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我的家乡宜兴素来就有“竹的海洋”之称,竹海纵横八百里。田园乡下、山前屋后到处可以看到竹的身影。天气热了,我们便来到竹海纳凉,清风拂面、竹影摇曳,轻松自然,放空自我。对于竹的喜爱和理解,使我把更多的竹元素赋予紫砂器上,希望能在充分表达意趣的同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紫砂文化艺术作品。
根据我多年从艺的学习和总结,紫砂艺术与竹文化联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以竹入壶。竹是紫砂花货重要的创作题材,竹型茗壶已成为紫砂塑器的一大门类。如清代杨凤年的《竹段壶》,即以一段竹筒为壶身,竹枝为嘴、把、钮,并贴以竹叶数片,简洁巧妙,已成经典。
第二,以竹饰壶。主要就是光货壶体上用竹枝、竹叶做嘴、把、钮等壶的附件,如《小型竹节壶》《珍竹提梁壶》等。还有在壶上陶刻、泥绘等手法饰以竹画或诗句,充分体现出文人雅趣,如《子冶石瓢》的“墨竹工力最深,纵逸自如,常绘梅竹”,还有顾景舟大师制大石瓢,由著名书画家吴湖帆书画装饰“风动疏竹”,并分别题咏诗句。
第三,以竹命壶。壶名直接体现壶的文化品位,凡以竹入壶的作品在命名时都少不了“竹”或竹文化。如《竹段壶》《一捆竹壶》《珍竹提梁壶》等,都以竹形象命名。还有引申命名的,如顾绍培大师的《高风亮节》壶,画龙点睛的突出了这把以竹造型的巨壶的气势神韵,完美地把紫砂造型艺术和竹文化融合在一起。
我认为,紫砂竹型茗壶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在于其形制款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在于探索传统精华的同时不断有所进取。或古雅、或飘逸,或曲折变化、或姿态万千,或寄寓于高尚情操、或抽象于陶艺特征,但万变不离其宗,应以继承传统为主,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才有生命力。设计创作一件紫砂竹型茗壶,一是在立意上要下功夫,在精神形态上要孜孜追求、立志明志、胸有成竹。二是在制作上要下功夫,在材质上选配合成、贴题贴意,造型上展示风采、切题切意。新颖的构思要由精湛的技艺来完成,只有掌握熟练的工艺技巧,才能体现最佳的表现形式,才能使作品达到完美的境界。
在我的实际创作过程中,这把《思竹提梁》壶构思来源于“未出土时便有节,及至凌云尚心虚”的诗意表达。竹子一年四季都是青翠挺拔,外韧而内部中空,虚心直节,清华其外、淡薄其中,寓意着君子毫不畏惧的正直品格和谦虚做人的优秀品质,体现的是一种胸襟气度以及理想抱负。我感慨于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故创作设计此《思竹提梁》壶。
在具体的技艺技法上,我主要使用“以竹饰壶”的表现手法,壶身来源于传统光素器型,扁圆饱满,古朴典雅,壶底也仿制传统,设三小足。壶把的设计来源于小时候经常用来打闹玩耍、挑晾衣物的竹竿,用一段扁圆的“竹竿”曲线造型做为提梁,从壶把处延伸出来的几片竹叶点缀壶身,壶嘴也为竹节造型,既具体又兼一点抽象,使得整把壶与大自然完美契合在一起,“一枝一叶总关情”,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我希望在師傅的精心指点下,在自己的刻苦钻研下,用心感受自然界的种种物象,然后巧妙地将自己的技艺融入紫砂壶创作中来,让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达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