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木雕、石雕与砖雕并称“中国三雕”,作为优秀的民间艺术代表,历史悠久,备受海内外学者、收藏家的追捧。现以相关木雕人物作品为例,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木雕作品、不同的雕刻手法等,揭示其中蕴含的审美意韵。
[关键词] 技艺;审美;意韵
木雕技艺最早可以追溯新到石器时代,它流行于唐宋,在明清时期较为盛行。从神话故事到历史事件,再到现实生活场景,木雕人物的刻画无处不在。手艺人利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技艺手法在木材上精雕细琢,给人以灵动、唯美的视觉冲击,让人在流动的线条和精美的布局中感受到作品的朴拙、浪漫、典雅。
一、在神话中感受木雕的“仙气”
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常常与神话故事、神话人物有关,有着独特的神文化审美情趣。例如,福建一带盛行妈祖文化,在许多人物木雕中,都有祈福文化的渗透,蕴含古典美韵。明清时期的莆田木雕大多线条流畅、刀工娴熟,以高雅的审美情趣,让木雕生活化、广泛化。如仙游县珍藏的明代漆金木雕妈祖像,该作品结合了圆雕技艺,刀法自然,立体感十足。妈祖像额头饱满、脸部圆润,神情自然、生动形象。手脚的雕刻活灵活现,给人以灵动之感。衣服纹饰线条简练,给人以自然、亲近之感。虽时隔几百年,依稀能从作品中感受到古代以圆为美的审美观念。
二、在历史人物木雕中感受历史的韵味
现代人物木雕借鉴了西洋油画写实的特点,注重人体肌肉的均匀性和美感,让雕刻的人物更加生动传神,更具感染力。在对历史人物进行雕刻之前,需要作者对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再现人物的神韵和历史厚重感。例如,作品《关羽》中对关羽神态的刻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指的是炯炯有神的眼神,树立的青龙偃月刀,既有武的威严,又有儒将的斯文。衣纹的处理流畅而稳重,给人一种肃静之感。动指的是人物造型保持斜身正面,两腿一缩一伸的姿势,给人以灵动之感。我国佛文化历史悠久,一些木雕作品融入了佛文化,给人十足的禅意。又如,作品《达摩》人物造型奇特,以平口刀块面的技艺刻画出起伏、疏密的发饰与胡须,配合光影重叠效果,将达摩深邃的眼眸、坚毅的神态展现出来,给人繁而不乱的感觉,透过作品的外观结构就能感受到达摩不远万里传教的艰辛。
三、蕴含传统文化、生活情调
木雕作品还常常以构造生活场景来展现人物风貌。例如,作品《十三朵金花》的创作者以圆雕技艺雕刻十三位妇女与长者的人物造型,用浮雕技艺雕刻远山、花卉等景物纹饰,以透雕回纹套如意纹镶嵌“龙眼”。该作品融会了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雕刻技艺,让生活场景映入欣赏者眼帘,联想到木雕之外的劳作场景,生活情趣极高,颇具地方色彩。
四、意境深远,唯美灵动
好的木雕作品强调光影效果,以暗襯明。在构图和层次布局上强调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例如,根雕作品《蟠桃会》,整件作品融入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讲述的是众仙拜寿王母的场景,人物繁多,考验创作者的雕工技艺。创作者采用精微透雕、镂空雕等技法,使得近景、中景、远景层层递进,高低起伏,给人以光影交错、浑然一体之感。从近处的灵猿仙鹤,再到远处的水与云,祥瑞氤氲之气溢于言表。
五、融人物于景,传承山水画的审美情趣
木雕作品多以人物为主、山水为景,能将人景完美结合可谓是上乘的作品。仿画、临摹考验木雕创作者的基本工,从小桥、流水、远山、近树等山水画的素材中获取创作灵感,辅之以古画的技巧,传承古画韵味的同时,保留雕刻材料天然的情趣。例如,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创作者以立体的镂空雕、浮雕、透雕等技法,将平面的《清明上河图》以立体的形式展示给世人,让人感受宋代的人文气息。《清明上河图》人物情景众多,需要大空间。而木雕作品不在于真实的空间大小,而在于意境空间的构造。小空间也可以给人妙趣横生之感。
六、在诗歌的韵律中漫步
诗词歌赋之所以朗朗上口,因为它有一定的制作要求和艺术规范,注重音律、押韵等技巧的运用。诗歌的语言与木雕语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好的木雕制作讲究因材而做、因势利导,将诗歌的旋律应用其中,将作者的心境用最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木雕作品已经与传统文化的发展融为一体。其间包含小桥、流水、云朵等传统艺术元素,蕴含山水画、诗歌的审美情趣,融入了空灵的神文化、佛文化,从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深远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王抗生.民间木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李飞.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鉴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潮州木雕[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陈志彬,1974年10月出生于雕艺之乡福建省惠安县。1993年跟随民间雕塑大师陈法亨学习雕刻,主要从事于木雕传统人物的设计与雕刻。现为国家高级技师,中级工艺美术师。
(编辑:刘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