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北方机绣谱》工艺基本标准

2019-07-09 22:13袁军
天工 2019年1期
关键词:绣品色彩标准

袁军

最近拜读了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董树新所著的《中国北方机绣谱》一书,感慨颇多,内心有些激动。这是一本关于机绣制作刺绣观赏艺术品技术标准类专著。它从七个方面解决了如何辨别一件作品、一种工艺的优劣,具备哪些制作标准,哪几项在作品中得到体现,该出现的技术手段在制作中是否运用合理、恰当。要有一个该拥有和应该具备的标准,不能用所有的要求来要求一件作品,也不能放弃标准,以偏概全,本未倒置。

一、密针机绣(北方机绣)工拙标准的内容分析

在实际品评作品中,不同方法的运用,是需要现实量化指标的。它引导观者头脑中的绣品辅助这些量化的技术标准,变成现实作品中的实际效果。

虚:正所謂“实的好绣,虚的难做”。这种技术在机绣中,要采用密针的方法,仔细过渡,在机绣作品中,虚的表现十分重要,处理得好,会使作品表现灵动、轻盈,能将人们带入一种梦幻式的境界和遐想之中,还会使作品“透气”和富于变化。所以,在选择适合机绣工艺制作的作品时,需要考虑这个因素。

透:这项工艺的表现是考察作品技术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一幅机绣作品中,有“透”的技术出现,是不可多得的。对机绣作品而言,既反映了工艺制作的难度,又在制作时,色上加色,并注意画面色相上的变化和环境色对表现物象的影响程度,所以这是比较难的一项技术。一般情况加入“透”的技术既给整幅作品的操作增加了难度,也考验了操作者的智慧。

密:它指在机绣作品中,对背景、底色和需要设色的地方,达到密不透风、不露底布色彩的一种制作要求。它的制作方法是反复施线间,过渡不完整,画面色彩丰富程度没完全达到的地方都需要采用密针方法来完成。感觉上,它不是物理概念上的“厚”,所以机绣画面的“厚”是双层含义。在观赏效果上,要抓住观者眼球的效果是直观的、明显的。

薄:完成作品的布胎一定要薄,虽然作品经过多次施线,线与线之间经过多次覆盖,但总的感觉上,成品画面色彩要有变化,并丰富厚重,施线却不能过厚。要考虑到机绣作品的特殊性,它既有上线,也有底线,如不注意施线的厚度,一味地增加线量,是很难达到机绣“薄”的要求的,这需要长期的机绣制作训练和对机绣的理解,达到施线薄,色彩丰富,舒服透气,才是好作品。这一点应引起创作者和观者的关注。

堆:它是北方机绣特有的技术。这线上加线,可反复多次,作品方有半浮雕的感觉,才能达到触摸有手感,视觉中冲击的艺术效果。

这项技术的实施并不费时,制作起来很顺畅,是瞬间完成的,这一点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这种顺畅需要长期刻苦练习才能实现,是密针机绣在绣品领域重大的技术引领,值得关注。

丰:在机绣作品中,色彩丰富,技术运用多样,就是所谓的“丰”的核心要求,也是绣品表现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机绣制作要富于想象,色点、色块、色线的组合运用会使绣品呈现出不是画面胜似画面的真实感,使画面有凸有凹,有深有浅,十分耐看。一幅机绣作品中,顺、点、密、堆技术要穿插使用,色彩变化丰富。

畅:在制作中,把所要表现对象作品的构图画面、色彩有效串联在一起,使作品在技术表现上没有“滞”的感觉,给人一种美好流畅的艺术享受。在制作中,能做到这一点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具备长时间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感悟。

二、工拙标准对品评刺绣作品的现实意义

这七项指标的提出对绣品的发展潜在意义十分巨大,也就是说有了量化标准,就有了观者对绣品优劣评判的标准。在刺绣品的具体操作中,很多操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评价也是很模糊的,这是现实中的现实,不可否认,它导致很多操作者在选择表现对象上很盲目。我们知道每一种形式的刺绣品在操作的表现上都有强项和不足,如何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成败。所以对操作者而言,这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另外,这七项技术标准的提出另一个重点是针对观赏者的,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人把绣品的优劣表述得头头是道、合情合理。多数就是一种感觉,属于游离作品工拙之外的状态,所以说为什么我国刺绣艺术的几次大的收藏高潮都是源于外国人的大量收购,才引起国人的关注,原因就是这项很有特点、很精美的工艺技术没有技术标准所致,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刺绣工艺应有的价值没有相应体现。这七项标准,虽源于机绣,但细心的观众发现其实它实用于所有刺绣所能表现对象的优劣判断。这就是这七项刺绣工拙标准提出在实际操作和辅助欣赏群体判断的现实意义。

最后用这本专著自序中几句藏头诗来表达对书写者的敬意——“庶求机绣几十年,心新工艺雏形现,绣罢笑对寒窗苦,艺觅知音天地间”。

[作者单位]

鞍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

(编辑:赵文静)

猜你喜欢
绣品色彩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永远幸福
神奇的色彩(上)
党员标准是什么?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