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裕固族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裕固族存在两种分属不同语族的本民族语言,这种情况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这一现象与裕固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有很大联系。本文试图从族源和族群内部关系两个方面来分析裕固族语言差异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黄头回鹘;豳王;撒里畏吾儿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裕固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存在两种本民族语言,即西部裕固语(又称尧乎尔语)和东部裕固语(又称恩格尔语),这两种语言分别隶属于突厥语族和蒙古语族。单一民族共同体中存在两种彼此无法交流的语言,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裕固族的研究中,语言差异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裕固语的研究也是裕固族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对裕固族及其语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关于融合后的裕固族中为何会存在如此明显的语言差异这一问题,目前的研究缺乏相关解释。也很少有研究提到,分別使用两种语言的人群为何会有共同的民族身份认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总结前人关于裕固族族源的研究分析语言差异的产生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族群内部关系来寻找裕固族语言差异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一、裕固族的认定
裕固族的自称因语言不同发音上也有差别。“使用东部裕固语的人自称[??ra joяor],说西部裕固语的人自称[sar?? jo?ur]。[??ra]和[sar??]都是‘黄的意思。[joяor]和[jo?ur]都是与新疆维吾尔族的名称同源的自称。”裕固人的自称都是“黄维吾尔”的意思。记载于汉文献中的西喇、锡喇等称呼,是由东部裕固语的自称音译而来,而萨里、撒里等称呼则是根据西部裕固语音译而成。
新中国成立前,其他民族多用“七族黄番”这一名称来代指裕固族。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决定更改带有歧视性色彩的少数民族族名、地名。大头目安贯布什加申请将“黄番”改为“撒里维吾尔”,这一申请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批准。后来在讨论会上,有民族代表认为:“撒里”是附加成分,不是本民族名称中的固有成分,且民族内部对这一称呼的读音也有很大区别,不适合加入到族名中。而“维吾尔”这一名称,又容易与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混淆,因此,撒里维吾尔一名不适合作为族称,希望重新确定族名。最终经讨论决定,将民族自称[jo?ur]译为裕固尔,又根据专有名词的管理去掉“尔”字,定族名为“裕固”,裕固族被正式确立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二、两种语言的异同
裕固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两种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
在语音方面:元音系统中,西部裕固语和东部裕固语都有8个基本元音,在基本元音的基础上,西部裕固语有6个在基本元音后附带清擦音的带擦元音,基础元音后是否带擦音会导致词义不同。东部裕固语的8个基本元音中有7个音有长短区别,因此有7个长元音,但以元音长短区分词义的情况极少。在复元音方面,西部裕固语的一些外来语借词中有复元音,其固有词中仅有极少数词汇由于语音变化而出现复元音。东部裕固语有复元音15个,在蒙古语族诸语言中,东部裕固语复元音最多;两种语言的元音在发声方面也有区别,东部裕固语元音发声舌位的前后高低比西部裕固语更为复杂。在辅音系统中,西部裕固语有28个辅音音位,这其中的齿唇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在东部裕固语中不存在。而东部裕固语有29个辅音,有西部裕固语中不存在的翘舌音,小舌音也多于西部裕固语。在发音规律方面,两种语言都有阿尔泰语系的标志性特点——元音和谐。
在语法方面,西部裕固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最大特征是没有连词,因此复合句很少。而这种情况在东部裕固语中则不存在。且西部裕固语动词没有附加成分,名词附加成分也已经退化,并保留了许多突厥、回鹘文献中的语法特征,而东部裕固语则不存在这些特点。
在词汇方面,西部裕固语中保留了很多古突厥语、古回鹘语的词汇,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比同语族语言少,汉语借词多。东部裕固语受生活环境影响,其突厥语借词多于其他蒙古语族语言,而固有词与土族语、保安语比较接近。
三、裕固族的两支族源和裕固族统一体的形成
(一)裕固族的回鹘支系
从史料记载和民族称谓来看,裕固族的直系先民应是宋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黄头回鹘,其向上可追溯到唐代的回纥。
回纥曾臣服于突厥,公元743年,回纥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汗国,788年改称回鹘。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破,一部分回鹘人南下融入汉族,其余部众分三支西迁:一支迁入中亚地区,与当地民族杂居融合,后改信伊斯兰教,建立喀喇汗国;另一支迁徙到新疆一带,汉文典籍中记载为高昌回鹘或西州回鹘;还有一支迁至河西走廊一带,史称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甘州回鹘曾先后依附于吐蕃和归义军,后建立过自己的政权。公元1028年,李元昊灭甘州回鹘。此后,甘州回鹘部众继续迁徙,关于这支回鹘的下落学界有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当时甘州回鹘的余部,一支投奔吐蕃并融合于吐蕃之中,一支逃到北宋境内与汉族融合,还有一部分甘州回鹘的部落西退至沙州之南游牧,这支部落就是撒里畏兀儿;另一种说法认为,甘州回鹘被灭后,其部众被迫沿河西走廊向西逃奔至瓜沙一带,以瓜沙为中心长期游牧于甘青新交界处的柴达木盆地西缘到罗布淖尔一带。宋代文献中称其为“黄头回鹘”,元代文献中根据音译将这支部族记载为“撒里畏吾”;这两种说法都认同黄头回鹘出自于甘州回鹘,时至今日,从裕固族的民族自称中仍可以看到裕固族与“黄头回鹘”的历史渊源。甘州回鹘曾经是以药罗葛氏为核心的部落,今天的裕固族中仍有亚拉格部,亚拉格即药罗葛的异译,可见,甘州回鹘的一些部落名称在今天的裕固族中得以保留,这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
(二)蒙古豳王的统治对撒里畏吾儿的影响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征讨今甘肃、青海等地,并调遣正在中亚作战的蒙古大将速不台挥师东进,配合蒙古大军的西征。速不台越过塔里木盆地,攻下撒里畏吾地区。撒里畏吾归于蒙古,其独立发展的进程至此中断。
13世纪后期,察哈台系与窝阔台系诸王对蒙哥、忽必烈不满,为患西陲,蒙古宗室出伯负责戍守西陲,据《蒙兀儿史记》记载:“海都、笃哇之乱,出伯帅所部蒙兀军及探马赤军为朝廷捍御西隆,置本营于甘州(今张掖市),兼领瓜(今安西县)沙(今敦煌市)以西、北至合利火者(哈喇和州之异译,即今吐鲁番境)畏兀儿征戍事。”这说明,当时出伯的戍地大致范围在瓜沙州以西,北至吐鲁番,南接乌斯藏,西至于阗(同书有载“出伯戍地,西接兀丹”兀丹,即于阗)这一范围正涵盖了元代撒里畏吾儿生活的牧区。出伯战功卓著,1304年,元廷封出伯为威武西宁王,1307年加封豳王,仍居西陲,其领地依旧包含了撒里畏吾儿地区。
蒙古豳王的统治对撒里畏吾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时,今新疆西部的地区有察合台汗国管辖,生活在天山的畏吾儿人与元朝统治下的撒里畏吾儿在政治上被割裂。撒里畏吾儿与同为回鹘后裔的畏吾儿联系减少,而同以豳王家族为代表的一部分蒙古人联系越来越紧密;其次,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元代是伊斯兰势力东扩的一个重要时期,西域各族大都在这一时期改信伊斯兰教。而豳王家族在驻守河西走廊西段和西域东部的过程中,为保护当地文化免受伊斯兰文化的侵扰、抵御伊斯兰教势力东侵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豳王家族在统治期间,“奉行一种比较宽容的民族政策,重视民族关系,尤其是对回鹘文化崇信有加,始终将回鹘文化置于格外特殊的位置之上。”这些因素使撒里畏吾儿与改信伊斯兰教的畏吾儿分化越来越明显,而对与其共同生活的这部分蒙古人有着越来越浓的认同感。而蒙古贵族出于对回鹘文化的尊崇,也逐渐开始与撒里畏吾儿同化。
(三)回鹘族系与蒙古族系的融合
明初,撒里畏吾儿来归,1375年,明太祖册封末代豳王卜烟帖木儿为首任安定王,豳王家族从原来蒙元政府派驻在撒里畏吾儿地区的统治者转变为受明政府册封的撒里畏吾儿地区首领,表明了一个以撒里畏吾儿为最高民族认同的、操回鹘语、蒙古语两种语言的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
明中后期,东察合台汗国和北元势力膨胀,卫所残破,明朝疆域内缩。撒里畏吾儿被迫东迁。关于这次迁徙,裕固族留下了口头传诵的诗歌《尧呼尔来自西至哈至》,记录了裕固族先民从西至哈至,经千佛洞、万佛峡,经过“穿着短腰子鞋的人住的地方”、八字墩,来到了现在居住的区域。据考证,史诗中所提及的地点对应的应该是今吐鲁番、榆林窟、莫高窟、汉人聚居的河西走廊以及黑河上游发源地一带,这样,裕固族东迁的路线基本就能够确定。在这次迁徙中,裕固族先民以安定王的核心,追随其向东迁徙。在东迁过程中的共同经历记忆使得源自于回鹘和源于蒙古的撒里畏吾儿部众融合为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至此,统一的裕固族共同体真正形成。
四、语言差异保留的原因
关于东西部裕固语为何能在统一的裕固族共同体形成后依然保留着各自的特征,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裕固族有语言而无文字,尽管有研究认为,17世纪裕固族仍在宗教场合使用过古代回鹘的文字,但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裕固语,无论是恩格尔语还是尧乎尔语都是没有文字的,也没有任何遗留下来的、用裕固族本民族语言记载的书面资料。文字的缺失导致裕固族没有标准的书面语言,民众学习和使用语言都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再加上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缺失,对语言使用进行规范很困难,语言使用的随意性大,原有的语音、语法上的差异得以保留。两种语言在民族内部的地位又处于相对平等的状态,语言融合缺乏外在的推动力。
其次,裕固族在共同的民族认同基础上,其内部分为几大部落,在历史上有“七族黄番”之称。裕固族的生存环境较为封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普通民众与外界联系极少,语言交流基本限于本部落或是相近的部落,部落间的交流通常是由部落首領等一小部分人负责。语言的特性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得以保留。在60年代的语言调查过程中发现,两种语言的分布情况与过去裕固族部落的分布状况几乎一致。“大头目家、东八个家、罗儿家、四个马家、杨哥家、曼台部落、五个家使用属于蒙古语族的东部裕固语,西八个家、亚拉格家、贺郎格家使用属于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
第三,这种情况的出现和裕固族的语言态度有关。王元新教授在1997年对裕固族地区进行考察时发现,使用不同裕固语的人群将自己所使用的语言视为母语,将另一种裕固语视为本民族语言。如果因为婚姻关系,使用东部裕固语的人融入到使用西部裕固语的家庭中,将会学习使用西部裕固语,其后代以西部裕固语为母语,反之亦然。裕固族对另一种本民族语言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都比较高,加上汉语也可以满足裕固族部落间交流的需要,所以,缺乏形成统一裕固语的需求,内在动力不足。
五、总结
裕固族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回纥汗国、甘州回鹘、黄头回鹘、豳王统治时期,至元代逐渐形成了两个族系共同生活的局面,在一次次挑战中,两个族系的人群凝聚在一起,最终融合成为今天使用两种语族语言的裕固族。裕固族语言差异的产生源自于其族源不同,其差异的保留与裕固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心理认同等方面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裕固族语言的明显差异和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关于裕固族的语言、历史仍然值得人们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注释:
①陈宗振、雷选春.西部裕固语简志[M].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卷六,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755.
②元音和谐是指多音节词中各音节的元音在舌位或唇状上相对一致的现象,常见于阿尔泰语系各语言中。
③《蒙兀儿史记》,卷四十二《出伯传》。
④杨富学,张海娟.蒙古豳王家族与裕固族的形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36(3):37-43.
⑤王远新.论裕固族的语言态度[J].语言与翻译,1999(2):9-14.
参考文献:
[1]安玉军.裕固族形成史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2]照那斯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卷五,东部裕固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陈宗振,雷选春.西部裕固语简志[M],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卷六,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杨富学.沙州回鹘及其文献[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5]钱伯泉.沙州回鹘研究[J].社会科学,1989(12).
[6]钟进文.近百年的国外裕固族研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2).
[7]杨富学,张海娟.蒙古豳王家族与裕固族的形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3).
[8]高自厚.论裕固族源流的两大支系[J].西北民族研究,1995(1).
[9]高自厚.撒里畏吾与蒙古宗王出伯——裕固族源流中蒙古支系的由来、演变及其重大影响[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作者简介:宋其潼(1995-),女,黑龙江伊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历史交通地理、历史民族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