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贺震
中外科学家对保护珍稀物种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要让珍稀物种当明星,要让它们当“隐士”,要“遗忘”它,不要打扰它,让它默默地生、静静地长。不打扰,才是对其最好的保护。
前不久,广东一位热心环保公益的朋友给我发来一个《XX小镇萤火虫复育计划》,其中有一个环节是,举办萤火虫音乐节和民俗表演等活动。考虑到萤火虫怕光惧声,我当即提出异议。那位公益人士表示,音乐节离栖息地有一定距离,主要是个噱头而己,给商家看的,也不一定办。对此,我还是感到不妥,如果办这个萤火虫音乐节肯定会对萤火虫生存或多或少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根本就没打算办这个节,复育计划列入这个环节,只是对出资赞助活动的商家有个“交代”,那如此制定计划则有不诚信之嫌。
在此之前,我还注意到我国某地环保宣教部门在去年春天大张旗鼓地举办过一个“全域同步调查中华虎凤蝶”活动。调查采用多地点直播方式,对调查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当地环保部门的官方微博、微信对这个“充满香味的寻蝶之旅”进行了直播,媒体和网络进行了大量的图文报道,正面宣传了这个活动。
中华虎凤蝶是《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收录的、我国特有的野生蝴蝶种类,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9年在“中国各省代表生物评选”活动中,中华虎凤蝶被评选为江苏省动物的代表物种。由于其具有独特性和珍贵性,是昆虫专家眼中的“国宝”。近年来,中华虎凤蝶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数量急剧减少,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每年3月“惊蛰”节气前后,中华虎凤蝶开始羽化,因此,它又被称为“惊蛰蝶”。一只雌性中华虎凤蝶一次大约产卵120枚,最终真正能羽化成蝶的只有个位数,一年仅生一代,而且成虫生命周期特别短。那次同步调查,正是在成虫发生高峰期——3月进行的。在笔者看来,调查无疑是对中华虎凤蝶正常生活的打扰。
作为一名环保工作者,每每看到此类新闻,我总是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活动对珍稀动植物究竟是福还是祸?怎样才是对珍稀动植物最好的保护?除了专家因研究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查之外,这种群众性的调查有必要吗?
虽然此类活动发起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我对结果还是深感担忧。调查活动的结果与目的是否能达成一致?会不会以保护的初衷出发,收获的却是伤害?
毕竟,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和教训都很多。
长白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完整,生物种类丰富,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许多珍稀物种。然而,它们被发现之日,就到了濒临灭亡之时。因为它们被公布于世之后,那些研究者、观赏者、盗采者……各色人等趋之若鹜,纷至沓来,你揪一片叶,我摘一朵花,他掰一根枝,很快物种就濒危了。
最典型的是长白山红景天。前些年随着科研发现和宣传推进,野生红景天成为“抗高原缺氧的新物种”。结果,大批采药人涌入长白山保护区采挖,挡都挡不住。长白山周边的一些县市还成立了红景天饮料加工厂。很快,野生红景天被挖没了(红景天虽然人工栽培成功,但是化验分析确认,人工栽培的红景天药效成分几乎是零)。
又如岩高兰。岩高兰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原来长白山苔原带多有生长。前些年被发现后,兴起研究热,全国各地都来采样、做标本,没几年就采绝了。
再如朝鲜崖柏。近几年,香气浓郁、有一定保健价值的崖柏成了艺术品市场的新宠。随着崖柏手串升温,生长在长白山区的朝鲜崖柏也难逃噩运。长白县的朝鲜崖柏几乎被砍绝,连一些只有一米多高的小树都被砍倒做成手串卖钱。
还有红豆杉。科学研究发现红豆杉提取物——紫杉醇对癌症有一定疗效后,一些老百姓虽然不懂药理,却千方百计摸进保护区寻找红豆杉,或偷偷砍树做成水杯,或者摇掉树叶泡水喝。
一个物种毁掉容易,但恢复起来很难,可能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永远无法恢复。对长白山珍稀物种屡遭“见光死”的现象,专家痛心疾首。没想到,科学界的某一些发现,竟然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破坏。面对惨痛的教训,植物学家、长白山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童表示再有新的发现,宁愿雪藏,决不示人。他说:“任何珍稀物种,没有栽培成功前我是不会说的,说了就灭绝了。越好的东西灭绝越快。不能因为我一句话毁了一个物种。”
1938年12月22日,是世界生物科学史上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一艘渔船在南非东伦敦海域捕到了被认为已经绝迹几千万年的陆上四脚动物的“老祖宗”、人类进化的始祖——空棘鱼。
萤火虫在林间飞舞。CNSphoto供图
这是条长约两米、泛着青光的大鱼,鱼鳞像铠甲一样布满全身,尖尖的鱼头异常坚硬,胸部和腹部各长着两只与其他鱼类比起来既肥大又粗壮的鱼翅,看上去就像陆地动物的四肢一样。长相怪异的空棘鱼在三亿年前曾经繁盛一时,可在它从海洋动物向陆地动物进化的过程中,不知什么原因,已经生出四肢的它又回到了海洋中生活,并在6500万年前和恐龙一起“绝灭”了。人们对空棘鱼的了解都是从化石上得到的,并且相信空棘鱼已经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
活体空棘鱼的发现,为人们研究生物进化,尤其是四脚动物的进化提供了一份极其宝贵的活化石。通过对这种史前活化石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这种动物各个部分结构的功用,更可以在它们活着的时候来观察它们的生活情况,从而为了解整个生物进化过程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空棘鱼的科学价值家喻户晓后,为追逐可观的利益回报,当地人把捕到它作为出海的最高目标。尽管此后南非等国相继颁布严格的法令禁止私自捕捞空棘鱼,但空棘鱼还是在此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被“赶尽杀绝”了。
消失物种的失而复得,本来是件好事。但随之而来的对这一物种的过度需求,却让它们真的灭绝了。
1957年,美国植物学家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怀特山脉进行植物调查时发现了一棵古老的狐尾松。据测算,树龄已有4768年,是名副其实的寿星树。于是,植物学家便用《圣经》里的寿星级人物玛士撒拉为其命名。
当地是空气稀薄、高寒缺水、土壤贫瘠的高海拔山区,山上全是白云石,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但植物学家随后却发现,在贫瘠的石头缝里却生长着清一色长寿的狐尾松。对此,植物学家颇感疑惑。经过深入研究,得出了两点结论:一是玛士撒拉松所在山区因为水土贫瘠,其他植物望而却步,没有其他物种争夺养分。二是那里人迹罕至,荒无人烟,免除了人为的伤害。因此,玛士撒拉松才在如此苛刻的环境里生存了下来。
同根生长的两棵红豆杉静静矗立在福建上杭县蛟洋镇华家大坪的天然红豆杉林中。据悉,这两棵树龄达450多年的南方红豆杉同根生长,已成为当地一景。CNSphoto供图
为了保护这片净土,确保玛士撒拉松以及子孙们的原始生存环境不被破坏,植物学家决定不向世人公开这个地方。所以,生长玛士撒拉松的确切位置至今还是个秘密。
传说爪哇岛上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一种能吃人的树,可是,谁也没有见过。一位对此抱有深厚兴趣的印尼大学植物研究工作者,只身前往爪哇岛寻找。虽历经艰难,但还真找到了,他给这种树起了个名字叫奠柏。
奠柏长有很多长长的枝条,垂落到地面。他把鱼抛向奠柏,本来纹丝不动的枝条一瞬间全部张牙舞爪地扑了过来,把鱼卷住,而且越缠越紧。同时,枝条上流出一种胶状的汁液,一会儿便把鱼消化得干干净净。虽然奠柏让人不寒而栗,但它流出的汁液却是一种珍贵的药材。
发现吃人树,在植物学界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这位植物研究工作者不仅未向外界公布他的发现,还从此在当地居住下来。十多年后,一个探险家发现了他。探险家问他:“为什么不把这个伟大的发现公之于众?”他笑着摇摇头说:“一旦公布出去,大批的药材商肯定会蜂拥而至,现在,奠柏剩下不到100棵了,对它们来说,那将是灭顶之灾。”他之所以在此居住了下来,目的就是致力于保护这些已所剩无几的树。说到保护,他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也许,不知道它们,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可见,中外科学家对保护珍稀物种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要让珍稀物种当明星,要让它们当“隐士”,要“遗忘”它,不要打扰它,让它默默地生、静静地长。不打扰,才是对其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