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丹
【摘要】目的:探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诊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30例进行研究,作为恶性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0例作为健康组,全部研究对象均行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变化情况。结果:恶性组患者的PT、TT、FIB以及D-二聚体变化情况与健康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恶性组患者的APTT水平变化情况与健康组相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價值,监测患者是否发生血栓,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恶性肿瘤;凝血功能;D-二聚体水平
血栓是恶性肿瘤患者晚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可加速患者死亡,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血栓形成的根本因素,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血液的高凝状态与患者恶性肿瘤的浸润以及转移等因素相关[1]。临床中应通过生化检验有效监测晚期恶性肿瘤的血液状态。本文作者主要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本院接诊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探究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效果评价,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收治的30例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恶性组,同期30名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健康组,本次研究时间选取为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全部患者均行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恶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6例,女性患者为14例,患者的年龄为35~84岁,平均年龄为(60.25±5.47)岁,其中,胃癌患者12例,肺癌患者8例,肝癌患者为7例,其他癌症患者为3例。健康组体检人员中,男性体检人员为15例,女性体检人员为15例,年龄为36~85岁,平均年龄为(61.25±6.84)岁,恶性组与健康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性不显著,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
1.2方法
全部研究对象均取晨起、空腹静脉血,患者取血剂量为5mL,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应将血液标本放置于离心机进行处理,并控制离心机的速度为3000r/min,上清液进行检查,检验方法均为光电散色光法,对患者的D-二聚体、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进行测定,并分析相应的检测结果。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参与本研究的30例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和30名健康体检人员所有数据均行SPSS17.0软件处理,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变化情况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对比
恶性组患者恶性组患者的PT、TT、FIB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PTT变化情况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变化情况对比
恶性组患者的D-二聚体变化情况显著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通常情况下,人体内凝血和抗凝血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保证人体凝血功能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当血液成分发生改变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以及凝血因子会发生变化,打破原有的凝血动态平衡[2]。大量临床实践报道,癌症晚期患者血液均能够发生高凝状态,且晚期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率明显较高,可导致患者死亡[3]。因此,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进行血液动态监测对预防、治疗血栓有着重要意义。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通常以放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化疗药物能够影响患者的血液状态,深静脉置管以及肿瘤本身同样可以释放促凝活性组织的因子以及促凝物,患者体内的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等均能够相互作用,并对患者的血液状态产生影响,使机体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失衡,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发生率较高[4]。恶性组患者的TT、P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T和TT可有效反映内外源性血凝系统,FIB是一种促凝物质,可形成纤维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并分泌,广泛存在血浆当中,与凝血功能增强有关,并能够对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提供支持,可有效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5]。从本文的结果中可以了解到,恶性组患者的PT、TT、FIB各项凝血功能均会发生不同程度改变,且与健康组相比,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恶性组患者的D-二聚体显著上升。单海霞等[6]使本文结果得到了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可有效监测患者血凝状态,并能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瑜,杨宁蓉,王锋,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02):165-167.
[2]严新梅,陈晓莉.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8(32):39-40.
[3]张雨洁,王翔.DC、CIK、CD3AK细胞免疫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影响[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05):804-807.
[4]王珂,薛冬,孙红,等.晚期恶性肿瘤血瘀证与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指标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16,57(14):1218-1221.
[5]刘丽仙.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水平联合检测在诊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临床意义表达[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9):136-137.
[6]单海霞,黄广清,朱正秋.凝血功能测定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4,(36):78-79.