 02:13卢小伟
福建建筑 2019年6期
关键词:平潭综合体广场

卢小伟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0 引言

综合交通枢纽及城市综合体作为城市发展的产物,规划设计受到新城市主义理论和紧凑城市理论直接影响,典型的有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模式的城市发展下,就要求综合交通枢纽除了要承担所具备的基本交通功能,还要承担促进城市发展的部分功能[1]。

1 项目概况

平潭高铁是衔接京台高铁(北京-台北)的重要节点,其重要配套工程——平潭高铁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及站前城市综合体项目,将成为平潭标志性门户,展现平潭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承接平潭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整体定位,如图1所示。

图1 总体规划鸟瞰图

该项目位于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总用地面积约为21.12万m2;总建筑面积约为49.86万m2,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约14.27万m2,地下部分约为35.59万m2。地上4层,地下2层,建筑高度总体控制在23.5m以内。项目由5块用地组成:站前城市广场地块位于中央;交通枢纽地块一和城市综合体地块一相邻并临靠车站北环路;交通枢纽地块二和城市综合体地块二相邻并临靠车站南环路(图2~图3),项目统筹多地块的整体设计与共同开发。

图2 整体规划图

图3 用地划分示意图

设计基于量化研究近期与远期的交通需求,提出与铁路客运接驳的各类交通设施的功能面积需求,以此合理确定场站设施的布局方式。通过一体化的设计,打造功能集约、换乘便捷、环境有序、安全舒适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集旅游服务、商务休闲、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化、生态化的城市综合体,如图4所示。

图4 城市综合体入口

2 交通组织

交通设施与外围城市道路形成紧密对接,各类交通实现有序进出交通枢纽,同时建立完整的地下交通路网,形成立体交通系统。

2.1 道路衔接

按照城市上位规划,用地西侧为主干道麒麟大道与瑶竹路的T字形路口。站前广场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形式为传统的“丁”字形,由于站前广场上的公交车、社会车辆多,停靠频率高,在城市中会产生较多的交通问题,故而在站前广场两侧增加车辆连通道,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广场与城市交通的矛盾,有利于交通集散,而且能够解决广场进深较大问题,如图5所示。

图5 车行综合流线示意图

2.2 道路形式

高架送站道路优点在于直达高铁站房入口处,缩短了旅客的步行距离与时间。平潭岛是一个由海岸线勾勒成的岛屿群,“葫芦形”送站道路融入“第一公里海岸线”设计理念,结合中央岛状线形特征,模拟海岸线形态,微弧形态在满足交通效率的前提下,一改送站道路直线形象,蜿蜒的行进过程中,让游客对平潭印象留下多方位的体验(图6~图7)。

图6 平潭海岸线风貌

图7 “葫芦形”送站道路景观

2.3 地下环路

设计中建立地下空间内部环路,考虑项目周边地块未来地下开发可能性,预留与周边地块的连接通道,并预设城市下穿道路连接通道,通过地下环路将周边地块的地下空间开发有机地结合,形成完整、通畅的地下交通系统(图8),强化区域地下空间综合功能与运行效率,提升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奠定未来区域性地下空间开发基础。

图8 预留地下连接通道

3 功能流线

根据国外学者Schutz(1998)、Pol(2002)等人研究提出的“圈层理论”[2],高铁客运站点周边的用地开发一般遵循圈层发展模式,以用地功能同高铁站的关联密切度与该用地离高铁站的距离成正比关系,各个圈层之间的用地开发和开发强度依次递减。平潭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南北向景观道将场地划分为内外两个层级,由东西向主轴串联,公共空间为轴线主要载体,贯穿整个场地,如图9所示。

图9 功能布局示意图

图10 各层平面功能

3.1 换乘布局

整体功能布局上考虑公交优先的原则,换乘设施布局采取平均步行距离最短的模式。内层枢纽核心区平潭高铁站西侧设置站前广场,北侧设公交及乡村客运站、南侧为长途客运站。地下一层中央设置旅游服务中心及其车场,两侧布置主要服务于高铁站的社会车停车场,地下一层夹层设置出租车蓄车场及非机动车车库。地下二层为城市地下停车库,如图10所示。

3.2 综合开发

场地外层综合开发区域中央设置圆形岛状景观广场,南北两侧建筑以商业娱乐、商务会展、酒店办公为主要功能,地下一层设置枢纽配套及商业用房。地下二层亦为城市地下停车库。

3.3 流线组织

图11 主要人行交通流线

设计充分发挥枢纽的交通功能,合理组织片区的车行系统及步行系统,构建多种交通方式“无缝换乘”的高效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分析换乘枢纽人流的性质、目的和分类,合理组织步行系统,达到人行流线安全有序的目标(图11)。设置空间层次上的立体交通,方便高效地联系商业、公交、长途客运、社会车库等各项功能。

4 建筑设计

整体设计尊重地方文化生态圈,融入平潭地区城市风貌特征,继承和开发传统建筑文化,展现“现代化+原生态”的平潭特色。使建筑群体成为“在地性”的景观主体,延续地方独特文化魅力的活力与张力,同时又承载着城市文明发展的历史责任(图12~图13)。

图12 原生态石头厝民居

4.1 建筑形态

东西向轴线两侧商业与客运站抽象“石头厝”建筑元素,以现代手法加以诠释。中央小尺度景观建筑建造当地原汁原味“石头厝”传统建筑,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形象。预留有轨电车线路桥架模拟大厝基村引水渠,对其抽象特征进行诠释(图14~图15)。

图14 沿街商业与客运站

图15 商业内街

4.2 建筑材料

建筑设计中一方面运用石材、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另一方面将废旧的原石头厝民居材料进行再利用(图16),让废旧的材料被赋予新语言与新生命力,新与旧的空间并置产生时间上的对话,探索废旧材料再利用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图16 原石头厝民居废旧材料

4.3 建筑尺度

建筑群整体布局考虑空间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形成人性化的建筑尺度层级。设计采取中心向外辐射高度逐渐增加的手法,将建筑群演绎为3个层级尺度的组团。小尺度景观建筑位于中央广场,临中央广场一侧的商业街为中尺度建筑,在沿街道路布置尺度较大建筑,从而形成层次分明、空间丰富的布局,使之更符合人与建筑的空间尺度感(图17)。在不同尺度层级的变换中,维持构成秩序不变,从而使群体形成自相似。

图17 不同层级建筑尺度

5 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既具有集散功能,同时提供了一定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也使得整个场地融为一体,成为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场所。

5.1 场所营造

设计模拟平潭岛屿的地形特征,建立立体景观系统,营造多层次的城市立体空间。在纵向和横向轴线交汇处引入“观景平台”,不仅成为遮风避雨的空间,也是联系上下层的竖向交通,与高铁站形成对景关系,成为城市标志景观(图18)。

图18 观景平台

5.2 下沉广场

平潭夏季常受热带风暴影响,为适应气候环境,减少不利因素影响,设计充分结合下沉广场,布置交通换乘、游览体验、主题商业等空间,大大提升地下一层的商业价值,同时使用采光井、导光管等技术措施,提升地下空间的通风和采光,营造舒适宜人的活动空间。下沉广场以垂直高差手法分隔空间,解决常规大空间广场的空旷感与单调性,营造空间和视觉变化的丰富体验(图19)。

图19 下沉广场

5.3 商业空间

设计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南北两侧商业街地面层以骑楼形式营造适宜的步行空间,商业街二层以上建筑采用平台进行连接,有一折一曲两种线形方式,线形的不同,形成相关联的商业街界面的体验差异,同时结合自然环境的介入,创造出步移景异、体验丰富的商业空间(图20)。

图20 商业骑楼空间

6 结语

在现代快速城市化集约化的过程中,以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设计策略,将铁路客站周边的城市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形成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有利于提升土地价值,为城市和交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铁路综合交通枢纽结合城市综合体共同开发设计,这一模式业已成为国内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的动向。

分析与总结平潭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及站前城市综合体设计的创新要素,探索规划设计的策略与方法,希望对此类交通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的设计有所启示。

猜你喜欢
平潭综合体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Bořislavka社区综合体
西班牙AIGÜES DE VILAJUÏGA建筑综合体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在广场上玩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B CAMPUS教育综合体
平潭映象
受邀登上央视舞台的平潭女孩
平潭石头厝里的“台式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